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改革開放后大學生留學意向變遷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經歷改革開放初期、90年代和21世紀三個不同歷史階段,大學生的留學現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學生的留學意識也悄然發生著變化.從對于留學的“初醒”狀態成長為多元化形態,呈現出強烈化、多樣化和復雜化的傾向.梳理改革開放至今大學生留學意向的變遷過程,是為了更好地了解留學意向的內外部成因,以便針對問題,為政府、導高校、留學機構和家庭等不同層面提出建議.
關鍵字:改革開放;大學生;出國留學;留學意向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出國留學人數的迅速增長,大學生的留學狀況和和留學意向都悄然發生著改變.本項目研究前期,曾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以江蘇三所高校的大學生作為調查對象,對當代大學生的留學意向進行了調查研究.研究發現,當代大學生留學意愿很高,大多來源于對于出國留學較高的價值判斷、美好的憧憬、父母的愿景、盲目的從眾心理以及國內巨大的就業壓力.其意向也表現出盲目跟風、憂慮不安、過度依賴等問題.如果將我國改革開放至今的三十年按照年代劃分為改革開放初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和21世紀三個階段,我國大學生的出國留學意向伴隨留學背景及留學現象的變化,也呈現出變遷的過程.
1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對文獻法和訪談法兩種研究方法.文獻資料來源于自改革開放以來有關出國留學方面的研究論文、期刊和報道等.深度訪談主要是應用于對于前兩個階段大學生留學意向的研究.研究選取了五位訪談對象,都是大學畢業后出國留學,一位是80年代出國留學、兩位是90年代有過留學經歷,一位21世紀的海外留學生,以及一位準備出國留學的在校大學生.訪談在征得被訪者同意之后,全程錄音.每次訪談之后,將訪談錄音整理成文字資料.此外,結合通過問卷調查所獲得的21世紀當代大學生出國留學意向的研究結果,整理研究改革開放以后三個階段中,大學生留學意向的變化脈絡.
2研究結果
2.1第一階段:
“初醒”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留學工作逐漸恢復,在“廣開渠道,力爭多派”的留學政策方針的指導下,留學生在人數方面較之改革開放之前實現快速增長,據統計,自從一九七八年擴大派出留學人員以來,截止到1982年1月共派出留學人員七千多人.80年代初,留學生大多是經過嚴格挑選后公費派出,國家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后人才斷層的危機,他們以外出留學和出國考察形式學習先進知識,增長見識,之后回國效力,但是這部分群體數量很少,分布也較為集中,多集中在沿海及發達城市的知名高校,專業分布也以理工科為主.他們當中學習自然科學的占80%以上;學習和研究語言的占16%,學習社會科學的只占4%.隨著對外開發政策的不斷深入,出現了留學熱潮.以中國科學院為例,據不完全統計,1986年5300名在讀研究生中,至少65%已經向國外有關單位聯系或報考TOEFL;1985年一至十月份,自費公派出國研究生141人,占1985年研究生錄取總數的8%.但伴隨著也萌生出出國留學優于國內學習、“出國是好樣的”等觀念.[2]與此同時,自費留學開始興起,但人數很少,大眾層面的留學還沒有大范圍普及,個人自費留學也處在“睜眼看世界”的階段,多數留學生出國就是為了增長新閱歷,以學習外國的語言等為主.20世紀80年代,中國剛剛走上改革開放的道路,留學還不流行,公費和自費留學的人數都很少,我在工作期間突然就萌生了想去國外看看的想法,并不是有什么特定的目的,只是想增長一些見識,多一種經歷,自己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順利通過了復旦大學語言班的考核,成功申請了德國科隆大學,但是當時留學沒有語言基礎,在國外也是以學習語言為主,順便見識一下國外的基礎設施水平.(受訪者唐先生,80年代出國,德國科隆大學)對于那個年代的留學生而言,他們剛剛從封閉中走出來,甚至當時社會上排外的心理還普遍存在,敢于大膽走出國門的人需要相當的勇氣和魄力,此外,長期的隔閡下,國人根本不知國外整體是什么情況,更不了解國外教育情況.對他們而言,出國的意義遠大于留學.
