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馬克思資本主義危機理論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在馬克思主義產生以來的一個多世紀的時間里,社會主義已經從理論變成了現實,資本主義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尤其是當代資本主義的新發展以及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蘇東劇變,使得馬克思主義理論面臨極大的挑戰。特別是如何看待資本主義社會的新變化,如何正確理解社會主義必然取代資本主義的歷史規律,成為馬克思主義者和西方“馬克思學”者的根本分歧,也是正確認識社會形態轉化的復雜性和曲折性的一項重要內容。
[關鍵詞]資本主義;剩余價值;歷史規律
馬克思認為,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根本動因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當“社會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發生矛盾,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但是,馬克思也認為“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所以人類始終只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因為只要仔細考察就可以發現,任務本身,只有在解決它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過程中的時候,才會產生”。這是唯物史觀基本原理的體現。
1848年2月,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高度評價“資產階級在歷史上曾經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的同時,也提出了“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論斷。但是,1848年2月興起的大革命和6月的工人大起義,卻很快就被資產階級鎮壓下去。從此,馬克思就用畢生的精力潛心研究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的歷史規律。認為,資本主義社會形態也同歷史上其他社會形態一樣,有它自身產生、發展和被新的社會形態所代替的發展規律性。這個規律性的內在動力,就是其自身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馬克思在分析研究了資本主義發生發展的各個層面的歷程后,認為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就是生產的社會化和資本私人占有的矛盾。這對矛盾的存在發展,就決定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危機。因而,馬克思在研究了資本的積累過程后指出:“資本的壟斷成了與這種壟斷一起并在這種壟斷之下繁盛起來的生產方式的桎梏。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了資本主義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這個外殼就要炸毀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喪鐘就要響了。剝奪者就要被剝奪了。”這就是馬克思的資本主義制度危機理論。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能否定這個理論嗎?對此,馬克思主義者與西方“馬克思學”者的觀點是根本對立的。
二、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西方資本主義經歷了20世紀上半葉的經濟大危機和兩次世界大戰,本來已經走到了窮途末路的境地。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資本主義掀起了以電子化為標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使科學技術成為當代社會的第一生產力,成為推動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巨大革命力量,使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發生了一系列深刻的變化。
第一,新科技革命的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推動了生產力的迅猛發展。馬克思“把科學首先看成是歷史的有力杠桿,看成是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在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史上,每一次重大科技進步,都會推動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生產力的發展。20世紀80年代后半期,微電子技術、信息技術、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把西方國家從機器大生產時代提升到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自動化生產時代,實現了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的過渡。新科技革命又進一步引發了資本主義國家產業結構的較大調整,突出表現為傳統的第一、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大幅度下降,而以金融、信息和其他服務為主要內容的第三產業卻迅速增長,同時各產業的內部結構也發生了變化。隨著產業結構的變化,就業結構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首先從勞動者在三大產業的分布來看,農業勞動人數銳減,工業勞動人數增長緩慢,從事服務業勞動者的數量卻不斷增加。其次是腦力勞動者比例大大提升。從事信息的收集、處理和傳輸的“知識工人”增多,非知識工人減少。更重要的是,在新技術革命的推動下,現在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已經很少會出現20世紀二三十年代以前經濟產值下降近一半那樣的大起大落,經濟衰退也主要是增長型的衰退了。
第二,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當代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調整和階級結構的變化。二戰后,資本主義適應生產社會化的要求,做出了種種自我調整,出現了生產資料所有制社會性增強的趨勢,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對于現實生產力的適應和容納能力,為生產力提供了進一步發展的空間。正如馬克思所說:“猛烈增長著的生產力對它的資本屬性的這種反抗要求承認它的社會本性的這種日益增長的必要性,迫使資本家階級本身在資本關系內部一切可能的限度內,愈來愈把生產力當作社會生產力看待。”所謂“愈來愈把生產力當作社會生產力看待”,即資產階級不得不在資本主義制度的允許范圍內,對其生產關系向著社會占有的方向進行有限的漸進式調整,這些調整措施包括:(1)為適應生產社會化的高度發展,資本主義所有制形式出現了多元化、股份制經濟發展和股權分散化的趨勢。(2)國有經濟發展模式。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為了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紛紛推行國有經濟,為資本主義容納生產力發展提供了新的空間和新的活力。隨著科學技術在社會生產中的應用,經濟民主逐漸實現,勞資關系大大緩和,并建立和實施了社會福利制度。社會生產關系的變化,導致了階級結構的變動。傳統意義上的無產階級革命的可能性就大大地消減了。加之上層建筑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矛盾,從而為資本主義的新發展注入了活力。
資本主義的這些新變化是否推翻了馬克思的資本主義危機理論呢?他說明了什么問題呢?我們認為,資本主義的新變化沒有推翻馬克思的理論,這些新變化只能說明資本主義被社會主義所代替是一個漫長而曲折的歷程。
