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工業化可持續發展管理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工業化可持續發展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工業化可持續發展管理

      摘要:中國人口眾多、經濟文化落后、發展很不平衡。中國工業化發展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依靠科技與生產力,真正把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理念,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實現發展、保護、治理的同步,實現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工業化;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

      工業化是以機器大市場代替手工勞動的機械化生產過程,是生產方式的革命和社會生產力的革命;它把發展領域從單一的部門突破到國民經濟全局,工業化的實質是包括農業在內的國民經濟的機械化和現代化;作為社會演進的動因與結果,工業化使得工業部門在國民收入、勞動力就業比重和生產要素消耗的比重持續增長。長期的理論研究與實踐證明,工業化是經濟快速持續增長和人類文明不斷進步與繁榮的動力。

      工業化發展離不開道路選擇,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實現工業化仍然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歷史性任務。信息化是我國加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選擇。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新型工業化主要體現在:提高科技含量與信息化,注重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合理的開發利用人力資源以及最終提高經濟效益,強調統籌信息化與工業化的關系,通過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統籌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強調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統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與就業的關系,實現好資本技術密集型與勞動密集型產業、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協調發展。

      一、中國自然資源與環境的發展現狀

      中國從總量看是一個資源大國,但人均資源占有量很小。中國自然資源總量占世界第7位,但人均值僅居世界人均值的第60位,其中可更新資源居世界第120位;礦產資源總量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值居世界第80位;草地資源總量居世界第3位,人均值只有世界人均值的1/10;森林總量占世界第7位,但人均值只有世界人均值的14.3%;煤炭人均值不到世界人均值的1/3;石油人均值不到世界人均值的1/8;天然氣人均值不到世界人均值的1/20。加上自然資源在品種、品位、開發成本等方面存在的結構性問題和短缺,許多資源已經向亮出“黃牌”警告,耕地和淡水資源則接近人均最低警戒線,已經出示了“紅牌”。中國只有勞動力資源具有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而農業資源、石油天然氣資源、主要礦產資源、資本資源和技術專利資源處于明顯的比較劣勢和競爭劣勢,在進口方面沒有發揮利用資源密集和資本密集的比較優勢。中國過去的發展是完全依賴國內資源供給來支撐巨大經濟規模并實現持續高速增長,供養和滿足10多億人口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

      二、中國資源消耗和利用及環境保護的現狀

      中國近十多年的經濟快速發展,特別是近年把工業化和城市化作為發展的方向。人口眾多,資源相對缺乏的大國,實現工業化還是存在消耗資源、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先發展、后治理”的現象,存在很多浪費資源和破壞環境的問題,尤其是在處理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方面缺乏有效機制。

      中國在推進工業化的過程中,與實現可持續發展出現矛盾,在快速發展的進程中也出現了不少的困難和問題:

      (一)生態環境惡化

      中國過去的發展給環境帶來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污染結構發生變化;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生態退化趨勢尚未得到遏制。根據專家測算,中國目前的經濟發展和增長,如果將環境和資源成本計算進去,每年的經濟增長入不敷出。

      (二)土地浪費嚴重

      中國是人口眾多、土地有限的國家。由于中國的土地問題的模糊狀態,導致制定土地供應政策和實行土地商品化時存在盲目性與浪費性。以農業為主體的發展中國家,城市化和工業化發展中,特別是房地產開發和廠礦建設占用農業耕地現象,使可耕種面積減少。

      (三)資源短缺,且重復建設

      中國人均耕地僅有1.43畝,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礦產資源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58%,一些重要礦產資源的國內保障程度低。盡管資源短缺,但發展過程中受技術限制,資源消耗和浪費非常嚴重。此外,中國近年來重復建設或者說過度建設比較嚴重。

      (四)人口總量大,剩余勞動力多

      目前,中國城市化發展,城鄉過剩勞動力比較大。受環境、空間和資源的限制,完全充分就業成為困難。

      三、中國工業化發展與資源、環境建設

      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需要相應的資源提供支撐。目前,中國經濟發展需要能源消費為基礎,經濟越是發展,能源消費就會越多。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難以改變,近年來煤炭消費量已占能源消費總量的75%以上。煤炭消費量的80%是原煤直接燃燒,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

      (一)能源不足制約中國經濟發展

      能源短缺已經成為影響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如石油供應短缺問題很突出。中國的經濟規模居世界第七位,而石油消費量僅次于美國、日本,居世界第三位。近10年來,中國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原油消費量以年均5.77%的速度增加,而同期國內原油供應增長速度僅為1.67%。油氣生產增量不足,但需求增長強勁。據預測,未來10年中國的石油需求將以每年4.5%的速度增長,年需求量在2.1億噸的基礎上,到2010年將達到3.5億噸,將成為世界主要原油進口國之一。

      (二)礦產資源對國民經濟發展的保證度差

      工業化和城鎮化步伐加快,中國礦產資源供需矛盾將更為突出:45種主要礦產的現有儲量,可以保證或基本保證2020年需求的有26種,不能保證的有19種。特別是石油、鐵、錳、銅、鉀鹽等大宗礦產,后備儲量嚴重不足,已不能滿足中國國民經濟飛速發展的需要,供需缺口持續擴大。

      中國企業存在經營粗放、消耗高、浪費大、經濟效益差、缺乏競爭力等現象。中國礦產資源總回收率為30%-50%,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20%;單位產值能耗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主要用能產品單位能耗比國外先進水平高40%;每年可綜合利用的固體廢棄物和可回收利用的再生資源中,沒有利用的價值達500多億元。據調查,中國工業產品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占企業生產成本的75%左右。

