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互聯網思維應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已經深入融合到人們的生產生活之中,由此而產生的互聯網思維已經在文化營造和價值推廣方面體現出強大的行動力和影響力。因此,積極引入互聯網思維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行客觀分析和問題定位,繼而大力推動工作理念創新,工作機制創新和工作載體創新,對于進一步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很強的研究價值。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輔導員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引導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起著關鍵的作用。認真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輔導員的工作職責和核心要求。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學生思想獨立開放,信息獲取渠道日益豐富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繼續貼近學生身邊,深入學生內心和融入學生思想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基于互聯網思維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模式和制度進行改進創新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一、互聯網思維的內涵與特點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思維是人類在表象、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認識活動的過程,是人類特有的精神活動。恩格斯曾經論述:“每一個時代的理論思維,包括我們這個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它在不同的時代具有不同的形式,同時具有不同的內容。”[1]這說明思維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間接反映,必然依賴于現實而存在,在不同的物質條件下具有不同的形式和內容。在信息時代,網絡已經融合入人們的生活之中,它不僅僅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也對思維方式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最終促成了互聯網思維的出現。目前對于互聯網思維尚未形成統一概念,具有多種解讀方式,但是各種解讀中都包含了開放、高效和用戶驅動的基本特點:
1.開放:
互聯網思維重視不同網絡平臺和信息資源的共享,重視不同人群的互動交流,體現出多文化相融共存的特點,體現出互聯網思維的包容性。
2.高效:
由于網絡熱點層出不窮,所以互聯網思維要求參與者根據用戶需求和關注點快速進行迭代開發,追求更高的工作效率和強大的行動力,以期提高用戶黏性,實現用戶群體不斷擴張,進而帶來經濟利益和社會影響。
3.用戶驅動:
用戶驅動思想是互聯網思維的核心,體現了產品或信息的生命力和適應能力。在信息來源廣泛的網絡中,用戶具有最終的選擇權,因此只有充分滿足用戶實際需要,才能夠獲得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目前,以小米手機等為代表的眾多互聯網企業均通過應用互聯網思維,獲得了大量對企業文化高度認同的青年“粉絲”群體,取得了良好的經濟和文化效益,這充分證明了互聯網思維的應用價值和實際影響。其在文化營造和價值推廣方面體現的作用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很強的借鑒意義。
二、基于互聯網思維的思想政治教育現狀分析
截至2015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68億,其中學生占比達到24.6%,是占比最高的職業[2],這說明學生已經成為網絡用戶的主體。他們的行為和思維方式都受到網絡的影響,因此基于互聯網思維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行分析,可以發現以下不足:
(一)傳統教育模式針對性弱
從互聯網思維開放的特點分析,傳統教育中教師對知識具有壟斷性,是主要的信息輸出者,信息沿著“教師→學生”的途徑單向流動,教師不需要過多考慮學生的個性需求。但是在網絡時代,開放的網絡空間中各種價值觀兼容并包,信息來源極其豐富,打破了信息的單向流動,教育者對知識的壟斷地位已然不復存在[3],學生能夠根據個人特點和喜好,自主選擇知識和信息的來源,逐漸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念,傳統說教式的教育模式已經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滿足學生個體發展的需要,工作的針對性較弱。
(二)傳統教育模式時效性差
從互聯網思維高效的特點分析,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時效性差的問題。由于現有學生工作隊伍層級分明,信息主要按照“學校學工部門→院系→輔導員→學生”途徑單向傳播,而由學生向上傳遞的信息大多滯留在輔導員層面,導致學校學生工作部門獲得信息較為滯后。由于輔導員層面的工作資源十分有限,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學生遇到的思想問題和實際問題,而學校學生工作部門雖然掌握大量資源,但是難以針對學生思想動態做出快速響應,導致工作時效性差。
(三)傳統教育模式吸引力低
從互聯網思維用戶驅動的特點分析,由于以下兩個原因造成傳統教育模式吸引力低的缺陷:
1.新的教育載體運用不足。