2.2第二階段:
“成長”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漸確立的時代背景下,我國的開放程度不斷深化,特別是黨的十三屆七中全會,科學地規劃了“八五”期間和1991-2000十年間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奮斗目標.國家人事部加制定了一系列有關海外留學人員歸國的優惠政策和措施,努力拓寬留學人員為國家服務的渠道.加之80年代出國留學精英的回歸,民眾對國外具體情況的認知也逐漸清晰,許多錯誤、偏激的觀念也逐漸被糾正.許多年輕人看到了國內外的差距,立志走出國門“師夷長技”,學習發達國家先進的生產技術,國外相對較好的學習科研條件、先進的教育設備及學術自由的學習氛圍、發達的經濟條件和對自身專業寬松的擇業范圍都成為年輕人走出國門的重要原因,出國留學人數進一步增長.自己出國的原因很簡單,完全是看到自己身上肩負的責任,懷著報效祖國的一腔熱情去學習國外的真東西,因為對機械制造這個行業來講,當時國內的基礎設施和實驗設備都無法為相關行業的科研創新提供必要的條件,而日本有著雄厚的工業基礎,在機械制造行業享譽世界,那個年代的留學就是為了學到最先進的技術,帶回國家,為國家工業的振興提供相關的技術支持,自己是這樣,身邊很多人也是這樣.(受訪者鐘先生,90年代出國,本科畢業后考取日本工業大學)90年代,許多外資企業進入中國,一些新興行業也開始在中國生根發芽,國內教育內容相對傳統,水平相對滯后,很多時候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國外管理學術界則百家爭鳴,先進的管理理論遍地開花.
另外90年代,海外的一些院校也開始放寬了對中國考學生的限制,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選擇出國留學,加上想要改變自己的強烈主觀愿望,便選擇了商科在上業界排名首位的哈佛商學院去學習.(受訪者錢先生,90年代出國,本科畢業后考取哈佛商學院)90年代,自費留學已經屢見不鮮,留學無論從規模還是區域范圍上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人數的增加是最直觀的的表現,大學生的留學意向表現得日趨強烈.其次就表現在區域的擴展,留學人員的分布不再僅僅局限于沿海及發達城市,全國各個省、市,無論知名高校或是普通高校均有分布,專業也從以理工科為主變得更為多元化,金融、工商管理、會計、計算機、網絡等實用型學科均有涉及.隨著留學活動、留學形式和留學人員群體的不斷擴展,中國留學生逐漸成為中國與世界溝通的橋梁,成為中國對外開放、了解世界的先鋒.但同時,面對國外更高的經濟水平,更好的生活條件,“國外月亮圓”的思想也漸漸萌發,“學成是否歸國”成為了許多留學人員考慮的問題,國家面臨大規模“人才流失”.改革開放以來大批的留學人員學成歸國效力,但也出現了嚴重的人才流失現象.據統計,截止1996年回國留學人員(主體是公派)僅占出國留學人員的30%.[4]留學生的回歸問題也成為了90年代熱議的焦點.針對這個問題,1992年,鄧小平視察珠海留學人員高科技企業時說,所有出國學習的人,希望他們都回來,不管他們過去政治態度如何,回來就妥善安排工作.告訴他們“要做出貢獻,還是回國好”.1993年,國家出臺了“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的出國留學方針,鼓勵留學者學成歸來,報效祖國.留學政策的轉變推動了留學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在普通大學生中間開始了新一輪“留學熱”.
2.3第三階段:
多元化2000年以后,國內自費留學規模越來越大,出現“井噴式”爆發.根據《中國留學發展報告(2015)》顯示,中國已成為世界留學生輸出第一大國.“2014年度中國出國留學人員為45.98萬人,同比增長了11.09%;從1978年到2014年,中國出國留學的人數累計已達351.84萬人次.從2000年到2014年,15年間中國留學人員人數增長迅速,年均增長率接近22%.”[5]中國經濟的迅速騰飛要求大量高水平人才的迅速成長,然而國內教育水平尚不能滿足國家對于高級人才的需求,中國的教育能力與國際地位嚴重不相稱,整個教育體系也屢遭詬病,隨著留學機制的成熟和留學中介的發展,加上英語的普及和教育全球化的推動,留學低齡化的趨勢開始出現,許多有條件的家長都把孩子送到教育先進的發達國家讀本科,甚至是讀中學,改變著留學的年齡結構.留學是一種深造方式,因為向往國外高精尖的技術水平和自由的生活方式,所以選擇了出國留學這條路,近幾十年中國經濟騰飛,各行各業顯現蓬勃發展的景象,但國內外差距仍然很大,企業和高校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國內現狀卻是小企業眾多,知名大企業很少;高校眾多,能夠出科研成果的很少.
