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電網業思政工作探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心理學人格結構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精神世界可以分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重人格結構。本我是人格結構中最原始部分,與生俱來,是人類的基本需求,遵循快樂原則,即本我需求產生時,個體要求立即滿足。但是受現實環境的限制,各種需求不可能無條件獲得滿足,本我必須遷就現實的限制,并學習到如何在現實中獲得需求的滿足,于是產生了自我,所以支配自我的是現實原則。超我是人格結構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個體接受社會文化道德規范的教養而逐漸形成的,是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分,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則。超我有兩個重要部分:一為自我理想,是要求自己行為符合自己理想的標準;二為良心,是規定自己行為免于犯錯的限制。打個比方,無意識的本我是馬,有意識的自我是車夫,指導正確意識的超我是車主,主人決定車的方向、路線和目的地,但能否順利抵達終點,一靠馬力,二靠車夫駕馭的能力,而馬往往會不聽話,和車夫經常僵持不下,車夫(自我)像一個受氣的仆人,處在“三個暴君”的夾縫里: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努力調節三者之間相互沖突的要求,所以說自我是永遠的矛盾產物。
二、中國傳統文化對人格結構的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基本定型,其五大主流派別分別為儒家、道家、墨家、法家、農家,它們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眾說紛紜,百家爭鳴。先秦階段的思想是中國傳統思想的精髓部分,它直接奠定中國兩千年的社會形態和文化。其中以孔孟之儒學,老莊之道學,韓非之法學為主要內容,是中國傳統思想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中國人的人格結構影響最大。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實質是以儒家為表,法家為里,兼揉道家而構成的專制文化。在社會和家庭生活中,強調“忠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論語.顏淵)和“三綱五?!?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仁義禮智信),通過等級制度的建立和等級觀念的支配,維護封建專制,忠君既是人們每天生活中的實實在在的內容,又是規定人們思想、行為的原則,更是人們修身所追求的崇高目標;在人際交往中,受著“禮義”的影響,認為君子的德行需要靠“禮”來約束,發揮其促進正身和自律的作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成為交往原則;在自身發展上,主張“無為”,教人忍耐、堅毅、靜待自然、以退為進,而不要積極強求,所謂“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總之,中國傳統文化注重個人的修身,強調禮義的教化,這些傳統“道”“德”觀念已沉淀于中國人們的靈魂深處,從而在人格結構上表現為“本我壓抑、自我弱小、超我強大”的傾斜式結構特征。
三、電網企業內外部環境變化和員工人格結構特點分析
和眾多國有企業一樣,電網企業經歷了從高度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改革開放前,電力部門是政府的附屬物,電力生產、基建實行統收統支,各級電力部門是一批大大小小的車間。電力由國家制定計劃、立項撥款,電力部一家獨辦,經歷了十幾年的長期缺電局面。1978以后,經過放權讓利、承包經營、下放企業自主權,集資辦電、電價改革、政企分開等舉措,各省(區)市電力企業才逐步獲得自主權,為電力工業市場化改革奠定了基礎。隨后電力管理模式逐步由各地電力工業局過渡為成立具有法人實體的區域電力公司和省(區)市電力公司,1997年,國家電力公司組建,徹底終結政企不分的局面,國家電力公司不再是一個行政性公司,成為一個以資產為紐帶,按現代企業制度組建的一家大型國有公司。2002年,廠網分離,電力工業進入了市場化改革的新時期。
在電力改革大潮中,擁有1.3萬億巨額國有資產、“集團化運作,集約化經營,精細化管理,標準化建設”國家電網公司應運而生。經過復雜的歷史沿革,國家電網公司形成了法人層級多、管理鏈條長、下屬單位一定程度上以“自轉”為主的狀況。近年來,國家電網公司堅持以集團化運作為核心,朝著“世界一流電網、國際一流企業”的方向,深化“兩個轉變”(公司發展方式轉變和電網發展方式轉變),推進“三集五大”,引入現代管理理念和技術,逐步實現公司從條塊分割向協同運作轉變,從資源分散向優化配置轉變,從管理粗放向精益運營轉變,從單純國內業務向國際國內業務協調發展轉變,走出了一條戰略協同、資源優化、信息支撐、標準統一、文化引領的國家電網集團化發展道路。從外部環境來看:
1.電力改革縱深推進。繼廠網分離以后,主輔分離已經拉開大幕,而電網內部主多分開即將完成。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指出:今后五年電力改革將穩步開展輸配分開試點,積極推進電價改革,電力市場進一步開放,員工不再封閉被動,居安思危意識增強。
