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哲學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出發點和落腳點
時間如逝水,世界各國都為迎接21世紀作準備。各國國情不同,21世紀將會給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帶來不同的命運。雖然同住在一個地球村,確是有人喜,有人憂,各自承受自己的命運。
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20世紀已出現征兆。今后的影響更深廣,勢成燎原,不可逆轉。各民族、國家的現狀有差別,全球經濟一體化造成的效果也有差別,這里只談中國哲學這個小領域。
經濟一體化,政治多極化,是當前的現狀。我們要從中國的國情說起。“多民族的統一大國”是中國的國情。從二千多年前奠定這種格局,就被全國各族人民所接受。古代沒有民意測驗,從人民默認它,安于這種制度的行為中即可以看出,人民是愿意接受的。二千多年間曾有幾度民族不統一的時期,但人們并不喜歡這種分裂,因為分裂給人民帶來更多的災難,生活不安定,戰爭頻繁。即使在分裂時期,有識之士都主張統一,認為分裂是不正常的。多民族和平共處和要求全國統一一樣,得到各族人民的支持,認可。
關于民族的認同,在中國歷史上,不大看重膚色、血統,更看重文化、禮教的異同。秦漢以來,當初中原雜居的眾多民族、部落群體,逐漸融合為華夏族。以長江黃河流域為基地。華夏族不斷與周邊接近的民族交流、融合,共同生活,形成了人數占絕大多數的漢族。漢族人數眾多,但追根窮源,中國并沒有純漢族。漢族本身就是華夏眾多種族融合、交流的總稱。
“多民族統一大國”是兩千年來的國情。這個國情顯示著中華民族的思想文化、生活準則、宗教信仰、倫理規范、風俗習慣、政治制度的綜合體。這個綜合體決定著中國哲學的全部內容。
觀察中國的歷史,研究中國的哲學,都不能不以此為出發點,又落腳到這個出發點。中國哲學必然帶有中國的民族特點、歷史文化特點,反映它的祈向和理想。
二、中國哲學的定位
社會發展如何分期,世界迄今沒有定論。我們采用按照生產方式劃分法,即: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五種社會形態。其次序是按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順序排列的。原始社會只有宗教,還沒有哲學,進入奴隸社會,由于出現了生產分工,有人有了多余的時間從事精神創造,開始有了文化產品,哲學逐漸從宗教中分化出來。世界上各種流派的哲學都產生在奴隸社會,西方的古希臘、羅馬,古希伯萊,中國的春秋戰國。秦漢統一后,建成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大國,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840年鴉片戰爭后,中國才開始擺脫封建社會,走向近代化,有了微弱的資本主義。這就是說,中國哲學的形成、發展、成熟,其精彩的演出、主要活動都在中國封建社會階段,此前的奴隸制階段和后來的資本主義社會階段的哲學都不及西方歐洲哲學豐富,而封建社會的哲學,從全世界來看,中國哲學最豐富。因為中國封建社會發展得最完備,最典型。為中國封建社會配套的哲學體系最完整、齊全,增加了封建社會的穩定性。
中國古代傳統哲學與世界各國古代哲學一樣,主要是依附于神學的主干上,它總稱為“經學”。經學,經天緯地,裁成輔相,包羅萬象。既包括認識論,又有世界觀、價值觀、方法論,還有政治經濟學。中國古代(從七世紀開始)流傳很廣的《大學》“三綱領”、“八條目”,為中國傳統哲學提供了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框架。
