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基層群眾路線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堅持群眾路線,加強先進性教育
黨員干部和領導應該堅持群眾路線。首先,要站穩群眾立場,解決好“我是誰,為了誰”的問題,只有將立場化為行動,人民群眾才會感受得到,其意義才會得到展現。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在根本上來說就是努力解決站穩群眾立場的問題。一旦群眾立場出現偏差,黨員就不可能自覺地履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從而會產生黨員脫離群眾,不能夠代表群眾的利益的現象,所以,堅持立場是首先應該做到的一點。其次,要確立群眾觀點,解決“相信誰,依靠誰”的問題。歷史實踐證明,一切黨的組織,若能夠真正做到相信群眾,依靠人民群眾,就一定可以克服困難,披荊斬棘,戰勝一切敵人,取得最終的勝利。黨員干部若不能夠弄清楚“相信誰、依靠誰”的問題,就難以承擔起一個黨員應有的義務和職責,嚴重的甚至會犯下嚴重的錯誤,這是需要格外注意的。再次,加深群眾感情是基本的保證,要解決好“熱愛誰,服務誰”的問題。黨群關系應當是魚水關系,只有代表好、維護好群眾的利益才會得到群眾的擁護與支持。密切聯系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黨員是人民的公仆不僅僅是一種理念,更應該是一種習慣與實踐,走進人民群眾中間是加深群眾感情的一條重要途徑。一個長期脫離群眾的黨員,不會真正了解群眾的需要,更不會獲得群眾的支持,更不能夠真正代表群眾的利益,這是需要避免的情況。其四,堅持群眾工作方法是重要的途徑。“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所有黨員以及領導干部應該堅持的理念和方法,群眾是基礎,沒有群眾的支持,黨的任何一項工作都難以做到,黨的政策主張從群眾中來,自然意味著這是群眾支持的、需要的,堅實的群眾基礎就此打下,經過黨的策劃與完善,這樣的政策再回到群眾中去,就必定是符合民意的得到擁護的真正為人民服務的政策了。召開聽證會,征求群眾的看法和建議,這是一個有效的制定政策的方法和過程,值得推行。
2拓寬溝通渠道,增強互動與支持
調查研究是做出正確決策的基礎,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各級政府和領導干部只有經過實際的調查和對問題的深入分析之后才可能做出正確的決策。這就需要黨員干部具備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深入基層,與群眾打成一片的態度,只有形成融洽的黨群關系才能夠做到實事求是,化解矛盾。因此,拓寬溝通渠道,實現與人民群眾的溝通互動是很有必要的。首先,應該建立駐村工作機制。重視溝通的意義,鼓勵干部走進群眾之中,真正體會群眾的想法,了解群眾的需要,要做到駐村制度的常態化與制度化,通過制度的完善保證群眾利益的實現。其次,進一步完善民主協商制度,主動傾聽弱勢群體的訴求,保障弱勢群體的訴求。要保證黨的政策和方針可以順暢地下達到群眾中去,同時還要保證群眾的訴求可以真正的上傳,只有上傳和下達的渠道順暢了,才能夠做好黨群雙方的信息溝通無障礙。再次,建立與時俱進的信息交流機制,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政務公開,加強互動交流,實現支持與互動,化解社會矛盾。信息技術的進步要求在踐行群眾路線的過程中黨員干部善于運用信息化的手段,要運用網絡平臺向群眾展示工作,尋求群眾的意見,了解群眾的要求,強化溝通的有效性。還要增強政府工作和信息的透明度,便于群眾的監督和提議,這樣群眾就可以隨時就政府的工作進行了解與提議,這對于群眾路線的實施以及群眾問題的解決是很有必要的一個途徑和方法。
3注重職能轉變,建設服務型
政府政府的職能包括經濟職能、政治職能、文化職能以及社會職能,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以及對人民負責的態度要求當代政府進一步強化公共服務的職能,重視資源的整合與配置,加快職能的轉變,運用現代化的手段建立起高效、廉潔、為人民服務的政府,實現“五位一體”的發展。要注重經濟可持續發展,貫徹土地流轉制度的改革,合理分配農村的剩余勞動力,重視農業資源的分配公平和使用的效率提高,運用現代化的科技手段促進農民的增產與豐收;還要因地制宜,制定經濟發展的長期規劃。由于生產力之間的差異以及各地不同的特點造成了經濟發展的不均衡,基層政府應該根據不同地區的地域特點以及實際發展情況制定最適合的經濟發展規劃,發展優勢產業,擴大競爭優勢,形成自己的特色;堅持共同富裕的方針,應該在經濟發展中兼顧各個階層的利益,先富帶動后富,實現基層經濟的和諧發展與進步。要豐富發展基層群眾的精神文化建設,完善基礎設施,進行精神文化宣傳,豐富基層群眾的精神文化內涵,大力打擊腐敗文化,避免青少年沉迷網絡等現象的出現,將不良的文化現象堵截在根源上,最終讓基層群眾的精神文化既豐富又健康。政府職能的轉變是踐行基層群眾路線的一個重要環節,經濟的發展和政治的穩定固然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基層群眾的訴求,要真正解決基層群眾的需要,了解基層群眾的實際情況,聚焦三農問題,加大對農業的扶持與投入,同時關心基層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開展與豐富,只有這樣才算是真正解決了基層群眾真正關心的、亟待解決的問題,才能夠真正做到為人民服務。