而在某些西方“馬克思學”者看來,當今的科學技術新發展及其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的應用,使得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和資本有機構成理論過時了,剩余價值的理論是一個不能證明的原理。米爾斯說:“在先進的資本主義世界中,經濟的或物質的貧困并沒有加深,與此相反,事實是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作為馬克思主義一部分的剩余價值論,失去了“它的物質剝削的堅實基礎”。另一位“馬克思學”者海爾布隆納說得更明確:“剩余價值的存在正像馬克思當時一樣仍然是一個不能證明的原理。這是一個啟發性的概念,而不是一個實用的概念。”二者表達不同,但都一致否定剩余價值論和資本主義對勞動生產者剝削的事實。這是完全錯誤的論調。無論是從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還是從全球角度來看,貧困問題至今仍遠沒有得到解決,貧富分化的趨勢仍在繼續擴大。所有這些,都是同發達資本主義經濟制度、資本構成和體制結構及其強加于世界經濟秩序等現象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的。我們知道,剩余價值論是馬克思在分析和研究了勞動價值論和資本有機構成理論的基礎上,進而分析和揭示出在勞動力同資本交換過程中發現了資本家剝削工人剩余價值的秘密。剩余價值至今在發達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中仍然存在,它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基石。否定了剩余價值,整個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大廈就會倒塌。可見,西方“馬克思學”竭力以科學技術的應用和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的某些事實來否定剩余價值論的目的,在于全盤推翻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這是我們需要予以批判的。
三、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漫長曲折的歷史過程
當代資本主義的新發展和新變化說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在相當程度上能夠容納生產力的發展,它仍然具有較強的生命力。這種現實狀況無疑使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必然是一個漫長而復雜、曲折的歷史過程。
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并沒有消除它的基本矛盾。從人類歷史發展的內在邏輯來看,不管未來的道路多么曲折漫長,社會主義終將代替資本主義的必然趨勢是不會改變的。目前,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發展的實際情況是,生產關系既非完全適應、亦非完全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二者處于一種既對抗又協調的張力結構之中。這種張力結構表明,資本主義社會的自我調節功能雖然能夠暫時地促進經濟繁榮,緩解社會矛盾,但是卻無法從根本上消除自身固有的基本矛盾。
第一,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不僅仍然存在,而且,這一矛盾在全球范圍內進一步擴大和加劇。一方面,隨著科學技術革命和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加速發展,生產社會化程度有了長足的提高;另一方面,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性質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變。
第二,國際壟斷資本主義為了緩解資本主義矛盾,在創造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同時,也把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擴展到全球范圍內。首先,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深化。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列強依靠經濟交往和文化滲透等新殖民主義手段來維護并擴大它們在發展中國家侵占的各種利益,強化“中心”與“邊緣”式的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在國際貿易中,發達國家利用壟斷地位,控制了發展中國家的對外貿易。國際貿易和金融市場上的這種“沒有硝煙的戰爭”,成為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發展中國家進行掠奪的重要手段。事實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壟斷資本越來越多地占有和支配著世界的生產資料和經濟資源,它們與眾多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統治與被統治、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變得更加尖銳,從而使發展中國家的人民反對發達資本主義的矛盾必然日趨劇烈。其次,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更加激烈。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使得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相互關系更加密切,相互依賴的程度也進一步加強。但是,對外擴張和攫取高額利潤的本性又決定了它們之間的經濟矛盾是不可調和的。作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不僅在經濟爭奪中竭力維持自己的領先地位,而且加緊對其生活方式和文化產品的輸出,使得歐洲各國深感不安。尤其是伊拉克戰爭爆發后,面對美國獨霸全球的野心,歐洲各國加強了合作團結,以強化歐盟實力,與美國相抗衡。爭權奪利的經濟沖突和文化抵牾使得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尖銳,這種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有可能會激化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的各種矛盾,二者是互相影響的。
第三,在當代科技革命和全球一體化的新形勢下,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形式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已經由暴力革命轉變為和平演化。事實上,馬克思恩格斯晚年已經意識到資本主義通過議會形式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可能性。社會生產力的迅猛發展,社會財富的大量涌流,在客觀上為社會主義的共同富裕理想提供了現實的物質基礎。在一些良性發展的資本主義國家,如北歐的那些福利國家,正在潛移默化地發生著一些接近于社會主義理想的變化。社會貧富差距日益縮小,階級界限和意識逐漸淡漠,社會福利和保障系統越來越完善,人們的責任意識和道德精神不斷加強,國家的社會角色也發生了從階級壓迫的暴力機器轉變為服務全社會機構的趨向,這一切變化都有利于實現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雖然資本主義仍然處于強勢地位,但是它在創造巨大的社會財富的同時,也在積累著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物質力量和內在因素。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內部蘊含的基本矛盾正在以一種新的形式發展和激化,另一些資本主義國家則發生著向社會主義轉化的趨勢。而世界上現存的社會主義國家,尤其是中國,已經在飽經風雨之后走出了各種理論誤區和實踐盲區,踏上了一條健康發展的道路,并且正在堅定不移地實現著社會主義的宗旨,那就是創造出比資本主義社會更加發達的生產力和更加和諧的生產關系。社會形態的轉化是在一個大時間尺度中完成的,它不可能在朝暮之間實現。就此而論,馬克思、恩格斯關于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科學預斷,是就一種歷史發展的大趨勢而言的,它終究會被歷史所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