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同志對鄧小平政治學說豐富發展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同志對鄧小平政治學說豐富發展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同志對鄧小平政治學說豐富發展

      【關鍵詞】鄧小平政治學說//豐富發展

      【正文】

      鄧小平的政治學說,是鄧小平理論科學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包括的主要內容有:基本政治制度論、政治保證論、政治依靠力量論、政治穩定論、政治體制改革論、政治民主論、“一國兩制”與祖國統一論、懲治腐敗論等。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第三代領導集體,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在帶領人民群眾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始終不渝地堅持全面、完整地貫徹鄧小平理論的政治學說,極大地豐富發展了鄧小平的政治學說。

      一、對基本政治制度論的豐富發展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我們的國家進入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鄧小平適時提出要在大幅度提高社會生產力的同時,“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1]這之后,鄧小平又明確提出“政治體制改革”[2]的概念。政治制度和政治體制是兩個有區別的概念。政治制度,指的是政治領域具有原則性、方向性、總體性等有關大局的基本制度,即“本制”;政治體制,指的是政治領域關于運行方式、領導方法等機制性的具體制度,即“體制”。由于兩個概念的區別,導致兩者改革的出發點和結果的不同。鄧小平一再強調,政治制度的改革,是從堅持、維護的需要出發的,最終要達到完善的目的;政治體制的改革,是針對其存在的固有弊端,革故鼎新,最終要達到全面創新、充滿活力的目的。

      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第三代領導集體,根據鄧小平對政治制度和政治體制的分類,在政治制度所包含的“本制”含義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基本政治制度”的概念,并對基本政治制度所包含的內容作了科學界定:首先,是人民民主專政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指出:“我國實行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是人民奮斗的成果和歷史的選擇,必須堅持和完善這個根本政治制度。”[3]其次,是民主集中制。指出:“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機構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這是我們的一項根本制度。”[4]第三,是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和政治協商制度。指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我國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我國政治制度的一大特色,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5]第四,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指出:“民族區域自治,是我們黨正確處理民族問題的一項基本政策和國家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他既能保證少數民族在自己的聚居區內實現當家作主的權利,又能保證國家的統一和中華民族的團結,以共同建設社會主義。”[6]

      提出的基本政治制度問題和所作的歸納闡述,為在政治學領域進一步明晰和確立我國社會主義國家至關重要的政治理念作出了貢獻。這對于我們牢牢地堅持、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不斷沿著其指引的發展方向前進,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二、對政治保證論的豐富發展

      1979年3月在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議上,鄧小平作了《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重要講話,提出了四項基本原則的政治概念。他說:“我們要在中國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在思想政治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這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根本前提。這四項是:第一,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第二,必須堅持無產階級專政。第三,必須堅持共產黨的領導。第四,必須堅持馬列主義、思想。”[7]鄧小平關于在政治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實現四個現代化根本前提的論述,包含著四項基本原則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根本保證的思想。因此,1992年黨的十四大在概括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內容時,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政治保證。

      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第三代領導集體,把四項基本原則作為立國之本,明確指出,我們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他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有力保障”。[8]并進一步闡述了鄧小平政治保證論的豐富思想。

      “政治保證論”突出了政治的重要位置。我們黨在新時期的基本路線是“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指出,在這三者關系中,“四項基本原則是保證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最根本的政治條件”。[9]這就是說,如果離開了政治,“認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就可以忽視其他方面的工作;或者認為經濟搞上去了,其他事業就會自然而然地上去,那就不對了”。[10]“沒有強有力的政治保證,經濟建設是搞不好的。”[11]

      “政治保證論”正確處理了政治與經濟的關系。我們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政治保證”,“沒有任何意思要去以政治代替經濟”,“也絕不是簡單重復一些政治口號,不是搞空頭政治,而是像鄧小平同志早就講過的那樣,要使政治同經濟、政治同各項業務緊密結合在一起,保證經濟工作和其他各項工作沿著正確的方向更好更有秩序地進行”。[12]

      “政治保證論”要求黨的各級領導干部講政治。政治的重要性,決定了領導干部必然要講政治。指出,鄧小平關于“改革,現代化科學技術,加上我們講政治,威力就大多了。到什么時候都得講政治”的思想十分重要。為了把鄧小平的這個思想堅持貫徹好,“我們要求領導干部講政治”。[13]

