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國企人力資源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了人力資源的管理與開發重要性;第二部分分析了我國國有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中存在的問題;第三部分針對國企存在的問題提出對策和建議。從總體上,國有企業只要從意識上和管理制度上重視和加強對人才的管理和開發,就一定會取得長足的進步,最終提高企業生產力和競爭能力,促進企業全面發展。
關鍵詞:國有企業;人力資源;管理
1人力資源管理重要性
1.1人力資源管理能夠提高員工的工作績效
根據企業目標和員工個人狀況,企業運用人力資源管理創造理想的組織氣氛,為員工做好職業生涯設計,通過不斷培訓,進行橫向縱向崗位或職位調整,量才使用,人盡其才,發揮個人特長,體現個人價值,促使員工將企業的成功當成自己的義務,鼓勵其創造性,營造和諧向上的工作氛圍,培養員工積極向上的作風,轉變員工的思想,改進員工隊伍的素質,使員工變被動為主動,自覺維護并完善企業的產品和服務,從而提高員工個人和企業整體的業績。在具體運作中實行員工崗位輪換制,通過輪換發現員工最適應的工作種類,確保企業組織結構和工作分工的合理性及靈活性,從而提高員工的工作績效,全面提高企業工作效率。
1.2人力資源管理是企業發展的需要
人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最根本要素。這是因為企業管理目標是由企業管理者制定、實施和控制的,但在工作過程中,管理者是通過員工的努力來實現工作目標的,這就要求員工必須具備良好的能力素質,掌握市場運作規律,圓滿貫徹管理者意圖。只有恰當的選用員工,才能圓滿地實現企業預定目標。人力資源管理能夠創造靈活的組織體系,為員工充分發揮潛力提供必要的支持,讓員工各盡其能,共同為企業服務,從而確保企業反應的靈敏性和強有力的適應性,協助企業實現競爭環境下的具體目標。
1.3人力資源管理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要素
人是企業擁有的重要資源,也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所在。隨著企業對人力資源的利用和開發,企業的決策越來越多地受到人力資源管理的約束。目前人力資源管理逐漸被納入到企業發展戰略規劃中,成為企業謀求發展壯大的核心因素。
2我國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存在的問題
(1)重管理、輕開發的現象普遍存在。
目前,我國的人力資源整體素質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從開發利用方面來看,我們國家的勞動力資源數量眾多,但是整體素質確實不高。大量潛在人才有待開發。人只有開發好,講管理才容易出效益,許多跨國公司的老板非常重視員工的培訓,他們相信對人力資源的投資能產生成倍的經濟效益。然而,我們許多的企業卻盲目地強調向管理要效益,沒有把員工的前期培訓開發工作做好,結果許多工作沒法進行,最后導致效益低下。
(2)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與企業發展戰略嚴重脫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企業雖進行過一系列的改革,但其人力資源管理仍處于傳統的人事管理階段,其職能多為工資分配方案的制定和人員調配、晉升、培訓等,還沒有完全按照企業發展戰略的需要將員工包括管理層作統一的規劃,更未制定出符合國家政策的選擇、任用、激勵等規定,以達到盡可能地利用人的創造力,增加企業及社會財富的目的。
(3)企業文化建設在人力資源管理中難以發揮作用。我國企業人事部門未把企業文化納入人力資源管理。企業文化在一個企業中所具有動力功能、導向功能、凝聚功能、融合功能、約束功能都沒有被很好地挖掘出來,職工的責任感成了一句空話。職工個人的價值取向與企業的管理理念、發展戰略不易形成一致。這種情況下,必然使企業的奮斗目標和經營理念難以達成全員共識。企業精神缺乏鮮明特色,凝聚力明顯不足,難以發揮人力資源的最大作用、為企業創造最大效益。
3國有企業用人機制中存在的問題
(1)人員選用權力過分集中。缺乏公開民主機制,很大程度上停留在神秘化和封閉式的狀態。這種權力高度集中的用人體制不僅造成信息不暢,視野不寬,透明度差,渠道狹窄,難以全面、準確、客觀地評價和使用每一個員工,而且容易產生任人唯親的弊端。
(2)人員選用仍然主要靠領導相馬制。目前國企人才能否被發現和使用主要取決于是否被領導者相中,這種被動狀態遏制了廣大人才自我發現、自我評價、自我推薦、自我展示的主動進取精神,從而造成了嚴重的人才資源閑置和浪費。能上不能下,能進不能出,既堵塞才路,又影響事業發展。
(3)人員選用受論資排輩、遷就照顧等傳統觀念和習慣勢力的影響。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事設職,因職擇人,而是因人設崗,因人設事;國企人員的升遷主要不是以實績為準繩,而是以領導人的主觀評價為依據,這就很難做到客觀和公正,從而造成良莠不分,甚至顛倒黑白,優劣錯位,嚴重挫傷廣大國企人員的積極性。
(4)人員選用基本上仍在人治的軌道上運行。缺乏法制化規范和科學操作程序。以用人標準而言,從理論上講應當是德才兼備,缺一不可;客觀依據應當是一重業績,二重公論。而在實際選用的過程中,由于缺乏具體可行的操作規程,往往因領導人的素質而大相徑庭。有的重德輕才,以德代才,以“好人”為標準,用了不少庸人;有的重才輕德,以才代德,以“能人”為標準,用了不少小人和壞人。
