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傳播社會學下的缺場交往現象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傳播社會學下的缺場交往現象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傳播社會學下的缺場交往現象

      摘要:有別于傳統時代人與人之間在場的交往方式,在身體缺場的網絡空間里催生了新型的交往方式———“缺場交往”。缺場交往彌合了時空帶來的局限性,同時也催生了共同體產生的可能性。然而這種缺場交往也不可避免地滋生了許多問題。本文試圖從傳播社會學視角分析“缺場交往”的特點和利弊,并為這種交往方式提出建議。

      關鍵詞:傳播社會學;缺場交往;社會認同

      在傳統觀念中,交往主要是指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場域也被認為是重要的條件。然而在網絡時代,社會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革,身份的隱匿性、跨時空互動等特征使身體不在場的交往方式成為可能。這種缺場交往改變了我們的交往方式,使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得以重構。

      一、“缺場交往”形成原因

      (一)網絡社會的到來。加拿大傳播理論家麥克盧漢提出,“媒介即信息”。其核心意義在于媒介決定了信息的存在和傳播方式,也改變了我們接受信息的方式,從而深刻地影響了我們的交往方式。網絡時代的到來有力地佐證了這個觀點。隨著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的出現,人們的交往方式發生了極大的改變,使得交往突破了場域的限制,這種缺場交往有力地沖擊了傳統的面對面的交往方式。但是盡管缺場交往看似是一個虛擬的交往方式,但是它必須有不虛的載體,需要有網絡技術的支持,因此,網絡社會的到來為這種交往方式提供了可能性。

      (二)交流欲的催生。人是社會性動物,因此人類對于交流的欲望也從未停止。隨著技術的發展,形成了“處處是中心,無處是邊緣”的社會,人們的交流欲望已經不滿足于面對面的交流互動,而是希望能夠借助網絡媒介實現跨越時空的交流。這種以離開身體接觸為特征的缺場交往滿足了人們新時代交流的欲望,缺場交往使得人際交往突破了距離和時間的限制,重構了人們的交往方式,因此受到了人們的推崇。

      (三)從原子化個體到共同體想象。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推進,曾經農業社會所特有的家園溫情、睦鄰友好式的熟人社會開始瓦解,人際關系的淡漠變成這個時代的特征。網絡時代的來臨,使得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開始縮小,熟悉的人之間、陌生人之間都可以實現實時的互動,并且可以發表自己的聲音,從而找尋到志同道合之人,人們對于這種溫情的共同體的想象使得缺場交往被賦予了很大的期望。很多學者認為這種交往方式使哈貝馬斯提出的“公共領域”成為可能,個體公民聚集在一起,共同討論他們所關注的公共事務,形成接近于公眾輿論的一致意見,進而影響國家活動。

      二、“缺場交往”可能帶來的問題

      (一)社會規范的缺失。缺場交往時,雙方的身份都有一定程度的隱秘性。在這種情況下,社會在個體身上的不充分在場使得很多人披著自由的外衣隨意地發表言論。其中最明顯的就是謠言的肆虐,因為其在缺場交往時沒有身份的束縛,很多網友開始編造一些不真實的言論以引得關注,而很多不知情的人由于缺少相應的媒介素養,有意或者無意地成為了謠言的助推器,使社會規范失序。另一方面,隨著人肉等技術的發展,隱私權的保護也成為迫在眉睫的事情。

      (二)負向社會認同。盡管社會認同對于社會凝聚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很多情況下,有的社會認同卻是包含著很多負向的甚至是不實的內容。比如在“表哥”“郭美美事件”中很多人對政府表現出了極大的不信任,盡管政府處理了相關人員,網上還是一致質疑政府的“作秀”嫌疑。這種不信任的蔓延使得社會的信任危機更甚,不利于社會的穩定。另一方面,在建構社會認同的同時,社會成員也對相反的觀點保持著排斥的態度,甚至引發網絡暴力事件。這種一邊倒的、無理性的社會認同對于社會建構有害無益。

      (三)真實自我與虛擬自我。我們在缺場交往中可能會扮演各種各樣的角色,有的角色是真實的自我,有的可能是扮演的自我或者想象的自我。這種虛擬環境中的“我”可能會帶來很多不同的現實體驗,以至于常常會使人迷失自我,導致很多人沉迷網上的社交,厭惡現實中的自我。同時在自我的重新塑造過程中,我們也在塑造著想象中的對方,把虛擬環境的對方當作真正的“他”。這種交往方式本身就是一種想象的交往,以至于當這種交往演變為現實中的交往時,會讓人產生迷茫和失落。這也是缺場交往帶給我們的驚喜和失落。