      三、對政治依靠力量論的豐富發展

      鄧小平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看作是人民群眾自己的事業,要順利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就要依靠人民群眾,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鄧小平說:“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極其艱巨復雜的任務擺在我們的面前。很多舊問題需要繼續解決,新問題更是層出不窮。黨只有緊緊地依靠群眾,密切地聯系群眾,隨時聽取群眾的呼聲,了解群眾的情緒,代表群眾的利益,才能形成強大的力量,順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項任務。”[14]依靠人民群眾,就是依靠廣大的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依靠社會主義的勞動者,依靠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

      對鄧小平提出的六種依靠力量的理論極為重視,認為這是社會主義社會牢固的政治基礎。1989年9月早在秉政之初,就指出,工人、農民、知識分子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本力量,是三大主力軍。“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是由我們黨和國家的性質決定的。工人階級特別是產業工人同現代化大生產緊密聯系,是先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代表。”“我國廣大農民歷來是工人階級的天然同盟軍,是社會主義制度和黨的領導的堅定擁護者。”“我國知識分子已經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沒有知識和知識分子,不可能建設社會主義。”[15]關于統一戰線問題,也繼續強調了新的時期統一戰線的精神實質。

      值得注意的是,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歷史條件下,繼承鄧小平重視知識分子的思想,又作出了新的闡述。把知識分子看成先進生產力的開拓者和先鋒。他指出:“知識分子作為人類科學文化知識的重要繼承者和傳播者,作為先進科學技術的重要開拓者,作為美好精神產品的主要創作者,在精神文明建設中是一支骨干力量。”[16]后來,更進一步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工作者是新的生產力的重要開拓者。……為科教興國勇挑重擔,當好先鋒。”[17]在高度評價知識分子重要作用的同時,也對知識分子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希望。他指出:“一是繼續高舉愛國主義旗幟,堅持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方向。”“二是圍繞實現兩個根本性轉變,大力加速科技進步。”“三是加強基礎研究,勇攀科技高峰。”“四是堅持普及科學知識和弘揚科學精神,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18]

      四、對政治穩定論的豐富發展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鄧小平非常強調穩定,提出了“中國的問題,壓倒一切的是需要穩定”[19]的命題。他說:“中國一定要堅持改革開放,這是解決中國問題的希望。但是要改革,就一定要有穩定的政治環境。”[20]圍繞著穩定的問題,鄧小平提出了要處理好與改革、發展的關系。

      所謂穩定和政治穩定,實質上是指我們國家的基本政治制度不能變,國家的政權牢牢掌握在馬克思主義者手中,國家政局安定、中央能夠駕御全國的局勢。關于穩定和改革、發展三者之間關系的問題,在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閉幕時的講話中把他作為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若干重大關系的第一個重大關系提了出來,作出全面、深刻的闡述,發展了鄧小平政治穩定的思想。

      對待改革、發展與穩定這樣的全局性問題,首先要制定一個根本性的指導方針。為此,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第三代領導集體提出了“抓住機遇、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發展、保持穩定”[21]的20字方針。這20字方針統攬全局,精心謀劃,明確規定了開展方方面面工作的根本方法和要求,使其各得其所,協調共進。

      處理好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系,歸根到底要正確把握其三者之間存在的不可分割的內在關系,認識其相互影響的各自作用。指出,發展是硬道理,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根本途徑,改革、穩定最終也“都離不開發展”;改革是“強大動力”,是“關鍵”,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社會穩定中存在的問題,都要依靠深化改革來解決;“穩定是發展和改革的前提,發展和改革必須要有穩定的政治和社會環境”。總之,要“做到在政治和社會穩定中推進改革和發展,在改革和發展的推進中實現政治和社會的長期穩定”。[22]

      關于改革、發展、穩定三者關系的科學分析,充滿了唯物主義辯證法的精神,為我國的長治久安提供了銳利的思想武器。

      五、對政治體制改革論的豐富發展

      政治體制改革,是鄧小平這位被譽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作出的戰略決策。他說:“改革,應該包括政治體制的改革,而且應該把他作為改革向前推進的一個標志”,我們在“一九八○年就提出政治體制改革”。[23]其后10年中,在鄧小平的領導下,政治體制改革不斷地得到推進、發展。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第三代領導集體,十分重視政治體制改革,始終把政治體制改革作為當代中國全面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根據新的情況作出富有理論創造性和實踐指導性的論述,開拓了政治體制改革的新視野。