      (三)環境破壞問題突出

      工業化階段的經濟發展,總是要破壞環境。而環境是一種資源,并且是有限的資源。發達國家已經完成工業化,同時他們將工業化階段的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而這些產業一般是破壞環境的。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這種產業轉移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將面臨更嚴重的環境破壞,即環境資源的耗竭。目前中國快速發展的產業依然是傳統型產業,發達國家都紛紛到中國投資建廠,或將原料生產基地設在中國,一定程度上將環境的成本附加在中國的經濟發展之中。

      (四)資源開發與節約得到重視

      中國一直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加大資源綜合利用技術進步方面的投入,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來緩解資源短缺,減少環境污染,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保障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如:從1995年到2000年,中國每萬元國內生產總值(GDP)能耗(1990年價)由3.97噸標準煤降到2.77噸,累計節約和少用能源達4.1億噸標準煤;工業廢渣綜合利用率43%提高到52%。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調動了企業開展資源綜合利用的積極性。如:2006年起,逐步對資源類產品開征“權利金、資源稅和特別收益金”,以此來建立節約型社會。

      四、決策依據與政策建議

      經濟全球化,要求立足國內,面向世界,利用國際資源、資本、際市場和技術。全球化使得中國能夠在更大范圍內解決資源短缺問題,為中國帶來了強大的外部環境壓力和環境建設動力,可以朝資源集約、環境友好、管理科學、技術先進的新型發展模式方向發展。

      中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必須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關系。具體做好如下幾個方面工作:

      (一)重視能源綜合利用

      在工業化發展中,一方面要追求傳統的工業化目標的實現;另一方面要注意后工業化目標的實現,通過產業結構的調整,減少環境污染和破壞。制定對外經濟戰略,特別要防止發達國家的污染出口政策對中國環境的破壞。在能源生產和消費方面,應當著重提高能源利用的經濟效益,最大限度地減輕環境污染,使經濟與環境保持協調的可持續發展。

      (二)保護環境、節約能源

      環境保護關系到人類的生存,經濟的發展不能只注重效率,同樣需要遏制生態環境惡化狀況,改善環境質量,以實現中國政府制定的節能目標:每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將1995年2.33噸標準煤,降低到2010年的1.25噸標準煤,2030年的0.54噸標準煤和2050年的0.25噸標準煤。

      (三)拓展國際市場

      經濟全球一體化,中國經濟發展不僅要立足于國內市場,而且必須遵循國際慣例,參與國際競爭。在未來的幾十年中,一是可以通過貿易途徑直接從國際市場購買石油;二是挖掘資源開發和節約潛力,到國外投資開發石油等。

      (四)發展高技術產業

      在推進工業化的進程中,一方面,中國必須適應世界科技發展的大趨勢,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特別是加速發展信息產業,扶持生物技術、新材料、航天技術等高新技術產業。另一方面,也要重視發展傳統產業。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高新技術產業要為傳統產業改造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在促進傳統產業的提升和發展中,開辟自身發展的廣闊空間;傳統產業的改造一定要充分運用高新技術尤其是信息技術,提高發展的起點,發揮后發優勢。

      (五)發展信息產業

      大力發展信息產業和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發展中國家,要發揮后發優勢,實現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必須將工業化與信息化同步發展,即在工業化的進程中注重推進信息化。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在此基礎上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從而加速工業化的進程,縮短工業化的時間和進程,提高工業化的內在質量。

      在上述五個方面的工作開展中,重點是提高全民資源保護意識,改變靠消耗資源來發展經濟的模式,以可持續發展思想作為戰略指導,發展新型節能產業,以全球化的思想發展資源產業。中國工業化的任務遠未完成,但工業化必須建立在更先進的技術基礎上。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要把信息產業擺在優先發展的地位,將高新技術滲透到各個產業中去。從中國生產力和科技發展水平不平衡、城鄉簡單勞動力大量富余、虛擬資本市場發育不完善且風險較大的國情出發,正確處理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資金技術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系。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發揮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經濟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2003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Z].國家環境保護總局,2004.

      2、郭克莎等.工業化與城市化關系的經濟學分析[J].中國社會科學,2002(2).

      3、王克勤,喬國棟,黃厚珍.中國工業化道路的核心戰略——訪著名經濟學家樊綱[N].經濟時報,2002-11-20.

      4、周光召.中國資源態勢與開發方略[M].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

      5、王夢奎.2006~2020中國中長期發展的重要問題[M].中國發展出版社,2005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 |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古装片| mm1313亚洲精品无码又大又粗|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亚洲| 亚洲综合偷自成人网第页色|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 亚洲人色大成年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日本香蕉视频| 亚洲一区免费视频| 亚洲 暴爽 AV人人爽日日碰|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去台湾| 亚洲色精品VR一区区三区 |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艾草网|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专区| 久久亚洲伊人中字综合精品| 亚洲国产高清在线| 噜噜噜亚洲色成人网站∨| 亚洲精品动漫在线| 亚洲综合校园春色| 亚洲人成色99999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伊人久久亚洲综合影院| 国产a v无码专区亚洲av| 国产精品亚洲视频| 日本亚洲欧洲免费天堂午夜看片女人员 | 中文字幕专区在线亚洲|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精品| 亚洲AV无码成人专区片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动漫在线| 亚洲成人免费电影|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大牛影视 | 亚洲精品网站在线观看你懂的| 亚洲国产理论片在线播放|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A| 亚洲成av人在线观看网站 | 国产偷窥女洗浴在线观看亚洲| 亚洲精品V欧洲精品V日韩精品 | 国产偷国产偷亚洲清高APP|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高清|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去q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