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創新路徑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 要:針對課堂教學現實效果與理想效果存在差距、學生所學與所能存在差距,圍繞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與實踐,通過建立教師集體備課平臺、學習小組平臺和學生實踐成果展示平臺,實現原理回歸課堂教學、學生實踐成果引入課堂教學,構建教師與教師交互、教師與學生交互和學生與學生交互的有序立體空間格局,充分調動教師和學生兩大主體的積極性,開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改革創新.改革創新呈現的價值是“兩度兩力一尊”,改革創新彰顯的主要特征是把教師主導性與學生主體性相統一以增強課堂教學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
關鍵詞:交互;理論自覺;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
成長環境、生活環境和時代環境,塑造著不同時代青年學生的成長.教育要善于遵循學生成長規律,順勢而為.個性張揚的當代大學生作為互聯網“原住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和適應新環境的速度比較快,實踐操作能力比較強,但政治辨別力有待完善、理論功底有待加強.“沒有正確的政治觀點,就等于沒有靈魂.”面對現在多元復雜的資訊時代,我們如果不去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領域的建設,那么,所培養的還是不是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還是不是能夠擔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就會產生疑問.“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新時代要不斷推動改革創新,以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
課堂教學的現實效果與理想效果存在差距.一方面,學生對理論性強的思政課程內容喜好程度偏低.理論性強的思政課程內容,對聽課者的相關基礎理論知識要求很高.然而,信息時代的碎片化閱讀正在改變著學生系統閱讀的習慣.系統閱讀的整體性、全面性給閱讀者帶來的深入思考是碎片化閱讀無法代替的.同時,理論和現實并非一一對應.所以,學生會因沒有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而感覺理論枯燥.另一方面,各教研室之間單打獨斗,缺乏系統化、可持續的同步發力,形成的教學效果成就感不強.只限于各教研室集體備課的“各掃門前雪”模式,使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缺乏系統規劃、有機銜接.再者,有調查顯示,影響思政課成效的原因排在第一位的是“教育方式”(78.8%);在思政課分項課程建設的肯定性評價中,大學生對“教學方法”(89.3%)的評價最低,滿意度更是低于60%.學生的所學與所能存在差距.“所學”與“所能”統一度不夠.部分學生理論功底不扎實,引起聽課能力不足.所以,思政課被有的學生當成了“醬油課”“打卡課”“必修而不必要課”.人云亦云的學習氛圍,使學生把思政課作為只要考試能過就萬事大吉了的課程,不能站在更高的位置理解思政課.多數學生理論測評分數偏低.同時,隨著考試的結束,通過背誦記憶掌握的基本理論內容隨之煙消云散.實踐作業質量普遍不高,“完美的”安排流于形式.由原著選讀報告和微電影、微視頻、社會調研、時事論壇等組成的實踐作業情況堪憂.為什么大部分學生不愿意通過讀經典、學原文、悟原理增強自身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總體結論是,學生不感興趣、方法不當、能力不足.如何以思政課堂為中心,縮小課堂教學的現實效果與理想效果、學生所學與所能之間的差距?抓住思政課教師、學生兩大主體是關鍵.通過建立相關平臺,實現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是必要條件.“交互”的顯著功效在于能增強主體與主體、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相互協作、相互認知,而交互性是對交互動態性活動的屬性描述.這一動態性活動開展的基本條件,是平臺的搭建和內容的確定.平臺的搭建為實現主體與主體、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互動提供了客觀條件.思政課課堂是提升思政課質量的主陣地、主戰場.相比計算機領域的單一網絡平臺,思政課交互平臺呈現“多元一體”———課堂平臺、實踐平臺、備課平臺、優秀成果展示平臺等服務于課堂教學.根據需要,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地建立相關平臺,構建教師與教師、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學生與社會、學生與媒體間的互動關系.內容的確定為實現主體與主體、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互動確定了具體范疇.«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明確指出:“堅持不懈傳播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新中國建立七十多年、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的歷史和事實已經充分證明“馬克思主義行”.所以,我們的事業始終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只有使馬克思主義理論成為一代又一代人的理論自覺,黨和人民的事業才能永放光芒.從小學到大學一直都要開設思政課,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由表層向深層、由外向內的螺旋式上升過程.大學階段思政課理論學習已經完全不同于小學啟蒙性學習、初中體驗性學習、高中常識性學習,而是向高階邁進.高階就是向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的回歸.