近世學者多以為中國哲學重人倫實用,西方歐洲各派哲學重邏輯推理,由此推演下去,又有人區分西方哲學為思辨之學,中國哲學為實踐之學。這種區分看起來簡潔明快,但不準確。持這種觀點的人采用橫切辦法,把當時傳入中國被中國人看到、感到的中西哲學差異現象,當成中西哲學差別的屬性。原因在于他們不曾作歷史的考察。西方中世紀與中國古代同屬于神學統治時期。西方傳統宗教是基督教,中國的傳統宗教是儒教。這兩種宗教都是深入社會,沁入人心,干預生活,支配政治的龐大精神力量。西方基督教的奧古斯丁(AuretiusAugustinus,354-430)說,“理解為了信仰,信仰以便理解”,提出精神是實體,上帝是真理、至善,倡“原罪”說。后來有安瑟倫(Anselmus,1033-1109),與中國的周程邵張同時,托馬斯•阿奎那(ThomasAquines,1222-1274),約當南宋末年,晚于朱熹。把他們神學家的著作與中國的程朱學派對照,他們也大講存天理之正,去人欲之私,以及原罪論,居然與程朱學說若合符節。他們從未謀面,不通聲氣,但他們對人生、對社會及人生價值的看法竟出奇地相似。
鴉片戰爭以后,中國被迫打開國門,面向世界。這時西方歐洲已進入資本主義階段,中國鴉片戰爭的失敗,表現為戰爭工具落后,大刀長矛打不過洋槍大炮。實質上是兩種社會制度正面較量的必然結果。封建社會必然抵抗不住資本主義社會,不只是戰爭工具落后,主要是封建專制主義落后,民意不得伸張,朝廷官員與廣大群眾想法脫節。
“五四”的新文化運動,從政治制度深入到文化層次,引發了中西文化對比的研究興趣。西方的哲學開始引起更多知識分子的興趣。中西文化對比成為熱門話題。中西對比,人們注意到了東西方地區文化的差異,卻忽略了中西雙方還有社會發展所處階段的差異。當時人們看到的西方文化是近代資本主義文化,當時中國占領思想陣地的是中國封建社會文化。雙方相比,中西文化相差一個社會發展階段。
西方經過文藝復興運動,經過三、四百年的反對封建思潮,中世紀的封建文化受到長期的清算,西方近代科學思想得到社會多數的認同、接受。可是當時中國的封建思想并沒有得到批判性的清算。批判性的研究不是對舊文化一棍子打死,拋棄不顧,而是仔細分析,采取其中的有用的,拋棄其中的過時的糟粕。“五四”時代有志之士、愛國學者,把主要精力用在反對外來侵略勢力,反對替外國侵略勢力充當幫兇的軍閥,全力用于救亡圖存,沒有顧得上對封建文化進行剖析,取其可用,棄其糟粕。這一任務,直到今天,還不能認為已經做夠了,應當說還遠遠不夠。
中國封建勢力、封建思想的根子比西歐扎得更深、更牢固。因為西方中世紀的封建勢力一是教皇代表的教權,一是各國諸侯貴族割據勢力代表的政權。這兩股力量互有起伏,沒有合成一股。中國封建社會不同于歐洲封建社會,在于它的多民族統一大國,秦漢以后結束了諸侯割據,不像歐洲長期諸侯國林立,政教雙軌。中國自十世紀以后,建成了儒教,形成了完整的政教合一的封建機制,皇帝是教主,教主也是皇帝。歐洲皇帝即位,要教皇加冕才算取得上帝的批準,中國的皇帝即位,自己給自己任命就夠了,歷代皇帝的詔書都自己宣稱“奉天承運”。政教合一,政教不二,是中國國家的特點,也是中國宗教的特點。由于中國缺少了西方的產業革命,缺了文藝復興以后長期批判封建的過程,封建思想的根子扎得既深且廣,它不僅表現在哲學思想方面,也深入到人們的生活方面,家庭生活(如孝),政治生活(如忠君),宗族生活(如拜祖先,尊族權)。這些思想對團結群眾,抵抗外來侵略,穩定社會秩序,增強民族凝聚力諸多方面都曾起過積極作用。長期分散經營的自然經濟、小生產的封建社會得以長久維系,與儒教思想的凝聚作用有不可分割的關系。
三、中國哲學如何走向世界
我國學術界經過長期觀察比較,流行一種看法,認為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不同,中國重綜合,善于從整體觀點看問題,西方哲學重分析。這種看法,事出有因,事實上確有此種現象,重綜合,有整體觀念,是中國哲學的特點,這應當看作近代科學出現以前共同的特點。近代科學出現,最先建立功績的是分類學,因為科學實驗、觀察,最有效的手段是從整體中截取一部分,放在特定的、有控制的環境中,經過反復考察試驗,直到用同一方法,在同一條件下得出的結論相同,證明這個結果是可信的,可以放諸四海而皆準。西方的醫學發展得力于解剖學,生物學的進步得力于植物分類學;有了顯微鏡產生了細胞學,有了望遠鏡推進了天文學,通過長期大量的生物考察創建了進化論。分門別類越來越細,對于某一門類的認識越來越深。這是19世紀到20世紀科學發展的總趨勢,18、19世紀有物理學家、化學家,20世紀由于學科分類過細,再也不可能產生全能物理學家、化學家;因為物理學研究者只能精通物理學中的一個門類一個分支,不可能產生全能物理學家。20世紀末,出于社會生產的需要,制造產品的需要,社會要求將極端分散的眾多學科集中起來,合成一個產品。一部汽車的零部件多達萬種,后來導彈、原子彈要求的綜合程度更高。由分散到綜合,跨學科、多學科協作將是21世紀學科的趨勢。看來中國哲學的喜歡綜合,習慣從整體考察的思維模式又將引起人們的重視。
