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中生物教學改革研討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新理念促成學生科學及人文素養的形成
自從新課程理念引入以后,德育便成為各學科探討的重點,生物課程同樣離不開德育教育。所謂德育就是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養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健全的人格,能夠自律、自主、自信。關于能力的培養,就是讓學生學習意識貫穿終身,終身對生物感興趣,充滿好奇。學生在能力培養過程中形成了科學思維品質、科學學習方法、科學精神以及科學態度,能夠獨立去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并解決問題,能夠將知識靈活運用于生活實際,能夠運用所學來解決生活問題。教師應轉變傳統觀念,要把知識教育、情感教育、世界觀教育三者融為一體,全面提升學生的科學和人文素質。
二、對教學內容進行優化以適應學生的需求
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們一直努力創新教學,但一些教師仍然無法將知識與生活結合起來,其原因在于脫離實際,缺乏地方特色和靈活性。對此,本文提出以下幾點:
(1)“一綱多本”精神實際上指示我們教學不是死搬硬套,而是在教學計劃與大綱的基礎上適當增加彈性,以適應不同地域、不同環境及不同教學方式的需要。因此,教師可以對教材內容作適當的“增、刪、補、調”。
(2)添加具有鄉土風情的教材內容。教材編選要有一定特色,即要完成大綱要求,又要注重與地方、鄉土特色的糅合。這樣可以增進學生與教材間的聯系,使知識變得更易理解和消化。
(3)從生物學科特點出發,運用唯物主義觀點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并將這種教育潛移默化的變成學生的品質,從而培養其正確的科學觀以及進化、生態、環境和法制等觀念。
(4)開展各類活動課程,通過了解學生的愿望和興趣,將與生物相關的各類主題,如生態環境、農業科技、生物科學等,通過社會調查、討論、網上查閱等方式,豐富他們的生物知識和現代意識。
三、多學科相滲透,讓學生體驗生物科學的魅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是使學生獲得創新能力的關鍵。在高中階段,由于知識較多較雜,教師如果僅憑單一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必然適得其反,給學生的心理及身體造成較大壓力。因此,我們不妨將各個學科結合起來,化整為零,化繁為簡,從而使教學更加合理。筆者依據自身經驗,認為生物學與物理學、哲學都能很好的結合。如在講中耕促進根呼吸作用時,土壤板結會形成微毛細管,水分可通過毛細管散發到空氣中。在中耕以后,這些毛細管便被破壞,水分散失能力減弱,起到了保水作用。這是利用物理知識解決生物問題的例子,很容易引起學生興趣,迫不及待一探究竟。另外,與哲學結合的例子也很多,如同化作用與異化作用的對立統一;非生物與生物界之間的統一性等。
四、生物教學過程與方法改革
“以人為本”的建構主義思想認為,教師與學生之間是一種平等的對話關系。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主導,學生主體”,才是最合理的平衡關系。具體到以下三方面:
(1)課堂教學不是填鴨式的,而是互動式的。上課時,教師可利用一件生物趣聞或一項研究新動態來調動學生興趣,給予學生思考、提問及討論的充足空間。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發展。
(2)充分重視課外輔導。在課堂上,一些學生因性格內向而不善言談,常常處于一種被動的學習狀態。而脫離課堂后就完全不同,學生與教師面對面的談話,他可以毫無畏懼地說出自己的興趣和想法,從而使師生間關系拉近。
(3)實踐活動。生物教師應與學校領導者有效溝通,盡可能讓其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實驗室條件,為他們爭取更多動手機會,改變他們動手能力不足的問題。同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展開各種生物調查,通過探究增強他們的獨立性和自主性。總之,推進教學改革,教師要從自身做起,不斷提高自身職業素質。同時要不斷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發揮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然后運用先進的教學方法,使他們的科學素質得以全面發展。
作者:汪龍英單位:重慶市銅梁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