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談價值追求中的人性危機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談價值追求中的人性危機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談價值追求中的人性危機

      摘要:當今時代,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經濟的全球化,人們為了自身的發展必須追求一種價值,但人們在追求價值的時候卻陷入了一種危機,既人性危機。主要表現在人的自然性危機、社會性危機、精神性危機。面對這種情況,必須:追求生態文明,倡導公平正義,倡導文化寬容。從而解決危機,促進人自身的和諧發展。

      一、當今時代,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經濟的全球化,人們創造了越來越多的財富,全球科學技術在今天的迅速發展和日臻完善,以前所未有的規模與速度改變著人類的生活,并極大地擴展了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空間和時間。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的世界局勢和國內社會的轉型,進一步促進了對價值的關注,但人們對價值的不合理的追求,出現了人性危機。

      價值本身有關系和意義之意。關系強調的是主體與客體是處在一種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平衡的狀態中。馬克思從現實的人出發,從實踐高度探討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實踐不僅僅是主體對客體的支配、占有,而是主體與客體的相互規定的良性互動的關系。一方面強調主體,另一方面也強調主體與客體、主體與主體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聯系。這種聯系與互動是現實的、互動的、多極的、和諧的。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系的相互共贏,價值共享。

      價值的本質不在于對外物的需求,而在于對人類自身生命意義的確認,對人生意義的求索與反思才是價值的根本。

      二、人性包括人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精神屬性。人在價值追求中主要是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社會需求、精神需求。所以價值視域的人性危機表現如下:

      (一)人的自然性的危機

      人是自然存在物,首先要保證自己的生命需要,即自然屬性。《德意志意識形態》指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存在。”人的生存首先是從自然中獲取自己的生存資料。人類為了生存就要改造自然,而人類改造自然就是征服自然、占有自然、享受自然,使自然為人類所用。人類的實踐活動確定了人對自然的主體地位,人的主體地位的確立似乎意味著整個自然界具有為我的工具性質,在人看來,所有自然物都是為人存在的。因此,人們經常沉浸在對自然的征服中,沒有注意到人的每一次對自然的勝利都會受到自然的懲罰。馬克思明確指出:“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要對我們進行報復。”人們只管對自然的索取,從不關注自然的承受能力。現在令人擔憂的是,全球出現了生態危機,水污染、噪聲污染、燈光污染、能源短缺土地沙化、河流污染、臭氧層破壞、溫室效應、生物多樣性減少讓人類看到了沒有想到的未來。

      作為主體的人沒有充分理解主體的真正含義,其實在某種程度上,自然也是主體,人在實踐活動中,客體主體化,一方面客體轉化為人的本質力量,另一方面指客體即自然規律內化為人的一種規定性。因此人與自然應該同時處于主體的關系中。中國古人早就認識到,天地萬物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破壞這一基礎,就會損害人類本身,因此,自然界的破壞也會對人的生命造成威脅,使人的自然屬性產生危機。

      (二)人的社會性的危機

      首先是人與社會的關系。人是社會的主體,社會是人的存在方式和存在樣態。人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是同一過程的兩個層面,應該是和諧統一的。而現在社會出現了很多不和諧因素。城鄉、區域經濟發展極度不平衡。就業、收入分配、醫療等問題非常嚴重。在一定程度已經超出了合理的范圍,公平正義嚴重缺失。康德認為正義是以每個人的自由與每個別人的自由協調一致為條件而限制每個人的自由。按照羅爾斯的思想,正義原則是一種重疊共識。正義是理性的,有條件的,是利己和利他的統一。正義把每個人放在同一共同體中,使每個人都能實現自己追求的價值。個人要生存、發展,要滿足自己的需要,必須通過社會共同體這個中介,從獨在進入共在,而公平正義的缺失就嚴重影響了社會和諧秩序的形成,因而會造成人性的危機。

      再次是人與人的關系。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因此,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社會中最基本的關系。人是個性共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一:一方面,任何人都是一個體性單一性的定在,有其獨立的需要和利益。另一方面,任何人又不能純粹孤立,它必須通過人與人的結合而存在,有其社會性的需要和行動。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主要體現在人的交往中,而人與人的交往是一種主體間互利的交往,每個人都既是目的又是手段。

