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英語教學與中國文化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英語教學與中國文化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高校英語教學與中國文化

      一、高校英語教學出現中國文化失語癥的原因分析

      (一)對于跨文化交際的錯誤理解

      跨文化交際具有雙向性,是不同文化之間的互動與交流。Chen&Starosta(2000)指出:“全球化不僅要求文化多樣性的融合,同時應反映人們發展自我文化的需要。”GeofAlred等人(2003)認為:“不同文化間的交際并不同義于放棄自己的身份和否認自己的社會認同,了解另一種文化更易于理解本民族文化認同是很重要的。”然而,我國高校許多英語教師和學生都對跨文化交際有錯誤的理解,他們以為跨文化交際就是了解西方的文化知識,能夠在特定的語境下理解西方人的話語,并能使用合適的英語與西方人進行溝通與交流。出于此目的,他們努力摒棄漢語思維排除中國文化的影響,用西方人的思維方式、西方人的語言習慣來學習英語。雖然他們對西方文化有了廣泛深入的了解,可以用流利正確的英語與西方人談論西方國家的文化習俗及風土人情,能夠比較深刻地理解西方人語言所表達的內在含義,但是他們卻無法使用準確流利的英語適時、主動、有效、對等地向外輸出,準確流暢地傳播豐富的中國文化。這種單向的厚此薄彼的交流,與跨文化交際互相、對等的理念相違背。因此,高校英語教學中存在的跨文化交際的錯誤理解是造成學生中國文化失語癥的主要原因。

      (二)文化教學中中國文化的弱化

      長期以來,由于英語教學研究者、高校英語教師、學生對跨文化交際錯誤理解,中國文化的輸入與傳播在我國高校英語教學中完全失去應有的地位。目前的高校英語教材內容幾乎全部出自英美原版出版物。英語教材大量介紹西方國家的文化與習俗,中國文化的教學內容很少被納入到教材體系中。寧波工程學院的王菲(2010)對我國高校所使用的兩套大學英語教材進行語料文化背景及內容的分析,結果顯示:“(全新版)大學英語《綜合教程》(1-4冊)共64篇的閱讀材料,其中關于英美國家文化的語料共44篇,占總數的68.7%,僅有1篇與中國文化相關,占總數的1.56%;大學體驗英語《綜合教程》(1-4冊)共96篇,其中關于英美國家文化的語料共51篇,占總數的68.7%,僅有4篇章與中國文化相關,占總數的4.1%。”目前,幾乎每所大學都開設了以西方文化為背景和核心內容的必修課和選修課,如《英美社會與文化》、《西方文化》、《西方文化入門》等課程,而有關中國文化與中國習俗的課程很難在必修或選修的課程體系中找到。筆者匯總寧波的本專科院校英語專業培養方案及教學計劃,發現所有院校都非常關注西方文化的輸入與傳播,均在英語專業的課程體系中設置1-2門與西方文化相關的課程,而中國文化相關的課程卻沒有出現在課程體系中。高校英語教師陳舊的教學理念及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輕視或漠視,使中國文化的教學與傳播不斷弱化。文化教學中中國文化的弱化也是造成學生中國文化失語癥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中國文化的弱勢地位

      “近代以來,強勢文化凌駕于弱勢文化之上,先進文化凌駕于落后文化之上是文化選擇和文化交流過程中的必然選擇,文化的落后也就使得本土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的平臺上失去了話語權。”西方文化伴隨著西方政治強權和軍事、經濟霸權而取得了世界文化中的話語霸權。西方文化以強大的經濟實力作為支撐,利用其現代科學技術在世界范圍內大肆推銷其生活方式和意識形態,也就是所謂的文化征服。如果說生活方式還沒有什么好壞優劣之分,那么現代的意識形態則明顯帶有西方國家的思維定勢和價值取向,西方國家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在文化交流的進程中不知不覺影響著非西方國家的人們。西方文化的理念和信仰不加選擇地引進和灌輸,更加速了近代中國文化的弱化。表現在教育教學中,許多人視本土文化為落后,本土文化的日益“失語”也就不可避免。