我們從事中國哲學研究的人,現在還不要過早地樂觀。因為現代社會要求的綜合、整體觀,是經幾百年精密分析,細致分工的基礎上的綜合,不是原始狀態的分析以前一種樸素渾淪狀態。試以中醫為例,中醫有很好的臨床經驗,有些驗方很靈驗,但中醫要在21世紀取得大發展,走向世界,為世人所接受,還要經過近代分析化學、生理學、解剖學、生物學的洗禮,把《黃帝內經》中樸素直觀的五行、陰陽、三焦、虛實表里等辨證施治的經驗,用科學語言表達出來,才可以立足于不敗之地,為全人類造福。
中國哲學也面臨這樣的處境。只是與醫學科學不同,任務更艱巨,涉及學科更廣。
四、中國哲學前途無限
經過近代到現代,西方哲學與自然科學一樣,也是走越分越細的道路。當初哲學從宗教分離出去,還包括一部分宗教功能,試圖解決人生歸宿,終極精神安慰等人人都遇到的困惑。還有一些社會不平等造成的心理不平衡等問題,都曾要求哲學來答復,解釋。后來,終極精神追求由宗教去解決,心理不平衡由心理學分擔;價值觀、倫理學避開法律制度、法律學追求純理論的探索。本來與生活十分貼近的學問(哲學)都逐漸遠離生活,深入到概念分析、語言分析的狹窄地帶。
中國哲學本來脫離中世紀哲學不太遠,一直干預生活,深入生活,在古代曾起過積極作用。進入近代社會后,由于沒有洗盡封建殘余影響,個人的權利不被重視,合理的物質要求得不到合理的對待,輕視科學技術,以貧困為榮,以生活富裕為精神墮落的契機,把農村田園生活貧困生活當成改造思想的課堂,把城市現代文化看成罪惡的淵藪。在極左思潮泛濫時期,哲學思想一度與現代社會背道而馳,對資本主義帶來的弊端沒有克服的信心,缺少對治的辦法。這種精神狀態根本缺乏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勇氣。
中國哲學的前景無限廣闊。因為我們有前人沒有遇到的機遇,有前人留下的豐厚遺產。文化遺產早已存在,只是過去沒有科學地對待它,有時捧到天一樣高,不敢觸動一根毫毛;有時棄置不顧,或一腳踢開,貶斥得一無是處。這兩種偏向,是我們這一代人都有的切身經歷。
文化有繼承性,不能白手起家,傳統文化是拋不掉、打不爛的。中曾搗毀曲阜孔林孔廟。這樣瘋狂行為恰恰是披著馬克思主義外衣的封建迷信的泛濫,借打孔子之神,造馬列之神。
中國哲學的封建主義的深層次的問題清理得不夠,我們責無旁貸。
世界各種思潮一齊涌來,我們對它們要鑒別取舍,還要有一個消化吸收的過程。為了鑒別取舍,要提高我們文化識別本領,才不致上當受騙。有的人到外國取經,取經者正趕上某種學說流行,流行的未必是真經。即使是真經,他們用得上,拿來是否對我們適用,還要通過實踐檢驗。“五四”以后,我們有成功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這些經驗和教訓都是可貴的教材。
西方哲學發展,由渾沌到分析,又由分析到綜合,看來這是21世紀的大致輪廓。對中國哲學來說,我們不能安于自己的渾沌、綜合,認為比西方的分析更高明,這是一種誤解。有人講今天電子計算機的二進制法《易經》早已講過了;火箭發射原理宋代早已發明,只是西方火箭飛得更高而已。這是極端無知的說法。從渾沌的統一,經過近代科學分析的洗禮,再進行綜合,這個否定之否定(黑格爾說的正-反-合)的認識步驟必不可少。融會中西,經過新的否定之否定的必由之路,從宗教分離出來的哲學,今天要以嶄新面貌,接過當年宗教負擔的職能,化解人們心理精神負擔,解答人生的終極追求和終極關懷問題。未來的哲學要干預生活,深入生活,提高人們的精神境界,使人性的優點、特點,得到充分教養,全面發展。哲學要解決人類最自由的追求,最大的精神安適。人類社會生活中總會遇到問題。要通過自己的力量來對待一切發生的疑難問題,如果不圖僥幸,不靠神仙皇帝,那只有靠哲學,哲學必將與人類共存。我相信,到了大同社會,國家機構自然消亡后,哲學還要繼續存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