許多人都選擇國外高校,確實是有現實的需求存在,當然也有鍍金的心理因素,畢竟國內外的差距是真真切切存在的.(受訪者馮先生,2003年出國,日本上智大學)目前就讀于東南大學法學系的陳同學則認為,出國留學的目的還是為了更好地就業,擁有了‘海歸’光環在很多時候更能在同等水平的求職者中脫穎而出,在工作單位和工資待遇方面也會比國內剛畢業的大學生要好一些.如果我有海外留學背景的話,職場這條路可能會走的更加順利.(受訪者陳同學,打算畢業后出國留學)21世紀以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擁有強烈的出國留學意向,其中自費留學成為了主力軍.留學目的也從學習技術,報效國家變得五花八門,多種多樣,接受更好的教育、更好的實現職業理想、獲得成就認可、對國外環境和生活的向往、受外界環境和人員影響、家庭的期盼和父母的決定、為找好工作積累“資本”等都成為了許多年輕人選擇國外留學的原因.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面對全球化競爭,我國對高層次人才,特別是國際化商務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商科也成為21世紀后留學的熱門學科.因此,商科曾一度成為21世紀留學的熱門專業.隨著國家社會經濟、生活水平的迅猛發展,多數出國留學的大學生也會選擇回國發展.留學歸來的各行各業的精英們在社會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海歸”在就業市場也備受熱捧,導致國內留學一度火熱.近年來留學人數日趨穩定,商科等熱門專業也逐步降溫,熱度背后,我們也發現,現在的大學生也慢慢在尋求理性的回歸,理性地選擇和對待留學.
3總結
3.1意向的強烈化
從改革開放發展至今,在留學意向上,80年代、90年代和新世紀以來,三個不同階段的出國留學者表現出顯著地變化和巨大的差異,似近代留學發展的縮影.改革開放初期,出國留學是精英化的學習路線,選擇出國深造的大學生鳳毛麟角,發展至現在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具有留學意向,且意向也越發強烈.從每年增長的留學人數,從出國留學人員的區域和畢業學校的差異,從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選擇自費方式出國留學等方面都能夠看出國留學越來越平民化,大學生的出國留學意向也越來越強烈.
3.2意向多樣化
意向的多樣化主要表現為出國目的的多樣化和選擇的多樣化.改革開放初期的留學是大膽的、超前的,更多是為了語言的學習和宏觀了解整個世界經濟形勢下中西方的差異.90年代以后,出國留學是為了“師夷長技”,學習國外更加先進的技術.然而2000年以來,大學生紛紛都把留學看成一個更好的選擇,去國外學習、交流、鍍金,見識更廣闊的世界,體驗國外的文化和生活,為了提升學術水平、增強綜合素質和拓寬國際視野.留學目的變得多樣化,不一而足.大學生出國留學意向的選擇方面也變得日益多樣化.例如留學國家和專業的選擇.之前發達國家名校和相關頂尖學科是他們的首選,而現在已逐漸打破名校和專業的壁壘.
3.3意向復雜化
從改革開放發展至今,大學生出國留學意向也從原先的較為單純,變得越來越復雜化了.隨著國家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和水平都得到了明顯的提升,出國不再是精英的出路,平民化、大眾化的出國留學走向,讓留學者清晰的自我認知和堅定的留學信念,在當今多元化思潮的沖擊下,也參雜了不少“雜質”.大學生的留學意向變得更為復雜,不少大學生因為盲目的從眾心理出國;為了父母的意愿出國;因為成績不佳而選擇出國;為了所謂的“光環”出國等問題也頻頻暴露出來.80年代的留學者處在“睜眼看世界”的覺醒階段,90年代以后,中西方的明顯差距,加上國家大格局下“走出去”戰略的推動,許多外出留學生主動走出國外“師夷長技”.而在中國實力不可小覷的當下,在經濟全球化的當下,留學生不僅承擔著個人的報復、國家建設的責任,且已然成為了國與國之間交流的使者.大學生出國留學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在不同的發展階段,由于社會發展背景的不同,也呈現出屬于各自階段的特點和“標簽”.梳理改革開放至今大學生留學意向的變遷,是為了更好地了解留學意向的內外部成因,以便針對問題,為政府留學政策、制度的制定提供理論依據,指導高校、留學機構、家庭等不同層面做出及時和相應的調整.
參考文獻:
〔1〕周云誠.出國留學生的可喜成就[J].高教戰線,1982(1):44.
〔2〕曹效生,馬曉平,李成鋼.對出國留學既要支持又要引導[J].中國科技論壇,1986(6):58.
〔3〕趙東宛.國家人事部部長趙東宛談中國留學人員回國服務政策[J].瞭望周刊,1991(1):25-26.
〔4〕張家川.留學生回歸問題之探討[J].高等教育研究,1996(9):15.〔5〕中國留學發展報告(2015).
作者:王瑜 單位:江蘇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