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融媒體時代廣播社教類公眾性節目探討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融媒體時代,廣播社教類公眾性節目面臨挑戰,處境相對邊緣化。廣播社教類公眾性節目應加強新聞性、突出公益性、提升服務性,與時俱進吸引最廣泛的受眾參與,打造行業意見領袖,積極探索融合破圈傳播。
【關鍵詞】廣播社教類公眾性節目;新聞性;融合傳播;意見領袖
我國廣播電臺的節目,按性質通常分為四大類,即新聞性節目、教育性節目、服務性節目和文藝性節目。教育性節目即我們常說的“社教節目”。目前社教類節目在大部分電臺的節目安排中都有所萎縮,原來意義上的社教類節目已經不多了。社教類節目,全稱是社會科學教育類節目,寓教育于娛樂,寓教化于服務,寓宣傳于信息、文化知識的傳播之中,具有傳播科學文化知識、樹立法治意識和道德觀念、引導社會公序良俗的重要作用。廣播社教包括:公眾性節目、對象性節目、知識性節目、對臺港澳節目等。所謂公眾性節目,是以社會某一領域、某一方面為報道內容,面向多層次聽眾廣播的節目。以江蘇新聞廣播的日播法制節目《高爽說法》為例,不針對某一類特定職業、年齡或性別的收聽人群,凡是關心法制新聞、想要了解法律知識的人都是這檔節目的受眾,具有鮮明的公眾性節目特征。
一、現狀:社教類公眾性節目面臨挑戰
新聞專題主要功能是傳遞信息,而社教節目的基本功能是社會教育,要有一定分析問題的深度和邏輯力量,體現一定的思辨性。對比新聞節目,社教類節目處境相對邊緣化,質量水準散而弱,節目時段也多為非黃金時段。究其原因,許多社教節目仍然按新聞模式辦,不去研究社教節目的特點和規律,節目停留在一般性的報道和淺層次的服務上;創作隊伍的能力相對較弱,做節目偏重于“說”,在謀篇布局的構思和駕馭能力上缺少功力;此外和業內重新聞、輕社教的總體趨勢,也有直接的關系。但是社教類公眾性節目有著天然的貼近性、故事性、知識性、趣味性,如果能充分發揮其優勢,生動性和感染力比新聞節目更強,在新時代背景下仍大有可為。
二、創新:加強新聞性、突出公益性、提升服務性
(一)加強新聞性,介入時代和社會主流
社教節目屬于新聞范疇,加強新聞性是題中應有之義。事實上社教和新聞節目在內容與形式上已經互相滲透。社教類作品必須具備新聞性。即便是講一個公眾已有一定認知度的社會問題、社會現象,也要有新角度、新由頭,給節目注入強烈的時代感。題材的新聞性、重要性、新鮮度,以及播出時機,對任何節目都很重要。社教類公眾性節目有了新聞性,敢于搶熱點,碰難點,才能主動介入時代和社會發展的主流,避免被邊緣化,以敏銳的視角及時捕捉和解讀身邊的故事,豐富節目的題材,產生有震撼力和時代感的作品。2021年1月1日民法典正式實施?!吨腥A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大成果。江蘇新聞廣播《高爽說法》在新法出臺的前一天,2020年12月31日推出民法典特別節目,盤點2020年度全國范圍內有重大影響、與民法典相關的幾起熱點案件,以案說法,解析民法典與現行法律不同之處,回應社會關切。播出后反響強烈,節目微信平臺上聽眾留言踴躍,還有海外聽眾通過網絡直播收聽并在微信平臺上留言咨詢法律問題。本期節目同時段收聽率第一,市場占有率最高達43.6%。
(二)突出公益性、提升服務性,滿足弱勢群體收聽需求
