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音樂文化產業化特點探討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城市音樂文化,是一個自從人類有了城市、創造了文化、產生了音樂之日起就已經存在的現實。因此,這樣的現實是人類文明共有的特征,無論它們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都是我們必須接受的、認識的、思考的。尤其是,在這個人類文明形式中,這樣的現實又由于一系列的特性,諸如特定的地域、社會、經濟、政治、宗教和文化的特性,形成了共性中又具有個性的城市音樂文化的形態和特征。雖然城市音樂文化并不是一個新的概念,然而,對于城市音樂文化特征的研究,特別是對于隨著城市化而形成的音樂產業化的研究,是一個我們所面臨的新課題。因為人類社會正以“地球村”的新時空概念,經歷著史無前例的城市化進程,特別是我們中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城市化建設,為此,對于中國城市音樂文化和音樂產業化現狀的研究,更是體現出了它們的緊迫性和現實性。
我們都可以贊同這樣的觀點,即城市是人類文明的空間集約形式。對于這樣一個空間集約形式的理解,人們在不同時期、從各自不同的角度,依據城市的不同功能、要素、結構和層次等多元復雜性,對其進行界定。在中國古代,“城”和“市”是兩個概念。《管子·度地》曰:“內為之城,城外為之郭”;《墨子·七患》曰:“城者,所以自守也”。由此,我們認識到,古人將“城”視為安全保護的圍障之物。至于“市”,《周易·系辭》曰:“日中為市,致天下之事,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所其得。”從中我們認識到,“市”在當時是一個商品集市交易場所。“城市”在現代生活中已經遠遠超出了原有的軍事和交易概念。如今,經濟學的觀點認為,城市是一個有限地域內集聚的經濟實體、社會實體和物質實體的有機系統;社會學的觀點認為,城市是大多數居民從事工商業和其他非農業勞動的社區,是人類居住、生活、工作的基本社區之一;地理學的觀點認為,城市是發生于地球上的一種宏觀現象,有一定的空間性、區域性和綜合性;建筑學的觀點認為,城市是空間結構與社會結構的結合,是一個復雜的建筑工程綜合體,是各種工程建筑和各種管線系統的匯集地;系統學的觀點認為,城市是一個以人為主,以空間利用為特點,以聚集經濟為目的的一個集約人口、集約經濟、集約文化、集約信息的地域系統,是一個與周邊進行人、物、信息交流的動態開放系統。②而美國芝加哥學派則從人類文明的歷史出發,將傳統、禮俗和心理作為城市發展的核心內容,它將城市視為文明人類的自然生息地。它認為,從一定的角度上講,世界歷史也就是人類的城市歷史。該學派的創始人帕克在其《城市:對于開展城市環境中人類行為研究的幾點意見》一文中指出,城市決不僅僅是個人的集合體,也不是各種基礎設施的聚合體,“它是一種心理狀態,是各種禮俗和傳統構成的整體,是這些禮俗中所包含、并隨傳統而流傳的那些統一思想和感情所構成的整體。”③帕克的觀點擺脫了人類文明歷程中城市發展的物質性,他從一個更高的層次來看待城市的價值。這也驗證了心理學家馬斯洛所提出的人有七種心理需求在城市發展中的狀況。古代社會的“城市”僅僅是物質需求和安全需求,而到了現代社會,城市已經成為了傳統、文化和精神的集合體。那么,作為傳統、文化和精神的重要載體之一的音樂,我們又怎么樣從這一特殊的角度來看待和理解城市呢?可以這樣認為,城市是一個在特定的地域、社會和經濟范圍內,人們將精神、思想和感情物化為聲音載體,并把這個載體體現為教化的、審美的、商業的功能作為手段,通過組織化、職業化、經營化的方式,來實現對人類文明的繼承和發展的實體。因此,我們的音樂在城市形式和城市化過程中具有其一定的特征和作用。