      (四)彼此溝壑更深。我們都說缺場交往有力地克服了時空的局限,擴大了人們的交際面,然而現實的情況卻是我們面臨的溝壑更深。在很多場合,我們面對面的交流被手機的交流所取代,即使雙方都在場,彼此之間溝通也甚少,“低頭族”變成了普遍的社會現象。我們為了更好地交流,所以不斷地改進交流的渠道,可是這些新興的媒介在便利我們生活的同時,是否也相應地加深了我們彼此之間心靈的隔閡呢?這也是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

      三、如何完善“缺場交往”

      (一)建構規則秩序。無規則不成方圓,在網絡空間中,也應該有一定的規則和秩序,因為參與的雙方都是現實中的人,負有一定的社會責任。盡管網絡空間自身的特性賦予了人們一定程度的自由,但自由并不是絕對的,在網絡空間也是如此。缺場交往的規則和秩序有賴于政府的引導和規范,但更重要的是參與其中的人自覺的地維護,在表達自身訴求的同時不損害其他人的利益,不和散播不實的消息和言論,尊重別人的隱私權,合理合法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這些都需要每一個參與者自覺遵守和守護,只有有規則、有秩序地交往,才能有更為良性的互動。

      (二)重視“智識者”的作用。知識分子在西方語境中即“intellectual”,有學者將其譯為“智識者”,認為其原意基本上指的是一種類型的群體,這些人具有真知灼見、自由思想、獨立精神,以理性給人啟迪。中國的知識分子在網絡中普遍處于“失語”的狀態,在微博使用占比上份額較小,而且很多網絡意見領袖是為娛樂消遣的“網紅”。因此難免會在很多公共事件和人際交往中處于一種非理性的狀態。積極正面的社會認同需要充分發揮這些“智識者”的作用。一方面知識分子應該對時事保持關注,并發表自己的意見,起到良好的輿論引導作用;另一方面,制度也需要為這些知識分子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這樣可以避免網絡負向的社會認同,也能夠更好地規避許多不合理的網絡現象。

      (三)不可忽略“在場交往”。彼得斯在《交流的無奈》中認為“親臨現場恐怕是最接近跨越人與人鴻溝的保證”,盡管缺場交往大大便利了我們的交流,但是它不能代替在場交往。在場的情況下,我們除了符號語言,還能感受到對方的姿態語言和情緒變化,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消除誤會、關愛對方。正確有效的做法是將缺場交往當作在場交往的補充,重視每一次相遇,當時間和空間不允許的時候,充分借助缺場交往,聯絡彼此之間的感情。四、結語網絡時代的來臨,消弭了時間和空間的距離,在這種情況下,催生了人們交流的欲望,使得城市化進程中形成的原子個體重新結成新的共同體,并因此使“公共領域”成為可能,使“缺場交往”變成一種新的交往方式。但是隨之而來的問題也有很多,由于其隱匿性,導致社會規范的缺失和更多的負向認同,并帶來了真實自我與虛擬自我的割裂。為此,我們要完善這種“缺場交往”的方式,重建規則秩序,重視“智識者”的作用,同時重視在場的作用,只有這樣,“缺場交往”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

      參考文獻:

      1.[加]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何道寬譯.江蘇:譯林出版社,2011.

      2.任慧.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理論及其現代啟示[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1):78-81.

      3.芮必峰.人類社會與人際傳播———試論米德和庫利對傳播研究的貢獻[J].新聞與傳播研究,1995(02):60-65.

      4.方維規.“Intellectual”的中國版本[J].中國社會科學,2006(05):191-204+209.

      作者:張金娟 單位:中共陜西省委黨校(陜西行政學院)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一区|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专| 亚洲男人的天堂网站| 久久久国产精品亚洲一区|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情侣| 亚洲国产专区一区|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 亚洲免费无码在线| 亚洲欧洲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 在线观看亚洲电影| 成人亚洲网站www在线观看| 国产在亚洲线视频观看| 亚洲高清国产拍精品青青草原| 国产大陆亚洲精品国产|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第六区| 亚洲级αV无码毛片久久精品| 亚洲人成网77777色在线播放 | 亚洲а∨天堂久久精品9966| 亚洲婷婷第一狠人综合精品| 亚洲综合精品成人|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放毛片| 一本色道久久88亚洲综合|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久久同性男| 区三区激情福利综合中文字幕在线一区亚洲视频1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 亚洲网站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11| 亚洲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亚洲制服中文字幕第一区| 亚洲手机中文字幕|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app| 亚洲AV电影天堂男人的天堂| www.亚洲一区| 国产亚洲精品岁国产微拍精品| 亚洲a一级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 亚洲日本一线产区和二线 |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观看素人| 中文字幕中韩乱码亚洲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