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大學英語聽力文化差異研究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大學英語聽力中的文化因素涉及許多方面,聽力材料發(fā)生的交際場合、參與者及材料結構都存在著明顯的漢英文化差異。教師應結合聽力材料,幫助學生進行比較,以提高聽力水平.
語言既是文化的產物或結果,又是形成并溝通文化其他成分的媒介,正如Lyons所指出的:“一定的語言總是歷史地和一定文化相關聯(lián)……各種語言本身只能在交織蘊藏語言的文化背景中才能被充分認識;語言和文化總是被一起研究的。”英語聽力中的文化因素不僅直接涉及學生對題材是否熟悉,而且對提高其英語聽的能力有重要意義。備考四級的學生都有一定的語言基礎,然而,他們的明顯薄弱部分恰恰是文化知識,他們往往忽略漢英文化差異,用漢語文化填補英語文化的空缺,因而,對題材理解不準。認知心理學和人工智能領域的研究者對語言理解體系有一種共識,認為語言理解體系由幾個語言加工機制(LanguageProcessors)和一個解決問題的機制(GeneralProblem-solver,GPS)構成。GPS與背景知識相通,通過收集、分析來自語言加工機制的信息,做出理解決策。[2]從言語的構成部分看,英語聽力題材涉及交際的場合(Setting)、參與者(Participants)、結構(Structure)等等,討論、分析這些方面對提高學生的文化差異敏感性有促進作用,從而有益于熟悉題材,提高聽力。
一、聽力材料發(fā)生的交際場合漢英言語交際皆有一定場合,離開場合的交際是不可能的,場合和交際伴隨始終。漢英兩種文化存在巨大差異,語言又是文化的載體,為此,漢英在很多相同場合中,由于文化價值不同,深刻影響著言語交際。了解相同場合在漢英文化交際中的差別,對熟悉聽力題材,提高學生的聽力有重要的意義。下面以人們在商店購物為例,進行漢英文化分析。英語文化中,在商店等諸如此類的服務性場合,服務人員常用:“CanIhelpyou?”“WhatcanIdoforyou?”“IsthereanythingIcandoforyou?”“Whatwouldyouliketobuy?”“Couldyou…,please?”“Wouldyouminddoing…?”等等,體現(xiàn)了西方國家發(fā)達的商品經濟的價值觀,體現(xiàn)了“顧客是上帝”的服務觀念。與英語文化價值觀相比,漢語文化中,人們處于不發(fā)達的商品經濟階段,似乎不像西方人那么重視顧客,表現(xiàn)在語言上,服務人員對顧客常說“你要什么?”(“Whatdoyouwant?”),這在英語中是極其不禮貌的,而在漢語中則是可以完全接受的。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認識各種典型場合所用言語的漢英差異,選擇聽力內容時,要考慮各種功能英語,在注意與漢語相比較的同時,使學生熟悉英語中“什么場合說什么話”,“什么場合涉及到什么詞匯”。如:發(fā)生在法庭上的對話,很可能會有諸如witness,judge,jury,criminal,guilty,sentence,verdict等類詞匯出現(xiàn),而與英語文化相比較,漢語文化中的司法實踐有很大差異,因而要使學生盡可能熟悉題材并進行適當的漢英對比,才能有助提高學生的英語聽力水平。
二、聽力材料中的交際參與者人們交際時,參與者總是處于某種特定的關系之中,參與者之間的關系必然反映在語言文化中,它涉及許多因素。另一方面,不同的文化價值勢必造成一定的差異。下面僅就參與者之間的地位(Power)和一致(Solidarity)進行討論、比較漢英文化價值差異。地位在此的含義是“therelativestatusofaddresserandaddressee”,它的核心是“地位差”,是指話語交際雙方或多方之間的社會關系,如雇主與雇員、教師與學生、上級與下級等。一致的含義是“asharedsamenessbetweenaddresserandaddressee”,指話語交際過程中的雙方或多方的相同點,比如是否同鄉(xiāng)、同學、同一個階層等。地位和一致對話語形式有很大影響,如一般情況下,交際者間的地位差越大,地位低的方面使用的話語就越客氣。另一方面,一致的程度體現(xiàn)著交際者間的關系親密程度,一般來說,關系親密的人之間勿需太客氣。漢英文化關于地位和一致亦存在很大差異,如同樣是雇主與雇員、教師與學生、上級與下級,他們之間的關系在漢英文化價值中有很大差異。在英語文化中,雇主與雇員之間的地位差遠遠大于漢語文化中的雇主與雇員的關系,其深層次的原因是西由整理提供方國家處于發(fā)達的商品經濟階段,金錢至上,雇主與雇員之間的關系實質上反映了一種資本主義社會的金錢關系。而與英語文化價值比較,中國文化價值中上級與下級之間的地位差大得多,官本位意識較強,其深層次的原因是中國封建社會時間長,歷史上“抑商重農”,至今還處于商品經濟不發(fā)達的階段。與漢語比較,英語文化價值中的教師與學生的一致的程度較高,如在言語交際上學生可直呼教師的名字,體現(xiàn)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平等地位。