一、城市音樂文化
所謂的城市音樂文化,就是在城市這個特定的地域、社會和經濟范圍內,人們將精神、思想和感情物化為聲音載體,并把這個載體體現為教化的、審美的、商業的功能作為手段,通過組織化、職業化、經營化的方式,來實現對人類文明的繼承和發展的一個文化現象。由此,它的特征與城市的基本特征緊密相連。首先其表現在城市因素的集約性上,即城市音樂文化所涉及的范圍體現為人口集約性、經濟集約性和科技文化的集約性。其次體現為城市功能的綜合性,即城市音樂文化發生在一個人口、經濟和科技文化集約的地區,其必然反映該地區的在文化方面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環節的功能,同時,在這樣一個社會實體和社會資源高度集中的地區,城市音樂文化的形式也體現在人們從事政治社會活動,以及智力、教育、文化中的作用。再是,城市是一個開放的實體,音樂文化在其中也同樣體現出其開放性。通過在城市音樂文化中的內容和其特殊的形式,在城市“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過程中,實現經濟、文化、傳統、審美、感情和思想意識的交流。同時,我們也將認識到,城市音樂文化的系統性,它與整個城市構成一個有機體,在這個有機體中,音樂文化作為社會要素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和城市經濟和市政要素一起形成一個完整有序的整體,從而達到城市復雜的結構、層次、多元和綜合性中的音樂文化特殊的作用。
從社會結構來看,市民性是城市音樂文化特征的一個層面。一般我們將具有城市市民特點以及區域個性的文化稱之為市民文化,由于各個城市在地理、經濟、風俗、傳統、文化等方面有著很大的差異性,因此市民文化呈現出千姿百態的特征。例如,上海近現代文化發展過程中,“海派”成為了上海文化的一種特征。這種特征也同樣體現在音樂的發展過程中。20世紀30年代前后的“租界性”和“國際化”最集中地體現在上海大眾文化的“海派”特征之中。由于海港城市,資本主義經濟意識最先在這里滋生,西方文化從這里進入,也從這里發展和延伸,將文化作為商品,無疑對中國近代經濟發展產生積極影響。諸如歌舞廳、音樂社團、唱片業、音樂作品的出版,以及音樂廣播電臺的建立和發展,我們都已經看到,它們成為了推動這個城市都市化、國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另一方面,這些音樂文化設施、表演內容和形式也都體現了上海市民文化,或者說,“海派音樂文化”的深層心理中所隱藏的“媚俗性”和“時尚性”。事實上,“海派音樂文化”的“租界性”和“國際化”是其形式和地域現象,與之相匹配的則是“媚俗”和“時尚”的內容和人格本質。
從社會學視角來看,這種“媚俗”和“時尚”的本質和內容就是那一時期上海都市文化中基本的階級文化,它們反映了消費這些文化的社會群體的屬性。這些被消費的文化,尤其是歌舞廳、流行音樂和爵士等娛樂性文化傳播到市民階層中間之時,其主要的作用就在于表現為市民們所共有的文化價值和心理特征。換言之,這也是特定的人就是特定種類的都市文化載體的具體顯現。
對市民音樂文化的概念在各個歷史時期和不同文化傳統中的理解是不一樣的。早先歐洲中世紀市民文化是相對于貴族文化而言提出來的,而在中國古代則相對于宮廷文化。例如,歐洲中世紀貴族文化中把音樂看作為是一種科學,所有貴族子弟都必須接受良好的音樂教育,而那些供職于王公貴族門下之外的藝人們,他們以音樂作為謀生手段,而且成立行會。然而,對于這樣一批市民文化的“吹鼓手”往往是受到貴族階層的排斥的。15世紀初,英國下議院曾譴責威爾士藝人的市民音樂是“弄神弄鬼、造謠惑眾”的種類。