      當今,每個人在燈紅酒綠的城市中心人們少有的是交流和寬容,相反是不斷的成見和沖突。車水馬龍的街道上,人對人的不信任感展露無疑。人際間的一般信任受到沖擊,社會信任的底線遭到破壞,造成了信任危機愈演愈烈。信任是人與人之間心靈相通的橋梁,渴望信任是每個人的一種精神需要,被人信任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譽,而信任別人,則是一種良好的美德和心理品質。信任危機、道德危機造成了人與人成了一種物的關系,金錢關系。人性受到了極大的摧殘。人不僅是個體的存在還是一種公共性的存在物,同時也是一種總體性的存在物,這種總體性存在包括群體、類的存在。是主體間共存、共生、共贏的生存方式。人們只看到了自己的價值、利益追求,缺少了一種群體、類共存、共生、共贏的思考。

      (三)人的精神性的危機

      人的存在不僅是一種生物的存在,歷史的存在,更是一種特定的文化存在物。文化意味著人改變自己的本能式生活,創造和發明人的生活。所以人為了自己的生存和發展除了物質需要還有精神需求。

      人們的精神成果主要表現在文化上。縱觀當前的中國文化,不同的文化風格和文化樣式異彩紛呈,多樣的文化畫面和文化氣息撲面而來。正統文化、主旋律文化、外來文化、精英文化、大眾文化、通俗文化、商業文化、時尚文化、另類文化、地域文化等等。人類的精神文明成果可以說是碩果累累,但人在極度追求自我利益的同時陷入了另一個深淵,人們的精神追求與現代文明成果嚴重脫節,人們找不到自己所需要的精神成果寄托自己的靈魂,出現了財富與幸福的背離,自我認同危機、無意義感時刻伴隨左右。所以很多人就把自己的需要完全歸結為物質需要,把自己的能力看做是擁有金錢多少。結果導致不擇手段的魔鬼般的追求物質利益,慢慢產生了一種惡性循環。人自身根本就沒有享受到自己的生產成果,更不用說是一種自己成果對自己的奴役,因此不是自身的異化而是自身的精神危機。

      現代社會“文化公共性”理想的迷茫,是文化自身的合法性與合理性認同的危機。顯然,現代社會,文化本身逐漸喪失了公共性,難以構成社會成員之間的基本共識。價值是文化的核心,文化公共性實際上是一種社會公共價值的共識。現代社會“公共價值”的缺位、價值沖突,從而使人們不僅在思想上,而且在社會現實的行為層面上,陷入混亂、無序和無所適從之中。

      公共性意味著一種共享性而非排他性,一種共同性而非差異性。公共價值是多個人價值的合力的結果,追求公共價值是個人、群體、類的生命活力與精神持續得到充實、豐富和發揮的過程,是在這種類、群體中達到對自己生存意義的追求。而人們現在就是缺乏對公共性的文化價值、普世價值的建構、認同、追求。

      三、為了人向未來的不斷發展和展開,我們必須把人從危機中拯救出來要求重建人的自然性、社會性、精神性。確立人關愛自然、關愛人類、關愛文化的人性。

      (一)追求生態文明

      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前提,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是針對當今世界客觀存在的人與環境之間的矛盾而提出的,人為了生存必須進行實踐活動,人在勞動實踐活動中產生了兩種關系:一個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另一個是人與人的關系。不管在自然關系中,還是在社會關系中,會在人自身內部形成相互制衡的張力。正是這種相互制衡的張力保證人類社會和自然界和諧發展。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就必須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要從價值的角度,把自然看成是與人類處于平衡狀態的存在,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人、自然、社會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約的關系。馬克思就曾指出:“在這種自然的類關系中,人對自然的關系直接就是人對人的關系,正像人對人的關系直接就是人對自然的關系,就是他自己的自然的規定”。在實踐活動中需要人類有熱愛自然的屬性,承認人的自然性就等于筑起了預防物欲橫流的大堤,人在征服自然時,想到人是自然的成員,關心自然、保護自然、自覺主動地維護自然的存在。追求生態價值就是增加自然和人的生命價值。使人類對自然承擔起應有的責任,不允許對自然肆意破壞。樹立生態文明觀念,達到人的社會性與自然性的平衡。人的自然性和社會性的統一,表征著人將謀求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把追求人與自然的共同幸福視為最有價值意義的行為。