      二、中國文化融入高校英語教學的方法和途徑—以寧波某高校為例

      如何在高校英語教學中滲透中國文化呢?在高校英語教學中滲透中國文化是解決中國文化失語癥的一個重要途徑。要強化高校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的滲透,首先必須弄清楚什么是中國文化,中國文化的內涵是什么,中國文化的精華有哪些,哪些中國文化可以而且應該在課堂上傳授。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燦爛輝煌。五千年的歷史,我們的先人創造了博大精深的文化,但是在英語教學中,我們無法將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全部導入,所以要選擇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國文化的核心部分。筆者借鑒清華大學崔剛教授(2009)對中國文化內容的界定,將其作為高校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導入的教學重點,即:“一是中國幾千年歷史所積累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包括學術思想、宗教、教育、文學、藝術、科技、建筑、歷史、語言文字等;二是指中國當今社會的基本國情。”高校英語教學中滲透中國文化,我們把教學目標設定為:使學生了解中國的優秀文化傳統和中國基本國情,進一步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掌握一些描述中國傳統文化以及中國當今社會國情的英語表達方法,進而能夠使用英語介紹與傳播中國的傳統文化。為了實現這一教學目標,筆者在高校英語教學中設計并實施了“以課程改革為主線,輔之各類文化活動”的中國文化滲透的教學策略。研究為期一年,以英語報刊《21stCentury》作為中國文化導入的教學素材之一,在多門專業核心課程中開展英語報刊《21stCentury》的教學;選取合適教材,開設《中國社會與文化簡介》的必修課程;開設專題講座,向英語教師及學生輸入系統的跨文化交際理論知識,開展豐富多樣的文化考察活動以實現中國文化的滲透與熏陶,收到了滿意的效果。

      (一)在英語專業多門核心課程中開展英語報刊《21stCentury》的教學

      《21stCentury》是由國內最大的英文報系中國日報主辦,是為中國青年人學習英文、融入世界而量身定制的英文時事周報。《21stCentury》堅持用原汁原味的英語介紹國內外新聞熱點并深入剖析熱點話題,進行中西方文化比較并展示國內外經典與流行的異域文化,展示前沿科技和時尚生活,介紹國內外大學生的校園生活。《21stCentury》含有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內容,設計許多國情熱點、焦點問題。因此,筆者將《21stCentury》作為中國文化導入的教學素材,組織應用英語專業的教師在《綜合英語》、《英語閱讀》、《英語翻譯》、《跨文化交際》等核心課程開展英語報刊《21stCentury》的教學。教師根據課程特點和學生學情,選取不同題材的報刊內容,引導、組織學生進行學習。如《跨文化交際》教師關注《21stCentury》的culture板塊,教師對文章所含有的文化要素進行提煉與分析,并尋找相應的中國文化要素,幫助學生進行中西方文化比較,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及匯報,為學生布置相應的項目研究作業(如要求學生探究中國七夕情人節及西方情人節的起源、中國人慶祝七夕情人節及西方情人節的方式、中國人對七夕情人節及西方情人節的態度,從而對這兩者進行對比,書寫英文的調研報告等)。每學期開學前,英語教師都要制定詳細的教學計劃,書寫詳細的教學計劃,在教學研討會上與其他教師進行溝通交流、說課研討。應用英語系定期舉行集體聽課活動,并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獲得有效的反饋信息,對教學進行適時的調整,提高教學有效性。

      (二)選取合適教材,開設《中國社會與文化簡介》的必修課程

      在英語專業多門核心課程中開展英語報刊《21stCentury》的教學,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高校英語教學出現的中國文化失語癥的嚴重性,還得有更大的教學改革行動。因此,筆者在應用英語系大膽開設《中國社會與文化簡介》課程。《中國社會與文化簡介》作為應用英語專業的必修課程,于大一下學期開設,每周2課時。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及《中國社會與文化簡介》課程的教學目標,筆者選取姚寶榮、馮偉年所編著的《中國社會與文化英語讀本》作為本門課程的教材,把語言項目學習、講授法、討論法作為本門課程的主要教學方式。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參與性,筆者將課本的教學內容分成若干個項目主題,每個小組都負責一個項目主題的教學,每周進行一個項目主題的教學。每周90分鐘的課堂上,每個學生小組在20分鐘的匯報時間后,教學再進入學生提問時間,最后由教師進行點評。為了完成這個項目任務,每個小組都要制定詳細的項目計劃表和任務分配表,然后進行項目研究,制作PPT課件,最后進行項目成果的匯報。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使用英語來完成這個任務,搜集、閱讀相關的英語資料,用英語書寫匯報材料,制作英文PPT課件,并用英語進行口頭匯報。這種有任務的學習,學生不僅學到了與中國社會現狀、文化相關的語言知識,能夠使用英語介紹中國社會的現狀與文化,并且對中國社會現狀及中國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在完成項目任務的過程中,老師會為學生提供語言、技能、策略等方面的幫助,并從教材、學生的書面匯報材料及PPT課件中挑選若干語言知識,實施詳細的語言教學。