在中國古時宋代城市商業集會場所“瓦肆”、“勾欄”里的各種音樂表演形式,也是典型的市民音樂文化,它們對于之后的曲藝、戲曲的發展起到過積極的作用。市民文化一詞有時也特指城市階層中地位較低的那些人群,將他們的社會心理、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的文化現象歸結為小市民文化。所以市民文化也就成為了這一階層的人群的特點,一般表現為“庸俗、虛偽、自私、低級趣味”等。
城市音樂文化中帶有區域特征的為社區音樂文化,其具有狹義和廣義兩種含義。狹義的社區音樂文化是指在一個社區內以學校、圖書館、文化館、俱樂部等公共設施為陣地,創造社區的音樂文化生活環境;廣義的社區音樂文化是指社區的人文環境、建筑物布局及空間、行為模式及生活方式等。不同的社區有不同特點的社區音樂文化。在一個城市內部,由于存在著不同的層次和類型,也會形成不同的社區音樂文化。同樣,在不同社區的學校音樂教育、家庭音樂教育也呈現出這類差異性。
盡管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一些城市的社區結構發生了變化,社區文化的格局也在發生變化,但是,隨之也同樣將產生新的社區文化和新的社區音樂文化。諸如,從調查中看到,上海的徐匯區、靜安區、長寧區都是經濟文化發展較好的社區,在這些社區的文化館音樂活動中就充分體現了它們各自的優勢,相比其他社區文化館來說,那里不僅業余音樂教育的層次較高,一般音樂娛樂活動開展得也非常活躍,喜聞樂見的書場、音樂教室、老年舞場以及其他活動極為頻繁和豐富,從而也帶動了該社區的文化活動方面的經濟創收。而一些經濟文化底子較差的社區,文化館中的音樂文化活動就貧乏,管理部門將音樂活動場所出租或者用于其他商業行為,從而更是影響了音樂文化活動的培育。再者,城市居民表現出來的閑暇文化行為,也體現在城市音樂文化之中。諸如,人們在自由閑暇時間內,所安排和從事的各種文化的活動越來越大量地涉及到欣賞音樂、學習音樂和表演音樂的活動。城市社會學將娛樂閑暇文化看作為一種文化行為,由于每個居民的閑暇時間活動內容不盡相同,它會因個人的文化素養、文化追求、文化導向及生活方式、價值觀念以及興趣愛好等而各異,從而反映出居民閑暇文化程度的高低。因此,居民閑暇活動歸根到底和社會物質生產條件和經濟發展水平相關,隨著城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閑暇活動的時間也必然增多。⑦因而,居民閑暇文化的發展也是城市音樂文化生活豐富多彩的標志,高質量的閑暇文化對城市音樂生活的改善有重要作用。
因此,綜合地說,城市音樂文化是城市文化的歷史和傳統的積淀,城市音樂文化是城市文化新發展的體現,城市音樂文化是城市文化的社會行為、觀念的反映,城市音樂文化是城市文化規劃和特色的標志。將這幾方面的因素集中起來,城市音樂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現為兩種性質:物質性和非物質性。物質性指的是音樂文化在城市中所具有的有形的物質特征,即音樂活動所需要的設施和器具;非物質性為音樂活動中所涉及的社會心理、文化價值、審美情趣、宗教信仰和思想意識等。
二、音樂產業化
隨著城市化的發展,音樂文化呈現出一個重要特征,即不斷被產業化。一般來說,城市化是指一定地域的人口規模、產業結構、經濟成分、運營機制、管理手段、服務設施、環境條件、生活水平、教育狀況、文化活動等要素從小到大、從粗到精、從低到高、由分散到集中、由單一到復合的一種轉換或聚集的復雜過程。⑧因此,城市化是人類社會、經濟、文化的綜合作用的結果。在這個綜合過程中,文化產業成為了城市化現代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征。