二、交互性: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的實踐進路
圍繞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與實踐,通過建立三大平臺(教師集體備課平臺、學習小組平臺和學生實踐成果展示平臺),實現原理回歸課堂教學(一主導一條線一本書X學習小組)和學生實踐成果引入課堂教學(學生實踐活動優秀成果資料庫),構建教師與教師交互、教師與學生交互、學生與學生交互的有序立體空間格局,充分調動教師和學生兩大主體積極性,開展思政課課堂教學改革創新.這種改革創新彰顯的主要特征是把教師主導性與學生主體性相統一,增強課堂教學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
(一)回歸原理悟真理,堅持守正創新理論的邏輯性、系統性和體系性是規范人們思想和行為的力量.理論自覺是理論自信和理論堅定實踐邏輯的起點.主體對武裝自身的理論要有清楚的認知即理論自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武裝,黨和人民的事業從站起來走向富起來;只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武裝,黨和人民的事業才能從富起來走向強起來.新時代高校思政課教學工作的基本任務,是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培養具有高水平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的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是主體通過訓練和實踐,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知識的認知水平、掌握情況、運用能力等的現實呈現.要提升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就要固本培元,“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掌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核心是抓住其原理性內容,因而讀經典、學原文、悟原理是引領學生入正道、辨方向的至理.馬克思在«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對自己未來職業的思考,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對共產黨名稱的闡述,恩格斯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中對馬克思主義組成部分的劃分、在«自然辯證法»中對自然環境問題的思考,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中對“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的辨析,這些不會因時代變遷而過時的基本原理需要到原著、原文中細細品味.«選集»中“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覺它”,對解除有學生對思政課是背誦課的誤解有益.«鄧小平文選»中“發展是硬道理”不僅對國家的建設有一語道破之力,對一個人的發展也是指向明確,對解除有學生抱怨就業難問題有益.«文選»中“出一只拳比同時出兩只拳的力量大”,對解除有學生上思政課想兼顧專業課的想法有益.«文選»中“把個人理想融入到省情、鄉情中”,對解除學生人生迷茫有益.«談治國理政»中“幸福是奮斗出來的”,對解除學生“等靠要”思想有益.用原著、原文的基本原理消除學徨思想上的困惑,為學生行為奠基.大學生經常會被問到“在哪里讀書”.這句話里包括狀語“在哪里”和動詞“讀”.讀書對人的重要性在于“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切莫“書到用時方恨少”.早在東漢時期,實事求是就被稱作一種嚴謹的治學方法.讀經典、學原文、悟原理就是一種實事求是的學習方法,讀者透過原始內容領會思想、精神,建立科學的理論思辨能力.所以,思政課教師引導學生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是增強其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的基本路徑.雖然這種方法的現實成效不能在短期內見效,但長期持續堅持,效果定會很大.
(二)建立教師集體備課平臺,實現教師與教師交互守好一段渠,種好一塊田.同志指出:“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思政課守好自己的整段渠是推動思想政治工作整條渠生態良好的基礎保障,思政課教師種好自己的責任田是推動思想政治工作整片田生態良好的基礎保障.高校思政課各教研室要由“各掃門前雪”到“由點成線”形成“小全”,用“小全”推動“大全”,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要找到各門課程的同心圓.各門課程都要圍繞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開展教學,同心圓就是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通過思政課教師集體備課平臺,實現教師與教師交互,為本科生量身打造馬克思主義原著、原文輔導讀本.圍繞著如何引導學生讀原著、學原文、論難點、悟原理,因課而謀,把共性問題和個性問題相結合、教學內容和討論內容相結合、時事熱點和討論內容相結合.各門課程銜接暢通、長長久久、久久為功,扎扎實實開展兩年的思政課必定是具有理論性深度的課.
(三)建立學習小組平臺,實現教師與學生交互、學生與學生交互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發揮教師主導性與體現學生主體性相統一,是開展教學改革創新的要求之一.適用于本科生的馬克思主義原著、原文輔導讀本,引導學生實現由不清楚讀什么向清楚讀什么轉變.經由線上學習小組組長帶領組員集體學習到線下教師引導各小組課堂集體討論,完成課堂教學由教師滿堂灌到以學生為主體的轉變.這種轉變實現了學生由“學什么”到“怎么學”的階段性升華,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這種轉變何以可能?大學生已經具有了自我學習、自我管理、服從分配、集體協作的能力.由不同民族學生組建的學習小組,有助于各民族學生團結、協作、融合,有助于緩和信息化所形成的大學生人際關系虛擬化.線下課堂各學習小組的集體討論,要求教師充分賦權學生,教師參與而不爭論、指導而不指責、微觀而不宏觀,“給學生深刻的學習體驗,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學會正確的思維方法”.