      (三)開設專題講座,輸入系統的跨文化交際理論知識,進行中國文化的滲透與熏陶

      開設專題講座,向高校英語教師及學生輸入正確的跨文化交際意識,這是解決中國文化失語癥的又一個教學行動。應用英語系邀請數位國內外跨文化交際領域的專家學者開設跨文化交際的專題講座,向應用英語系的教師及學生呈現跨文化交際領域最新的研究成果,輸入系統的跨文化交際理論知識,幫助教師和學生確立正確的、平等的跨文化交際觀念。鼓勵教師和學生海量閱讀跨文化交際方面的書籍,定期舉行讀書匯報會,師生交流會。同時,應用英語系開展各類輔助活動活動,對教師及學生進行中國文化的滲透與熏陶。

      (四)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實現中國文化滲透的教學目標每學期安排為期7天的中國文化周,由《跨文化交際》及《中國社會與文化英語讀本》課程的老師開設專題講座,應用英語系的教師帶學生參觀、游覽名勝古跡,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寧波天一閣、慈城古鎮、梁祝文化公園、湖州南潯、章鴻釗故居、杭州靈隱寺、金華諸葛八卦村、縉云縣張山寨七七會等都留下了師生的尋訪的足跡。定期為學生放映能夠體現中國文化的電影及紀錄影片,讓學生定期閱讀一些關于中國社會與文化簡介的書籍,并用英語寫讀書報告。高頻率使用互聯網、視頻材料,為師生呈現上下五千年的華夏文明、中國日益強大的綜合國力及人民日益富足的生活,激發師生的民族榮譽感和自豪感,讓教師和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樹立平等的交際意識,強化“中國文化輸出”意識,確保文化傳輸的雙向性。

      三、中國文化滲透策略應用推廣的教學建議

      經過一年的教學實驗研究,筆者發現:實施中國文化滲透策略進行教學的學生群體,中國文化失語癥有了比較明顯的好轉,具體表現在對中國文化有比較深入的了解,開始樹立正確的跨文化意識,能夠用英語對中國的一些文化及中國社會的一些基本國情進行介紹,并樹立了濃厚的民族自豪感及民族自信心。“以課程改革為主線,輔之各類文化活動”的中國文化滲透的教學策略是有效的。鑒于對實驗的進一步應用和推廣的考慮,筆者歸納以下幾點,提出中國文化滲透策略應用推廣的教學建議,以供教育同行參考:

      (一)導入或者加強中國文化的滲透,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

      一是差異性原則,即對于不同文化的差異,要向學生進行不同文化的橫向、類屬對比,找到差異和沖突之處,這樣才能解決交際中的現實問題;就內容而言,重點在主流文化,只有了解不同文化的主要內容,才能找到不同點,避免文化交際中的誤解。二是系統性原則,即不能支離破碎。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是一個整體,都有其核心價值所在,只有系統性介紹才能使學生對本土文化有一個整體認識。三是適度性原則,即在高校英語教學中導入中國文化,必須符合高校英語教學的框架,英語教學是重點,不能為導入中國文化而淡化英語教學,英語教學還應該是以語言教學為主、文化教學為輔,不能本末倒置。

      (二)導入或者加強中國文化的滲透,主體在于設置合理的課程體系,選擇合適的教材

      從課程設置的角度講,將中國文化納入到高校英語教學中有三種選擇:一是將中國文化的教學滲透到高校英語各門核心課程中,如《大學英語》、《綜合英語》、《英語閱讀》、《跨文化交際》等課程;二是設置獨立的課程以介紹和傳播中國文化。如《中國社會與文化》、《中國概況》等課程;三是綜合前兩種選擇,同時對學生進行中國文化的滲透。筆者認為:英語教師應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及學生的學情設置相應的課程,同時關注學生的英語學習及中國文化的學習。在起始階段,應以滲透式的課程為主,即將中國文化的教學滲透到高校英語各門核心課程中。同時,滲透的課程不宜過多,應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對學生進行中國文化滲透與傳播。在中后期階段,可設置獨立的課程,并同時在其他課程進行中國文化的滲透。從教材的角度上講,關于中國文化介紹與傳播的英文教材還比較少,很難滿足不同層次、不同階段高校英語教學的需要。對于大多數高校英語教師而言,他們仍然只是教材的使用者,還不具有教材編寫能力。因此,英語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相應的教材,并且不能夠只拘泥于教材內容的教學,應根據教材的單元主題,補充相應的教學內容,并且要發揮學生的作用,讓學生幫助英語教師去搜集相應的文化素材,也可讓學生去進行項目研究,然后制作作品,進行英語的口頭匯報,最后由教師進行點評。如有優秀的英語教學團隊,也可集體編寫教材。