隨著廣播頻率化專業改革,細分聽眾,滿足了大多數聽眾收聽需求的同時,還有很多聽眾的收聽需求得不到滿足,其中很多是弱勢群體,如少年兒童、老年人、殘疾人、農民。廣播電視是弱勢群體較為容易獲取的信息來源。提供豐富并且有針對性和服務性的廣播節目,對于弱勢群體提高生存與發展能力、提高生活品質具有重要作用,對于建設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作為專業化新聞頻率,江蘇新聞廣播兼具商業性和公益性,《高爽說法》廣播節目中除了頻率安排的插播廣告,也有和律師事務所共辦欄目這樣的營收項目,但公益性和服務性多年來一直是節目的保留特色。在江蘇新聞廣播《高爽說法》的節目微信平臺上留言的聽眾中,很大比例是弱勢群體,被單位違法解雇的打工人,被出軌、被家暴、被轉移財產的家庭主婦,為子女繼承財產、孫輩上學操心的老人等等。節目微信平臺每天邀請專業律師線上逐一回復聽眾留言,為老百姓排憂解難,聽眾互動踴躍,節目影響力不斷提升,甚至還有海外聽眾向節目組咨詢尋求幫助。同時在日常廣播直播節目中律師現場接聽聽眾熱線解答法律咨詢的子欄目《律師幫忙團》,多年來已經形成品牌效應。
三、破圈:吸引受眾參與,打造行業意見領袖,積極探索融合傳播
隨著新媒體的快速發展,廣播社教節目的功能有所弱化。新興媒體改變了受眾的行為方式,生活多樣化、信息接收多元化成為現實。受眾對形式有了多樣化需求,廣播社教節目若還停留在單一的傳播模式,受眾面必然日益窄化。用戶的分眾化、圈層化是互聯網傳播環境中的一個顯著特征,社教類公眾性節目本身并不受圈層的限制,與時俱進爭取最廣泛的受眾群,破圈勢在必行。
(一)用好新媒體平臺,積極探索融合傳播
江蘇新聞廣播《高爽說法》節目在廣播電臺播出同時,第一時間將節目內容轉化為微信推送,選題都是當前的熱點話題,由專業律師執筆進行解讀,新媒體數據亮眼。推文留言也體現出了用戶多元化的特點,相較于傳統廣播節目聽眾,微信受眾年齡層更為豐富,年輕用戶活躍。同時《高爽說法》微信平臺每天邀請專業律師逐一回復聽眾留言,實用性為節目穩步增粉提供有力保障。節目和合作律所共同推出律師說法系列普法小視頻,在抖音、微信視頻號等新媒體平臺播出,既是營收項目,也為節目生產更多新媒體產品做出有益嘗試。
(二)意見領袖:主持人形象塑造
意見領袖,即被大眾所公認且認可,在領域內有較高知名度、專業度,并經常提供產品信息意見的人士。一般來說,專業性是決定意見領袖影響力大小的一個關鍵因素。Chan&Mirsa(1990)的研究指出,當意見領袖擁有的產品相關知識越豐富,對產品越熟悉,表示其專業度越高,也越容易成為尋求產品推薦的意見搜尋者咨詢的對象。社教類節目的側重點在于知識與觀念的傳播,節目的專業性、知識性,對節目組成員的業務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的同時,非常有利于主持人行業意見領袖形象的塑造。以《高爽說法》為例,專家型主持人高爽新聞從業20余年,深耕普法維權,節目多年來聚集了權威司法領域的百位專家和一流律師,為無數的聽眾提供一對一的法律幫助。從節目微信平臺的聽眾留言可以看出,受眾對節目、主持人、嘉賓律師有著高度的信任感,經常有留言要求節目組推薦律師打官司。未來節目組可以在新媒體平臺做更多嘗試,讓行業意見領袖形象更為鮮明,比如在短視頻平臺推出主持人說法的小欄目,以及在盤活律師、案源等節目資源方面做更多努力。
(三)“破圈利器”:特別節目
“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4·8”司法日、“12·4”憲法日、民法典特別節目��精心策劃的特別節目是提升節目影響力和精致度的破圈利器。以2020年12月31日的《高爽說法》民法典特別節目為例,節目嘉賓陣容強大:有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相關領導、歷時兩年執筆民法典編纂的江蘇省高院法官、行業資深律師、高校民法教授等;制作精良,手段豐富:國家立法機關專訪、群眾街采、主嘉賓進直播間,同時連線多位專業人士解析法理、案件回顧、接聽眾熱線、微信平臺互動等等,音響元素極為豐富。精選案例以案說法通俗易懂,為廣大受眾全面了解民法典發揮了重要作用。
作者:謝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