      (二)倡導公平正義

      公平正義使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得到妥善協調,人與社會,人與人的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只要是人,就有人之為人的共性,就會對人與人之間應有的或理想化的關系持某些共同的看法。正義作為處理社會關系的行為規范,也必然會跨越國家、民族、社群,表現出一部分共同的內容。

      在當代人類社會中,公平與正義是可以普遍化的準則。因為人們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會的公平、正義的對待。為了得到這樣的待遇,每個人也必須公平、正義地去對待他人。公平與正義就是人的普遍需要。公平與正義是人類的基本價值取向、努力方向和基本共識。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穩定系統,它反映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體現的是個人對社會、對他人的崇高的責任感。

      在社會、個體利益矛盾充分凸現的情況下,以公平正義為原則,科學地進行利益調整和利益均衡,實現各階層和群體之間的良性互動,形成一種共贏的利益格局。公平正義能對社會成員或群體成員之間的權力、義務、自由和責任進行合理配置,加強社會團結,形成一種經濟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共同體感從而維護社會的秩序和穩定。

      (三)倡導文化寬容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生活方式日趨多樣化。近代以來的社會是一個價值分裂和價值多元化的社會。因此,問題并不在于現實生活中存在什么樣的價值沖突,而在于我們如何面對沖突進行合理的價值選擇。每一個文化共同體的價值都由共性和個性兩個部分組成,每一種看似獨特的價值體系中都蘊涵著一定的普世價值的內核。不同文化共同體之間的價值“重疊”和價值對話實證了尋求文化寬容的可能性。

      價值觀是文化的重要部分,甚至是民族文化的靈魂。而公共性價值具有開放、平等與社群、類的特性,通過共同體成員理性、自覺的交互主體性行為與結構性活動而得以存在。公共價值是多元利益主體復雜博弈的產物,是從群體、共同體的利益出發指導人們,使公共性的文化價值內化為人的心理和精神世界,真正為社會所共有、共享。文化寬容的倡導更能促進人們形成價值共識。這樣個人與他人、社會的價值追求得到有效的調節,形成一種和諧的局面。

      因此,我們應該面對在發展中出現的危機,從而有效解決,促進人類的發展。

      文檔上傳者

      相關期刊

      價值論研究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上海大學價值與社會研究中心

      價值工程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河北省科學技術協會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教育部

      久久精品7亚洲午夜a| 久久精品九九亚洲精品天堂| 亚洲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小说| 国产精品亚洲A∨天堂不卡| 国产日产亚洲系列| 亚洲中文字幕日产乱码高清app | 亚洲欧洲另类春色校园网站|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亚洲日本香蕉视频| 亚洲AV无码久久久久网站蜜桃| 亚洲人成伊人成综合网久久| 亚洲av片不卡无码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图片| 亚洲不卡1卡2卡三卡2021麻豆| 久久精品亚洲AV久久久无码| 亚洲色欲色欲www在线播放| 亚洲日韩久久综合中文字幕| 亚洲第一成年网站视频| 18禁亚洲深夜福利人口| 亚洲人午夜射精精品日韩| 国产亚洲?V无码?V男人的天堂| 亚洲精品狼友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影视| 亚洲第一页在线视频| 激情综合亚洲色婷婷五月APP|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下载|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视频| 亚洲福利在线视频| 亚洲最大成人网色香蕉| 亚洲精品自偷自拍无码| 亚洲人成电影网站国产精品| 亚洲区小说区图片区QVOD| 亚洲精选在线观看| 2020年亚洲天天爽天天噜|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久久99| 91嫩草私人成人亚洲影院|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青青青| 在线观看免费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