4我國人力資源管理對策
4.1引導管理者轉變觀念,真正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就是把人力資源看作企業最重要的資源,管理的重點是創造一個好的環境,讓每個員工充分的發揮所長,做出更大的績效。管理者在對待所屬人員時,應特別注意他們希望公平,追求平等、實現個人價值的愿望。企業領導者應努力使公平感深入各級人員心中,要盡快確立與當今時代相適應的新觀念,包括人是資源的新觀念、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人力資本投入優先的觀念、員工與企業同步成長的觀念、引才借智的觀念、市場配置的觀念、社會評價的觀念、法制管理的觀念等。
4.2改革企業組織機構
要想搞好人力資源管理,必須首先以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為切入點進行改革,進而實現企業整個組織機構的改革。按照人本管理的思想,人是企業的根本。因此必須提高人力資源管理部門在企業中的地位,擴大和強化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的職能。具體做到:一方面要強化原有職能,尤其要強化人力資源規劃、素質測評、激勵、培訓等開發性職能;另一方面要擴大職能,即擴大到企業管理,要參與企業重大經營活動的決策,要對企業其它部門和單位的活動進行指導和監督,這樣,才能保證“以人為中心”。
4.3完善員工培訓機制
首先,在培訓的目的上,企業為員工提供的培訓不僅要著眼于提高員工對崗位的適應性,更要著眼于提高員工對外部環境的適應性和對市場的駕馭能力及競爭能力。也即要擴大員工的知識結構,提高員工的整體素質。在確定培訓的目的時,特別要注意的是,要充分考慮員工個人的發展規劃,并使之與企業發展規劃有機結合。
其次,在培訓內容上,要從企業的實際需要、員工的實際需要和社會的需求出發,既著眼于現在,又著眼于未來。特別要注意的是,不能采用“制度+控制”的模式,而應采用“學習+激勵”的模式。所謂“學習+激勵”的模式,就是其培訓內容并非注重“告知員工不許干什么”,而是注重“啟發員工應該干什么”;并非“強制員工必須干”,而是“激勵員工我要干”。
再次,在培訓方法上,要針對不同的內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對于技能性的培訓,要采用講授與實際演練相結合的方法,以增強員工的動手、操作能力;在選用培訓方法時,特別要注意的是:盡可能不用“師傅帶徒弟”的傳統方法,而是采取“啟發式”培訓方法,即只給員工擺出問題、點明思路,讓員工自己去分析探索,這樣更有利于培養員工的創新能力。
4.4建立一支能和企業同甘共苦的基本隊伍
企業職工中的基本隊伍是企業的核心力量,也是企業人力資源開發的重點和難點。近幾年,我國國有企業職工的流動性不斷增強。面對這種形勢,企業擁有一支“核心稱職的正式隊伍”更為重要。這有利于加強企業在人力資源培養、使用和引進方面的更有計劃性和預見性,提高人力資源開發效益。同時,企業可以利用這支隊伍來影響和帶動流動性大的職工,更好地實現企業目標。要讓職工參與企業或部門目標的制訂。切實可行并具有挑戰性的工作目標本身就對職工具有較強的激勵作用。要采用寬嚴適度的領導方式,。“嚴”與“愛”要有機結合;提倡管理者與被管理者的雙向溝通,在相互交流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促進企業目標的順利實現。
4.5創建以團隊精神為核心的企業文化
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管理價值觀更加注重員工的內在需要和滿足、積極性和創造性的開發。具體講,就是營造平等參與、團隊精神等企業文化氛圍,包括:尊重組織內每位成員;共享對企業的遠景愿望和信息;員工廣泛參與企業的技術與管理創新;組織各種公開交流活動;制定為員工共同接受的行為準則。尊重企業內各類團體的相對獨立性;培育員工合作精神,建立各部門或部門內各員工間友好相處,共享信息,共同參與的組織機制和利益分配機制;建立上下共同發展、榮辱與共的精神。
4.6建立現代企業激勵制度
首先,要建立企業家激勵機制。在現代企業制度下,企業家勞動既是智力勞動又是風險勞動,因而其合法報酬和職位消費權利就比一般職工高得多。可以實行年薪制或利潤分成制,并注重對企業家的精神激勵。其次,要建立職工激勵機制。建立職工激勵機制,應以調動全體職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核心,優秀的企業文化往往能增強企業凝聚力,充分調動職工工作的積極性、創造性,給職工以精神上的激勵。第三,要建立現代企業的約束機制。企業內部應充分發揮職代會、工會的民主監督職能;實行了公司制改造、設立了監事會的企業,應積極發揮監事會對財務、董事經營行為的監管,防止企業經營者濫用職權牟取私利。
參考文獻
[1]孟華.轉軌時期中國公務員制度開發機制的完善[J].理論學刊,2000,(2).
[2]李紅艷.國家公務員考評問題及對策[J].理論學刊,2000,(2).
[3]秦勇.論國有企業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的重要性[J].職業圈,2007,(16).
[4]田廣清,王智瞳.關鍵在于造就一個新的用人機制[J].理論探討,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