4關注民生問題,真正為人民服務
關注民生問題,既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也是取得合法性資源的一個寶貴的經驗,民生問題即百姓的基本生計問題,也是百姓切身相關的利益問題。民生是政治的中心,是經濟的中心,也是種種歷史活動的中心,是社會一切活力的來源。一個執政黨能否長期執政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合法性,也就是人民的認可度,而認可度的高低又取決于民生問題的解決程度,所以民生問題的解決可以獲得執政黨與人民群眾的雙贏。要想解決復雜的民生問題,就應該依靠人民群眾。中國共產黨要解決的民生問題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切身相關的問題,力量源泉來自于人民群眾,政策的效果也要體現在群眾身上。要認識到人民群眾之中蘊含著無窮的智慧,要尊重人民群眾的創造力,只有接受人民的監督和建議才會取得最終的勝利。在現代社會的變遷中,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社會利益多元化,社會思想多樣化,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矛盾呈現出擴大化的趨勢,因而社會整合的難度也日益加大。此外,社會生態環境的變化也向執政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執政黨要想繼續保持其合法性,避免喪失執政地位就應該深入堅持群眾路線,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同時,要解決民生問題還應該有重點地進行,要切實解決人民群眾真正關心的問題,解決與人民群眾的實際利益切實相關的問題,保證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的實現以及維護。只有有重點地進行民生問題的解決,才可以真正獲得人民的認可和滿意。
5關注現實情況
處理好幾對關系黨員干部應該關注實際情況,處理好與群眾的關系,為此應該著重處理好以下幾對關系。第一,奉獻與索取的關系。為人民謀福利應該先奉獻后索取,領導干部第一個方面的工作就是給人民東西,而不是向人民要東西。只有做好第一個方面的工作之后,再去做第二個方面的工作才會真正得到人民的擁護與支持。第二,學生與老師的關系。應該尊重群眾,向群眾學習,先做群眾的學生后做群眾的老師,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智慧,并且將之運用于更好地為人民服務之中。不僅要保持謙虛謹慎的工作作風,還應該注重凝聚人民群眾的智慧。第三,教育與引導的關系。黨要支持先進群眾,團結中間群眾,鼓勵后進群眾,處理好教育和引導之間的關系。當群眾尚未覺悟時應該耐心引導和教育,不能夠強迫;當群眾覺悟時要因勢利導,使得群眾向健康的方向發展,不能夠打擊群眾的積極性。第四,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要善于調節利益之間的關系,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的矛盾,按照統籌兼顧的原則處理各種利益之間的相互關系。眼前利益要服從長遠利益,把握好改革、發展以及穩定三者間的辯證關系,正確處理黨群關系中的矛盾問題,其實就是要堅持群眾路線的方法,從本質上來說就是領導的藝術。要始終將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當黨群關系出現矛盾時,要首先從自身尋找原因,理清思路,而對于群眾出現的一些問題和錯誤,應該耐心地做好思想工作,幫助其改正錯誤,獲得進步。黨員干部只有處理好這幾對關系,才可以真正解決群眾問題,真正做到為人民服務。
二、總結
基層群眾路線中仍舊存在一些階層問題以及可持續發展和精神文化匱乏的問題,這就需要廣大黨員領導干部堅持群眾路線,加強先進性教育,進一步拓寬溝通渠道,增強互動與支持,著重關注民生問題,真正為人民服務。同時,關注現實情況,處理好黨群關系,只有這樣問題才會真正得到解決。
作者:胡穎單位:延安大學研究生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