      (三)導入或加強中國文化的滲透,必須強化中國文化術語表達的統一

      我們之所以說在跨文化交際中會出現“中國文化失語”現象,問題的關鍵就是在英語教學中對中國文化如何表達缺乏統一的標準,不知道如何用英語來表達我們的文化,只能望文生義。文化術語不統一,教材只能以西方文化為主,中國文化失去了主體地位。我們的教材中沒有中國文化內容,我們的教師對中國文化的掌握又不多,更談不上用標準的文化術語來傳播中國文化了。因此,高校英語教師必須經常閱讀國內外的新聞報紙,并運用互聯網的優勢,努力尋找權威、統一的中國文化的術語表達,從而交給學生。

      (四)導入或加強中國文化的滲透,必須提升高校英語教師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力

      在我國,中國文化的研究幾乎只專屬于中國文化研究的學者,而從事英語教學的學者及教師很少涉獵此領域。他們熟知西方文化,而對中國文化卻知之甚少。對中國文化不了解、不研究,他們就無法對學生進行中國文化的滲透與傳播。在保護民族文化的今天,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關注民族文化的教育與傳播,中國也在致力于中國文化的教育與傳播。中國在世界各地開辦孔子學院,很多外國留學生來到中國,學習漢語,學習中國文化。作為中國文化傳播中堅力量的高校英語教師卻忽略中國文化的學習與研究,這是與我國的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及教學目標是相違背的。因此,高校英語教師應加強中國文化的學習及研究,提升高校英語教師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力,從而對學生施加積極的影響,鼓勵學生學習中國文化,傳播中國文化。“在高校英語教學中滲透中國文化的內容,并不是高校英語教學重心的轉移,而是語言教學的深化,也是我國高校英語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周敏,2011)。我國高等院校作為中國文化傳播的中堅力量,應該將中國文化的教學與傳播作為一項重要的任務,努力為高校英語教師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及科研環境,鼓勵并支持他們實施中國文化的教學及研究,并提供物質保障。高校英語教師要不斷學習國內外先進的英語教學理論,加強對中國文化的學習,不斷更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將中國文化元素融入到英語課程教學的每個環節中,實現目的語文化和母語文化教學的兼容并蓄,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大學生解決中國文化失語癥的問題,真正發揮英語在國際交流中的溝通交流作用,使其成為中國文化傳播的工具。

      作者:翁燕文徐永軍單位:寧波教育學院上海外國語大學

      91在线亚洲精品专区| 亚洲成AV人网址| 亚洲欧洲日产国码无码久久99 | 蜜臀亚洲AV无码精品国产午夜.| 亚洲依依成人精品| 亚洲午夜精品一区二区公牛电影院| 亚洲精品午夜视频| 亚洲国产韩国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综合在线| 亚洲欧洲另类春色校园网站|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亚| 亚洲综合丁香婷婷六月香| 亚洲国产激情在线一区| 亚洲 暴爽 AV人人爽日日碰| 亚洲人成人网站18禁| 亚洲av无码专区首页| 亚洲国产精品嫩草影院| 99亚洲男女激情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2021自在线| 亚洲精品国产电影|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手机麻豆| 国精无码欧精品亚洲一区| 久热综合在线亚洲精品| 亚洲精品综合一二三区在线| 亚洲码一区二区三区| 激情综合亚洲色婷婷五月| 亚洲区日韩精品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日韩电影| 亚洲第一页综合图片自拍|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情侣|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JULIA|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毛片| 亚洲成a人不卡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国语| 在线亚洲精品视频| 亚洲人成无码www久久久|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视色| 香蕉蕉亚亚洲aav综合| 亚洲国产成人手机在线电影bd| 亚洲熟妇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导航|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