(四)建立學生實踐成果展示平臺,實現學生與學生交互、教師與學生交互取之于學生,用之于學生.作為第二課堂的實踐教學,面對的是紛繁復雜、多姿多彩的外部世界,要使它更好地服務于第一課堂的理論教學,可以把實踐教學成果引入課堂教學.現在的大學生視野寬廣、動手能力強,尊重他們的成長規律、開展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有其現實必然性.思政課的學生幸福夢應該包含讓學生有出彩的機會,因而開展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有其現實必要性.現在國家層面、省級層面、學校層面圍繞思政課開展的實踐活動有很多,不足之處是只有開頭沒有結尾,未能做到善始善終、慎終如始.所謂“未能做到善始善終”,就是未能走好“最后一公里”,未能讓學生的優秀作品發揮光和熱.讓學生的作品保持熱度,主要在于開發學生身上和學生作品中包含的豐富思政資源.其一,同齡人教育同齡人符合學生心理,能避免“不能為”的借口,產生激勵效應.其二,作品所內含的多民族文化、多民族地區狀況,可以使各民族學生相互了解、減少隔閡.我最喜愛的師哥師姐不是憑手機里點贊投票,拉的不是人氣,而是實力和底氣.其三,通過學生的實踐活動成果,教師了解學生之所思、之所想,進而滿足學生之所需,提升思政課的親和性和針對性.
三、交互性: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價值審視
三大平臺的建立,實現了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交互,使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活化于實踐,活化于思政課堂,推動新時代大學生“具有更多的智慧、更明確的思想、更好的風格和更豐富的知識”.“一主導一條線一本書X學習小組”,讓原理回歸課堂教學的現實價值主要呈現為“兩度一力”,即“理論性深度親和性溫度團隊協作力”.連續性的原理學習,推動學生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由量到質的轉變.很多教師抱怨學生作業不值得批閱,皆因粘貼復制而缺乏誠意、缺乏創新,甚者連文中作者的年齡和經歷都懶得進行修改.教師不能只是看到問題,更重要的是要解決問題.教師教學理想與學生實際之差的矛盾之解該在何處?唯有從源頭開始.針對高校思政課的基本工作任務,思政課教師同向同力,引導學生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依靠知識的積累、方法的掌握、興趣的培養,使學生在連續性、持久性的過程中迎來由量向質的突變.教師與學生之間圍繞原著、原文內容多次交互,思政課必定是具有親和性的,思政課教師必定是可愛、可信、可敬的.“如果你想感化別人,那你就必須是一個實際上能鼓舞和推動別人前進的人.”學習小組的建立,增強了民族院校學生跨文化溝通能力及團隊協作能力.跨文化交流溝通能力的增強,是促使學生由“我”向“他們”再向“我們”轉變的橋梁和途徑.學生實踐活動優秀成果展示平臺取之于學生、用之于學生,讓實踐成果服務課堂教學的現實價值主要呈現是“一尊一力”,即“尊重學生的勞動成果榜樣的力量”.任何實踐活動的開展,評價都是重要環節.尊重學生的勞動成果,讓其發揮教育價值,是尊重學生的直接表現,讓“最美師哥師姐”由落入俗套的拉選票轉向真正的有理有據.尊重學生的勞動成果,也是尊重學生的人格,最大限度地發掘學生身上的思政資源.這無形中形成了一種激勵機制,比實際獎勵更能激發學生“心向往之”.榜樣力量的激發,不斷攀升學生的心靈追求.榜樣的力量雖然不是康德所推崇的最高道德教育原則,但卻是使青年攀升到自由意志道德法則的必經階梯.青年學生最愿意相比較的人是熟悉的同齡人,相同的年齡、同一所學校或同一個專業,為什么別人可以,自己不可以?這種比較最有說服力,也最能激起學生奮斗的動力.
參考文獻:
[1] 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 孫正聿.人的精神家園[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4.
[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作者:張萍 單位:西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