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審美教育的開展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漢文化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財富,通過漢語言文學學習,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與人文修養,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師教學方法上的不合理,影響了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審美教育的有效開展,對此在本文中,筆者將從現下的漢語言文學教學現狀出發,提出可以促進漢語言文學審美教育的開展策略。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審美教育;有效開展
漢語言文學是前人留下的寶貴財富,在時代不斷發展的今天,對于學生的世界觀以及人生觀的形成也是具有一定指導作用的,因此在漢語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教學方法的創新,將審美教育融入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從而讓學生更好地感知中國文化,讓漢語言文學產生更加積極的影響。
一、漢語言文學教學現狀
對學生進行漢語言文學教學,可以幫助學生的價值觀念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這也是漢語言文學教學的重要意義之一,然而很遺憾的是,現下的漢語言文學教學效果并不理想,這降低了漢語言文學的教學價值。具體而言,在現下的漢語言文學教學中,主要存在著以下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是教學方式守舊單一,很多教師由于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因此在漢語言文學教學過程中,采用的往往是一種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學生只是機械性地接受知識的灌輸,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很難從心底里形成對漢語言文學的學習興趣以及對漢語言文學的正確認識,這造成的不良影響是諸多的。第二是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情感理解教學較差,漢語言文學中承載著悠久的歷史,具有很強的審美教育能力,這在現下這個知識型社會中也是具有獨特的魅力的,但是很顯然教師在進行漢語言文學教學時,忽視了學生對于漢語言文學的情感理解,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去學習,從而使得漢語言文學教學有形而無神,影響了漢語言文學教學的價值與魅力發揮。
二、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審美教育的有效開展策略
(一)創新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若是想發揮出漢語言文學教學獨特的審美功能,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為此教師應該從自身做起,轉變自身對漢語言文學教學的認識,從學生的漢語言文學學習興趣出發,在課堂教學之中融入更多的教學活動,從而使漢語言文學課堂煥然一新。在這里筆者列舉這樣的一個例子,在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堂的開始,與學生進行一個飛花令的詩詞游戲,“飛花令”本就是古代文人的一種風雅愛好,在課堂上與學生進行“飛花令”游戲,不但可以考驗學生的詩詞掌握能力,還可以讓學生體會古人的高雅志趣,這是有助于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例如在學習蘇軾《蝶戀花》的時候,教師就可以以“花”為題,讓每一個學生都說出一個帶有“花”字的古詩,這無疑是可以發散學生思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而長此以往,學生勢必會對漢語言文學有新的認識,從而實現審美能力的提升。
(二)挖掘審美因素,培養學生審美意識
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美”實在是太多了,詩詞美、文化美,連文字都是美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挖掘的審美因素也很多,為此教師一定要跳脫出以往照本宣科的教學方式,從漢語言文學中的美出發,讓學生從本質上體會漢語言文學知識的內涵與深意。在這里筆者以這兩首送別詩歌教學為例,一首是唐代詩人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另外一首是唐代詩人高適的《別董大二首》,同樣為送別詩,王維說“西出陽關無故人”,但是高適卻說“莫愁前路無知己”,這矛盾嗎?其實只是詩歌意境與詩人胸懷的不同,這就是漢語言文學中的一種美,不同的思維方式與不同哲學看法的一種表達,也是只有漢語言文學才能表達出的一種特有方式,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挖掘這種細節美,讓學生感知中國文化的韻味與精神,可以從本質上幫助學生提升審美意識。
(三)結合生活元素,提升學生審美能力
漢語言文學與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把握好這兩者之間的關系,結合生活元素去進行教學,將文學作品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與哲學價值理念物化或者外化,這是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的。例如《核舟記》是以小見大、表現出古人強大文字刻畫能力的一篇文章,因此很多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會出現一些理解上的困難,教師在進行教學時,就可以從生活場景出發,采用一種船頭戲的生活表演形式,讓學生分別扮演蘇軾、魯直、佛印,從而讓學生從生活形象出發,將文字描寫放大,從而理解文章所描繪出的意境情趣,這種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出發的教學方式,可以提升學生的知識接受能力與審美能力。
三、總結
在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注重對中國文化的保護,加強對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審美教育的有效輸出,可以幫助學生塑造健康人格,弘揚中華文化,因此在未來的教學中,教師還需不斷地加強對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審美元素的挖掘。
參考文獻
[1]宋洋.淺析漢語言文學專業就業教育創新[J].才智,2016(4).
[2]顧路路.淺析漢語言文學專業就業教育創新[J].新西部(理論版),2016(4).
[3]王文麗.關于漢語言文學專業向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轉型的思考——以銅陵學院為例[J].銅陵學院學報,2016(4).
作者:姜志華 單位:吉林省松原市教育考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