      政治體制改革的目的,是為了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而決不能削弱和淡化黨的領導。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的社會主義面臨著嚴峻的考驗,但由于我們堅持了黨的領導,社會主義沒有垮,反而更為堅強了。總結經驗教訓,我們不能因為政治體制改革出了問題而因噎廢食、停頓不搞。1989年12月,在出任總書記后不久就明確指出:“政治體制改革要堅定地繼續進行下去。”[24]以后,在黨的十四大報告和十五大報告中他都強調,“積極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繼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一直沒有回避、擱置政治體制改革,認為只有通過政治體制改革,才能克服政治領域內存在的種種弊端,把我們的改革事業推向前進。同志多次指出:“政治體制改革的目的,是為了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決不是削弱和淡化黨的領導。”[25]他認為,政治體制改革要有利于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至少應該做到以下幾方面:第一,要有一條正確的思想路線。第二,充分發揮各級黨組織的核心作用。第三,按照干部隊伍“四化”方針和德才兼備的原則,建設好各級領導班子。[26]

      政治體制改革的方式,必須采取穩步前進、持續發展的方針、政策。改革有不同的兩種選擇方式,一種是急于求成,主張一攬子解決問題,其結果是問題并沒有很好解決,帶來的社會動蕩不安已難以忍受;另一種是穩扎穩打,走一步、看一步,從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入手,通盤考慮、周密籌劃,在整體推進中尋找重點突破,始終保持社會的穩定和有序發展。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走的是后一條道路,也是一條極為成功的道路。進入90年代后,更加注重政治體制改革與穩定、發展的關系,多次闡明政治體制改革只有在政治與社會穩定的環境中才能得以推進和發展,以及也只有在這樣的條件下政治體制改革才能帶來政治與社會持續穩定的辯證關系。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繼續發揮了上述觀點,他說:“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必須有利于增強黨和國家的活力,保持和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特點和優勢,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促進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27]

      政治體制改革是一項艱巨而又復雜的任務,其成敗與否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運。論述的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和方式,深刻地體現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精神。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他是一個循序漸進、逐步發展的過程,這就要求在黨的領導下,有步驟、有秩序地進行。我們實行政治體制改革的決心要大,但工作要實、步子要穩,只能積極穩妥地向前推進。

      六、對政治民主論的豐富發展

      鄧小平把政治民主建設提到社會主義現代化重要目標的高度來認識。他重申了列寧“沒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會主義”的觀點,明確提出,“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現代化。”[28]并提出,“繼續努力發揚民主,是我們全黨今后一個長時期的堅定不移的目標。”[29]社會主義民主建設必須與法制建設密切結合。鄧小平十分強調政治民主化必須制度化、法律化,“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30]只有把人民的意志上升為法律,人民的利益才能得到可靠的保障。

      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第三代領導集體,認真貫徹落實鄧小平關于政治民主化的思想。首先,強調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是人民當家做主,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共產黨執政就是領導和支持人民掌握管理國家的權力,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尊重和保障人權。”[31]即切實保障人民的基本權利。

      其次,進行社會主義民主建設,必須著眼于健全民主制度、加強法制建設。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制度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我國社會主義的基本政治制度,就是基本的民主制度,要予以堅持和完善。提出并實施了依法治國,加強法制建設,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第三,不斷擴大基層民主,堅持民主監督原則,實行公開辦事制度。擴大基層民主,保證人民群眾直接行使民主權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創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是社會主義民主最廣泛的實踐,也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的基本途徑。90年代以來,我國城鄉基層政權機關和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健全了民主選舉制度。農村村民委員會實行政務和財務公開,讓群眾參與討論和決定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對干部實行民主監督。企業職代會、城鎮居委會以及其他群眾團體,都在社會民主政治活動中起到積極作用。

      七、對“一國兩制”與祖國統一論的豐富發展

      鄧小平提出的“一國兩制”的構想,是解決中國統一問題的最佳選擇。他提出并領導了解決香港和澳門問題的初步實踐。以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黨中央領導集體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實現香港和澳門順利的回歸,以及確保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如何推動兩岸關系發展,最終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為此,新一代領導進行了不懈的努力,進一步推動了“一國兩制”理論與實踐的發展。