2.供電需求日益增長。一方面,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電力市場不斷擴大,電力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客戶服務越來越人性化;另一方面,政府部門的監管力度進一步加大,《電力監管條例》《供電監管辦法》《節約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等對供電服務內容、措施、罰則和電力能源的利用作出了明確的法律要求。服務客戶的直接性、行業自然的壟斷性、電力監管的嚴厲性交織在一起,考驗著員工認識自身、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
3.社會責任一馬當先。企業的社會責任感是企業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軟實力承載著企業的未來。國資委要求中央企業要成為履行社會責任的表率,電網企業作為國家能源戰略的重要實施主體、關系國家能源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國有重要骨干企業,率先倡導企業社會責任,率先探索實施全面社會責任管理模式,將企業社會責任作為企業運營的新方式,全面融入企業文化和管理活動,最大限度創造經濟、社會和環境的綜合價值。履行社會責任使員工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參與社會、回報社會,體現價值。
4.媒體輿情高度關注。以開放、互動、快速、海量為特征的網絡媒體近年來異軍突起,由此形成的網絡輿情給電網企業帶來的影響日漸加深。電網企業作為具有自然壟斷性的企業,與民眾的生活、生產息息相關,受到的關注越來越多,尤其是在傳統媒體與網絡媒體交互作用下,許多小事件很快演變成了熱點新聞,有的甚至演變成企業的輿情危機,使得行風建設任務更加艱巨。
而企業內部環境的變化與電網發展形影相隨、勢如破竹:一是戰略統領,企業文化由“分散”向“統一”轉變。公司確定了“一強三優”(電網堅強、資產優良、服務優質、業績優秀)現代公司的戰略目標、“兩個轉變”(公司發展方式轉變和電網發展方式轉變)的戰略思路、“四化”(集團化運作、集約化發展、精益化管理、標準化建設)的戰略途徑、“四個服務”(服務黨和國家工作大局、服務電力客戶、服務發電企業、服務社會發展)的企業宗旨,形成了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電網企業特色的戰略框架,用統一的戰略統一公司上下的思想和行動;二是強化執行,企業行為由“自轉”向“公轉”轉變。在公司運作體系中,公司總部處于決策中心地位,網省公司是執行主體,地市公司是執行單元,公司系統一切工作的本質就是執行;三是集團化運作,組織關系由分割向協同轉變。以集團化運作為核心,推行三集五大,通過提高內部控制力提升企業競爭力;四是借助新技術,企業管理由粗放向精益轉變。公司引進先進的管理理念和技術,推行全員績效管理、同業對標,建成“SG186”信息化工程、全面推進管理標準化建設;五是自主創新,電網建設由落后到領跑的轉變。以前電力“重發輕供不管用”,電網十分薄弱,如今特高壓技術領跑者世界,“三縱兩橫”網絡逐步建成,“中國式智能電網”將帶來高品質的智能生活。在內外部環境變化的影響下,電網員工的人格特點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呈現出如下特點:
1.本我需求得到釋放。由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電力行業長期的封閉和壟斷,人們的本我需求得不到正視,員工往往形成唯我獨尊的“電老虎”思維,并以間接、畸形的行為方式宣泄本我的需求,使企業形象屢屢受損。隨著電網企業高速發展,尤其是科學發展觀的提出,使企業更加注重人的因素,廣大員工充分享受改革發展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生活品質不斷提高,安全生產受到高度重視,民主權利日益擴大,需求層次不斷提升。員工更加注重自身的價值,敢于大膽追求自我利益,敢為爭取自我利益、滿足自我需要而采取直接行動,本我需求得到正當釋放的同時,爆發出自我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
2.自我意識不斷增強?!白晕摇比烁裨谏唐方洕慕⒑碗娏κ聵I的發展中不斷增強并互為動力,形成了互相促進的發展機制。一方面,內外部環境的快速變化刺激、促進了“自我”的發展。員工開始重新認識評價自己、企業和社會,重新審視企業和社會的關系,強烈地感受到內心各種矛盾的沖突和情緒的波動,自我意識越強,便更多地進行自我反思和自我監督,自我調適能力逐步增強;人們開始渴望有個強大的自我,“員工普遍贊同通過自身努力工作來實現自我價值,并希望得到更好的培訓和學習以提高個人能力”(摘自《湖北省電力公司2010年員工思想動態調研報告》),認識到不會競爭、不敢競爭,只求為社會、企業接納將無法生存。另一方面,“自我”人格的發展也為電力改革提供了動力。
3.超我力量廣泛認同。傳統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就是以馬列主義理論、共產主義理想、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為主,從而建立強大的超我。根據《湖北省電力公司2010年員工思想動態調研報告》,廣大員工關心國家和企業前途,了解國家大政方針,政治素質較高,對于企業精神、宗旨和理念等價值體系表示了高度認同,積極支持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樹立品牌形象,希望自己在事業上有所成就,認為一個人的價值主要取決于對社會貢獻的大小、個人才能以及人格品德。由上分析可見,隨著內外部環境的變化,電網員工的人格結構已經不再是“本我壓抑、自我弱小、超我強大”的傾斜式失衡結構,本我得到釋放,相對發達的超我和相對缺乏的自我已經進行了部分置換,本我人格、自我人格、超我人格得到均衡發展,表現為總體協調的人格結構特征。