而漢語中,教師和學生不強調一致,視教師為“尊者”,教師是“傳道、授業(yè)、解惑者也”,在言語交際上學生一般不直呼教師的名字。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認識漢英文化中地位、和一致的差異,一方面,善于通過聽力材料把握交際者之間的關系,從而進一步熟悉題材,更好地掌握英美文化知識;另一方面,通過把握交際者之間的關系,更好地熟悉聽力材料,最終達到有效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具體做法:(1)放音前先將典型聽力材料中的參與者的關系分析、講解一下,一方面讓學生體會一下參與者的關系對聽力材料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可提高學生的社會文化意識,以便更好地聽材料。(2)先把聽力材料放二三遍,教師有意讓學生根據材料,猜測參與者的關系,然后輔之以適當講解,如1999年6月四級試題A部分:W:Excuseme,sir.You’renotsupposedtobehere.Thisareaisforairportstaffonly.M:I’msorry.Ididn’tnoticethesign.這是航空公司服務人員和乘客之間發(fā)生的對話,“Excuseme”是套話,而“sir”是尊稱,“You’renotsupposedtobehere.”意為“按規(guī)定您不能在此”,決不能說成“You’renotallowedtobehere”。再如:M:Idon’tfeellikegoingout.Whydon’twejuststayhomeandwatchTVinstead?W:Comeon,youpromisedtotakemeoutfordinnerandtothetheateronmybirthday.這是發(fā)生在家庭成員之間的對話,語氣和用詞都直截了當。
(一)會話的結構漢英交際先說什么,怎么說,后說什么,怎么說,存在很大差異,它既受文化的制約又反映文化的價值。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社會學家薩克斯、謝格洛夫和杰菲遜從大量的自然會話語料中抽象出一些言語交際的基本結構,通常有開頭語或開頭序列(OpeningSequence)和結束語或結束序列(ClosingSequence)。中國人講究謙遜、委婉,重視交際者的相互關系,言語中的開頭語比較長,涉及正題前往往需要寒暄一陣,這反映了中國文化中的講究禮儀的一面。美國人喜歡直截了當地提問和拒絕,其開場白簡短,不像中國人的開場白冗長和婉轉。通常,與中國人比較,美國人交談的時間短,如下例[4]:Student:John,helpmewiththis.I’mputtingitalldown.Supervisor:Whatisit?Student:I’malmostdone.Ijustneedtofixitupalittle.Supervisor:Whatdoyouwantmetodo?Student:I’mwritingdowneverythingjustthewayyousaid.Supervisor:Idon’thavethetimerightnow.可以看出無論導師(Supervisor)還是學生的言語,都很簡短,導師的兩次追問和答復都直截了當。
(二)復合句子的結構中國人往往把復合句的主句放在從句后面,而把原因從句、條件從句等放在主句前,這是明顯受到漢語復合句的排序影響,因為中國文化價值觀強調和睦,盡量避免互相間的摩擦,正如孔子曰“和為貴”,體現(xiàn)在言語上,中國人盡量避免因自己的魯莽而使對方為難,先列出理由可給對方以考慮的余地,若先提出要求,后面的理由就有被忽略的可能。這種先列理由后提要求的言語順序恰恰與英語的相反。英語語言中,主句一般放置在從句的前面,如[5]:Therewaslittlehope⑴ofcontinuingmyinquiriesafterdarktoanyusefulpurpose⑵inaneighborhoodthatwasstrangetome⑶.意為:這一帶我不熟悉⑶,天黑以后繼續(xù)進行調查⑵,取得結果的希望不大⑴。根據漢英句子結構差異,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善于捕捉主句和從句的相關位置,在聽力中把握表示句子結構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和表示各種關系的連接詞,排除母語干擾,更好地熟悉聽力內容,實踐中可安排一些典型的句子材料,先讓學生聽一遍,然后適當講解、分析,再繼續(xù)放音;也可不講解,讓學生邊聽邊討論。超級秘書網
(三)聽力材料的篇章結構大學英語聽力內容(包括四級考試內容)除了對話部分外,還有短篇聽力材料。從語篇的結構角度看,漢英模式亦存在差異:英語文章結構層次感和獨立性較強,且內容多圍繞一根主線展開,開頭點題并把TopicSentence放在段首,即先概括后具體,先整體輪廓,后具體細節(jié),這反映了西方人的思維習慣,另一方面,也適應信息社會的特點,重要信息凸現(xiàn)。漢語文章受傳統(tǒng)文化和思維的熏陶,往往表達方式含蓄,開篇不點題,反復論證后,才將重要的信息放在最后。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結合聽力材料,幫助學生適當進行漢英篇章結構的比較,旨在幫助學生提高對漢英文化關于篇章的差異,從篇章結構的角度,熟悉聽力材料,使學生既見“樹”又見“林”。
參考文獻:
[1]高等學校非英語專業(yè)英語教學大綱[Z].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吳一安.題型與聽力測試的有效性[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2):134.
[3]張殿恩.影響言語形式的若干因素及英語口語教學[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4).
[4]祝畹瑾.社會語言學概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176.
[5]畢繼萬.漢英句子結構與思維方式芻議[A].文化與交際[C].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