      第一,把鄧小平“一國兩制”的構想變成現實。1992年10月,在黨的十四大報告中把鄧小平的“一國兩制”作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強調要“按照這個原則來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完成”。[32]香港進入過渡期后,由于英方的不配合,使香港回歸變得困難重重。以為核心的第三代黨中央領導集體,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進行了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宣布港英當局在過渡期建立的三級政制架構(立法局、行政局、區議會)在1997年6月30日終止。為了使香港政權順利交接,籌備并組成了香港特區第一屆政府,產生了第一任行政長官,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到祖國懷抱。澳門在過渡期的各項工作緊張有序地進行。深入開展澳門基本法推介工作、解決公務員本地化、法律本地化、中文官方地位問題,籌備并組成澳門特區第一屆政府,產生了第一任行政長官,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到祖國懷抱。香港、澳門回歸后,實行高度自治,中央對特區工作積極支持而不干預,使香港、澳門保持了長期繁榮穩定,受到國際社會的好評。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第二,為解決臺灣問題提出新主張、新舉措。在黨的十四大報告中指出:“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什么問題都可以談。”此后,在黨的第十四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重申,“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一貫主張以‘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解決臺灣問題,堅持反對‘’,反對任何旨在制造‘兩個中國’‘一中一臺’的圖謀,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33]只要堅持一個中國,不搞,就什么問題都可以談,這充分顯示了原則的堅定性和策略的高度靈活性。1995年1月30日,在中共中央臺灣工作辦公室等單位舉行的新春茶話會上作了著名的《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斗》的講話,提出了八項主張:(1)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是實現和平統一的基礎和前提。中國的主權和領土決不容許分割。(2)對于臺灣同外國發展民間性經濟文化關系,我們不持異議。(3)進行海峽兩岸和平統一談判,是我們的一貫主張。(4)努力實現和平統一,中國人不打中國人。(5)面向21世紀世界經濟的發展,要大力發展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以利于兩岸經濟共同繁榮,造福整個中華民族。(6)中華各族兒女共同創造的五千年燦爛文化,始終是維系全體中國人的精神紐帶,也是實現和平統一的一個重要基礎。兩岸同胞要共同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7)兩千一百萬臺灣同胞,不論是臺灣省籍還是其他省籍,都是中國人,都是骨肉同胞、手足兄弟。(8)我們歡迎臺灣當局的領導人以適當身份前來訪問;我們也愿意接受臺灣方面的邀請,前往臺灣。[34]在八項主張的重要講話中,最重要的是第一項、第三項和第四項,這是“一國兩制”在新的現實情況下的具體體現。

      第三,為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創造有利的國際條件。臺灣問題的解決涉及到美國,在堅持“一國兩制”前提下,謀求改善中美關系十分重要。1997年10月27日赴美進行國事訪問,雙方就如何妥當處理中美關系中最重要、最敏感的臺灣問題達成共識。美方重申奉行一個中國的政策,承諾今后要嚴格按照三個聯合公報的原則來處理臺灣問題。1998年6月30日,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在訪華期間再次重申,美國不支持,不支持“一中一臺”、“兩個中國”,不支持臺灣加入必須由主權國家才能參加的國際組織,即“三不”政策。2001年1月新上任的美國布什總統表示,美國繼續奉行一個中國的政策。在回答《華盛頓郵報》執行總編輯提問時強調指出,“臺灣問題遲遲未能解決,美國負有很大責任。”“我們希望美國政府切實恪守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和有關承諾,從戰略的高度和長遠的角度妥善處理臺灣問題,這對臺灣海峽局勢的穩定和中美關系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35]所闡述的重要觀點,為中美關系能否順利發展,作出了深刻的分析,指出了關鍵之所在,引起了美方的高度重視,為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創造了最重要的國際條件。

      八、對懲治腐敗論的豐富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面臨著反腐敗斗爭最嚴峻的考驗。鄧小平指出:“要整好我們的黨,實現我們的戰略目標,不懲治腐敗,特別是黨內的高層的腐敗現象,確實有失敗的危險。”[36]鄧小平強調:“在整個改革開放過程中都要反對腐敗。”[37]與腐敗現象作斗爭,關鍵的是思想重視,“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懲治腐敗”,兩手抓,兩手都要硬;要靠法制,加強群眾監督。“要有群眾監督制度,讓群眾和黨員監督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凡是搞特權、特殊化,經過批評教育而又不改的,人民就有權依法進行檢舉、控告、彈劾、撤換、罷免,要求他們在經濟上退賠,并使他們受到法律、紀律的處分。”[38]要逐步做到群眾監督的制度化、法律化。

      90年代初以來,以為核心的第三代黨中央領導集體站在戰略的高度,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的斗爭不斷引向深入,形成了完整的思路和對策。

      首先,根據中國社會發展的實際和經驗,根據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新的歷史條件,制定了一系列反腐敗的政策措施。一是堅持以發展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一手抓經濟建設、一手抓反腐敗斗爭的“兩手抓”方針,把反腐敗斗爭同維護穩定和促進發展緊密結合起來。二是堅持健全法律規范,嚴密防范制度,加強執法監督。三是堅持長期的思想,同時打好階段性戰役,一步一步把反腐敗斗爭引向深入。四是堅持重點抓領導干部、行政執法機關、司法機關和經濟管理部門的廉政建設。五是堅持走群眾路線,實行群眾舉報和專門機關依法查處相結合。六是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七是堅持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高人們的道德水準和文化水平。[39]