四、思想政治工作應該適應員工人格結構新特點
1.抓住教育法寶,發揮超我的感召力
傳統的思想政治工作之所以成為我黨我軍的一大法寶,主要是用真理、理想和信念的力量教育人、改造人,構建一個強大的超我人格,使人心理內部產生一種自省、自律的力量,主動按照社會意識去行動并受其支配。作為企業,創造價值是使命,那么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立足點在哪里?德國近代哲學家、詩人尼采曾說:“我們是靠思想而不是靠腳站立的”,創造企業精神價值是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依據,對員工進行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仍然是思想政治工作采取的重要方法,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塑造優秀的企業文化、增強法律意識是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尤其是通過實施企業文化落地工程,使企業核心價值內化為員工心理認知結構,成為企業員工共同的理想、信念,凝聚思想、激發潛能、提升素質,保持和發揚奮發有為、拼搏向上的良好精神風貌,到達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人、引領人、鼓舞人、鞭策人的目的,將精神價值物化為企業價值,為企業發展提供政治保證和思想保證。如果不注重發揮超我的感召作用,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就失去了靈魂。
2.促進全面發展,激發本我的原動力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需要和利益是打開入的思想行為變化奧妙之門的一把鑰匙。因此,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須處理好精神激勵與物質鼓勵的關系。精神激勵就是用人類歷史上最先進的文化、最科學的世界觀去引導、教育群眾;物質鼓勵就是用滿足人們的物質利益需求的辦法來調動人們的主觀能動性。企業科學發展的過程,實質上是黨的政治主張付諸企業實踐的過程,是實現好、發展好、維護好員工根本利益的過程,是解決員工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利益問題的過程,在引導員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的同時,要正視人們關注和追求的切身利益,將解決思想問題和解決具體問題相結合,肯定物質需求的基礎性作用。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企業發展的全過程,將思想政治元素體現在生產管理的各個環節,構建“與各項工作同頻共振、相融共進,與每個員工血脈相通、互為服務的全員、全過程、全方位開展政工工作”的大政工工作格局,通過工資薪酬制度的重新設計,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開展基于全職業生涯設計的培訓和技能競賽,搭建員工成長平臺,暢通成長通道,滿足員工注重生活品質、重視安全指數、向往人際和諧、追求有尊嚴生活、渴望價值實現等各層次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對做好新形勢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3.加強心理疏導,增強自我的協調力
當前,企業的機制體制、組織結構、管理方式、業務流程都在發生重大變化,員工的工作任務更加繁重,工作節奏不斷加強,工作要求日益嚴格,浮躁心態、畏難情緒、憂慮心理時有發生,承受的工作壓力和心理壓力越來越大,迫切需要員工提高自我調適能力,達到心理上的平衡和滿足,促進心理和諧,否則很難適應內外部環境的要求,進而產生心理疾病,采取病態行為。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心理疏導和人文關懷,通過心理援助方法和手段,調整員工的認知、情緒和意志等心理,最根本的就是增強員工心理承受能力,引導員工從舊有的傳統觀念、習俗和思維定勢的困惑中解脫出來,正確認識改革,大力支持改革,積極參與改革,引導員工正確對待自己、他人和社會,正確對待困難、挫折和榮譽,塑造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企業心態。同志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說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做好新形勢下電網企業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深入研究員工心理活動的規律和特點,改變過去那種憑感性經驗支配的經驗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向符合人們思想活動發展規律的科學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轉變,既要堅持教育人、引導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真正做到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幫助人,不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預見性、針對性和實效性,為電網改革和發展提供精神動力與思想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