目前課堂教育和會議講座還是主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載體,部分教師雖然采用微博和微信等方式開展教育,但多以轉發和個人感悟為主,缺乏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指導,同時針對學生喜聞樂見的視頻和動漫等新媒體形式,目前的工作中還少有涉及,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不足。
2.語言運用不夠通俗靈活,不能夠深入學生的話語體系。
部分網絡用語以簡單風趣的特點深受學生歡迎,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部分教師難以做到理論術語與現實生活用語的有機結合,理論的闡述難免晦澀抽象,不夠貼近學生生活,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4]。
三、基于互聯網思維的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
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所暴露出的問題已經影響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發揮,因此,輔導員應充分借鑒互聯網思維的特點對工作的理念、機制和載體進行創新,通過新技術手段和工作模式的應用,將學生的注意力重新吸引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來,切實提高教育的效果和質量。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創新
中央16號文件明確指出:“輔導員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應當主動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這就要求輔導員教師應及時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觀念,充分結合互聯網思維用戶驅動的思想,打破傳統工作中信息單向流動的桎梏,以平等的心態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時,輔導員應樹立開放的意識,主動尋找網絡當中優質的教育資源,通過信息轉發和資源共享等多種形式對資源進行整合利用,深入了解網絡用語體系,將枯燥的理論以生動靈活的語言進行闡述和表達,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機制創新
工作機制創新方面,在現有學校學生工作部門、院系、輔導員三級工作機制的基礎上,由學校學生工作部門建立以輔導員為指導教師、以學生為工作骨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室,以此做為傳統工作機制的有機補充。工作室可以由新媒體制作小組,網絡信息小組和輿情監控小組等部分組成,通過學生骨干獲取學生關注熱點,并根據指導教師要求圍繞熱點開展博文書寫,視頻制作等引導工作,提高工作響應能力和實際效果。工作室制度的引入主要存在以下優勢:
1.快速捕捉熱點,貼近學生需求。
學生骨干能夠真正走入學生身邊,及時捕捉學生關注的熱點信息,也能夠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信息和推廣,增強工作的效果。
2.加強信息交互,提高工作效率。
學生工作室能夠打破信息的單向流動,普通學生的所思所想可以通過學生骨干及時反饋到學校,提高了信息的傳遞效率。同時學生工作室可以在不增加教師編制的基礎上擴大學生工作隊伍,與現有工作體系形成了有機補充,通過充分發揮青年學生的興趣與熱情對網絡熱點快速做出響應。
3.發揮專業特長,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不同專業的學生通過組成工作團隊,通過團隊合作和工作鍛煉,學生可以在強化專業學習的同時提升綜合素質,逐步成為教師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助手和骨干。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載體創新
網絡的應用與普及,不僅有效打破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時間和地域的局限性,還進一步實現了教育成果的可復制性[5]。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過程中,應當注意將傳統的教育理論、方法同現代網絡技術相結合,形成博文課件、視頻動漫等數字化教育載體,注重引入聲音和圖像等多媒體元素,加強作品的設計和色彩搭配,更好的吸引學生興趣。注重線上宣傳和線下教育相結合,在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載體創新的同時,還需要面向學生進行針對性的講解,從實際出發解決學生面對的思想問題,做到線上資源和線下工作的融合,形成長效工作機制。
四、結束語
在國家大力推進“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作為站在思想政教育一線的輔導員應當積極探索創新,靈活運用互聯網思維開展教育工作,切實增強教育效果,引導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學生培養成為黨和人民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
[2]第3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北京:中國互聯網羅信息中心,2015.
[3]張國啟,孫祿.論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互聯網思維[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5(6).
[4]季海菊.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3.
[5]何智明.校園網絡文化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5(S1).
作者:王飛 李海濤 魯帥 單位:鄭州大學信息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