      其次,闡明了反腐敗斗爭必須把握的原則。一是堅持黨的基本路線,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為推進改革、建設和發展服務。二是突出重點,重點放在黨政領導機關、司法機關、行政執法機關和經濟管理部門。三是從領導干部做起,首先從高中級干部和黨政機關主要負責人做起。四是嚴格依法辦案,對違法違紀案件,要一查到底,依法作出處理,對于嚴重干擾、阻礙查案工作的,要堅決查處。五是不搞群眾運動,人人過關。但要緊緊依靠群眾,支持和鼓勵群眾揭發舉報違法違紀問題。六是懲治腐敗與扶持正氣相結合。[40]

      再次,明確了開展反腐敗斗爭的基本途徑。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提出了反腐敗斗爭標本兼治的基本途徑,即:一是教育是基礎。二是法制是保證。三是監督是關鍵。四是通過深化改革,不斷鏟除腐敗現象滋生蔓延的土壤。五是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紀委組織協調,部門各負其責,主要領導干部要負起責任。[41] 

      最后,認真總結了反腐敗斗爭的重要認識和經驗。一是黨風廉政建設與反腐敗斗爭關系黨和國家的生死存亡,要鍥而不舍地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進行到底。二是反腐倡廉工作具有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必須堅持不懈地與腐敗現象進行斗爭,既要有持久作戰的思想,又要有緊迫感。三是反腐倡廉工作要貫穿改革開放的全過程。四是反腐倡廉是全黨全社會的大事,堅持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紀委組織協調、部門各負其責、依靠群眾支持和參與的反腐敗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堅持領導干部廉潔自律、查處大案要案,糾正部門和行業不正之風為主要內容的反腐敗三項工作一起抓的工作格局。五是實行標本兼治,綜合治理。六是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42]

      【參考文獻】

      [1][7][14][28][29][30][38]鄧小平文選[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208、164、165、342、168、76、146~147、332.

      [2][19][20][23][36][37]鄧小平文選[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39、284、284、160、313、379.

      [3][27][31][41]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31、32、32、50.

      [4][5][6][8]閏韻等.同志理論論述大事紀要(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8年版,273、318、284、270.

      [9][10][11][12][13].關于講政治[N].人民日報,1996—3—3.

      [15].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四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1989—9—30.

      [16].愛國主義和我國知識分子的使命[N].人民日報,1990—5—4.

      [17][18].在中國科協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1996—5—28.

      [21][22].正確處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若干重大關系[N].人民日報,1995—10—9.

      [24].為把黨建設成更加堅強的工人階級先鋒隊而斗爭[J].求是,1990,(13).

      [25].在全國組織部長會議上的講話[J].求是,1989,(20).

      [26].為把黨建設成更加堅強的工人階級先鋒隊而斗爭[J].求是,1990,(13).

      [32]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15.

      [33]中國共產黨第十四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全國代表大會文件[Z].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64.

      [34].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斗[N].人民日報,1995—1—31.

      [35]江主席縱論中美關系、祖國統一和改革開放[N].人民日報,2001—3—26.

      [39][40]閏韻等.同志理論論述大事紀要(下)[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8年版,679、874.

      [42]在中央紀委第五次全體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00—12—27

      亚洲视频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第一区二区三区| 麻豆亚洲av熟女国产一区二| 亚洲国产成人片在线观看| 狠狠综合久久综合88亚洲| 国产偷国产偷亚洲清高动态图| 2048亚洲精品国产| 久久久久亚洲?V成人无码|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男人的天堂|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九九| 亚洲人成无码www久久久| 亚洲人成网站18禁止一区|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线观看| 亚洲伊人久久精品影院|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蜜臀亚洲AV无码精品国产午夜.| 亚洲a∨国产av综合av下载 | 亚洲gay片在线gv网站| 亚洲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春色| 狠狠入ady亚洲精品| 亚洲国产高清精品线久久| 亚洲一级黄色视频|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不卡 | 亚洲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黑人| 亚洲成?Ⅴ人在线观看无码|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不卡 | 最新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 黑人精品videos亚洲人| 亚洲国产一区国产亚洲| 亚洲无圣光一区二区| 色噜噜亚洲男人的天堂|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艺术图| 亚洲福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无码亚洲欧洲日韩| 亚洲AV无码XXX麻豆艾秋| 亚洲一级特黄大片在线观看| 人人狠狠综合久久亚洲婷婷| 综合自拍亚洲综合图不卡区| 国产亚洲精aa在线看| 亚洲AⅤ永久无码精品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