文化產業的概念出現在20世紀初,“法蘭克福學派”邊緣人物的本雅明在其《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1926年)一文中,提出了當時的出現的一個新的文化現象,即文化產業品諸如收音機、留聲機、電影形成的出現文化變化,由于這些文化產業提供的“復制技術”造成了文學藝術在性質上的根本變化,批量生產的文化產品已經不再具有傳統意義上的藝術的一次性存在的性質。原本只有那些“貴族”或上層階級所擁有和壟斷的藝術,從而自象牙塔中“降落”到了民間,大眾獲得了欣賞它的權力和可能,文化成為了大家所共享的產品。本雅明認為這是文化的革命和解放,給無產階級文化帶來了新的廣闊天地。從而,使得文化研究的視角從美學轉向了社會和政治的意義。文化不再以“經典”為標準,打破了過去那些傳統的、包括“法蘭克福學派”以“藝術作品”為核心的文化觀。過去那些偉大的、杰出的藝術成品被稱為“經典作品”,它們的創作者被譽為經典作家、思想偉人、人類領袖、歷史人物,人們被要求以崇敬、學習的態度來認識、理解和體會這些經典作品的意義。從而,經典作品及其創作者成為了文化的代表、權威和監護人,一切與他們的價值標準不相符合的都不僅是粗俗平庸的,而且也是威脅和異己力量。柯可指出:“英國文化研究沖破了這種文化觀,費斯克明確指出文化不是指在藝術杰作中能找到什么形式或美的理想,也不是指什么超越時代,國界和永恒普遍的‘人類精神’,而是工業化社會中意義的生產和流動,是工業現代化社會中生活的方法,它涵蓋了這種社會的人生經驗的全部意義,它廢除了‘藝術成品’在文化中的中心地位,而代之以意義的生產和流通”。超級秘書網
文化產業構成了一個生產系統,在這個系統中文化只是一個形式,它受制于資本積累的邏輯,而不再是傳統的藝術性質和意義了。現代社會中的音樂就是這種文化產業中的重要成分,例如:音像藝術是文化產業最為活躍的前沿,新技術、新產品、新樣式層出不窮:錄音、錄像;磁帶、光盤、組合音響、家庭影院;更有數字化浪潮迎面撲來,CD、VCD之后,DVD、DVD-ROM,CD—RW正在開發。觀眾可以在多種場合,通過多種途徑,借助于電視,錄像機、影碟機、電腦多媒體等等,進人多姿多彩的音像藝術世界。由于文化市場的巨大需要,音像藝術產業發展勢頭強勁,據統計,全國有35家光盤加工復制廠,近百條光盤生產線,從1998年10月到1999年3月滿負荷運轉,仍不能滿足訂貨需求。音像藝術發展的影響之一,是極大地推動了通俗歌曲或流行音樂的發展。在音像藝術產業中興旺發達的音樂電視,就以通俗歌曲或流行音樂為主要內容,再配以形象的畫面和情緒性舞蹈,強化和豐富了音樂欣賞效果,成為當代音樂的一種重要形式。音像藝術發展的影響之二,是卡拉OK廳的大量興起。卡拉OK讓觀眾由單純的接受性欣賞,轉為積極主動地參與表演,這對活躍文化娛樂生活、提高全社會的文化修養,顯然是有益的。音像藝術發展的影響之三,是拓寬了所謂的“后電影市場”,使電影除了票房收人,還可以制成音像藝術產品獲取經濟效益。因而,“后電影市場”不但成為音像藝術產業本身的一個重要生長點,而且成為電影發展的新的途徑和經濟支撐點,在藝術格局的變革、調整中起著積極作用。⑩看看上海文化產業的發展情況。上海在中國文化產業格局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如僅高科技色彩的電子出版物一項,占全國10強三分之一的上海音像出版社等3家電子出版社,1997年的銷售額就已接近3億元人民幣。上海的5條唱片生產流水線產量現已占全國的25%,上海的電子出版物種類和復制總量也已連續幾年超過了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