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思政教育的隱性模式管窺2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第一篇 一、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及特征
1.教育內容的潛隱性。這是與顯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區別所在,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將所預設的政治教育目的或政治教育意圖隱蔽和暗含在非講授性的教學過程之中,將教學內容通過環境熏陶和實踐感悟傳遞給受教育對象,這是一種心理或行為上進行暗示的無意識教育方式,將預先設定好的教育內容以含而不露、蘊而不泄的方式悄然地滲透到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之中,與大學生生活的真實情境深入融為一體,使受教育者自覺地接受教育者所傳遞的教育信息,并主動內化為教育客體自身的道德規范和行動法則。因此,相比較于附帶強制性和灌輸性的顯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所傳達的主導政治思想與核心價值觀更容易為大學生所接納、吸收和內化。
2.教育手段的間接性。反性和排斥性,久而久之,便會產生教師厭教,學生厭學的現象,并且檢測手段過于單一化和模式化,難以達到對學生知、情、意、禮、信等綜合素質的全面考察。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則側重教育手段的間接性和婉轉性,將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教育意圖潛藏于各種與學生相關的活動載體中,讓教師變講授為點撥,讓學生變傾聽為感悟。教師可通過與學生促膝談心、生活實踐和情境熏陶等多種非直接的手段和方式陶冶學生的情操,凈化學生的心靈,磨礪學生的意志、塑造學生的人格,從而能夠有效地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進行科學構建,這種間接性和婉轉性的教育手段更容易被受教育者所接受和內化,更具教育的說服力、藝術性和實效性。
3.教育情境的靈活性。與顯性思想政治教育不同,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形式松散、靈活多變的教學模式,它沖破了集中教學和統一創設教學情境的模式禁錮,充分利用潛存于教室、圖書館、公寓、校園甚至是校園以外的各種有效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來巧妙創設各種教學情境,并且使所創設的教學情境不受時空限制,更富靈活性和隨意性,從而將大學生所接觸的所有時空域打造成隱性的思想政治教育鏈,最終發揮出巨大的教育價值。
4.教育結果的長效性。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言,大學生對接受的教育內容所進行的深入分析、理解和反思是教育效果得以持續保持的重要前提,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能夠有效地激發大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深刻理解和反思,從一定意義上講,這種分析、理解和反思的過程正是教育客體對教育信息的接收、轉換和加工的過程,當大學生將所傳輸的各種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接收和內化完畢時,這種幾經反思和內化的信息便滲透并融合為主體自身的行為規范和道德準則,因此便具有了堅固性、穩定性和長久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隱性模式的顯性意義
1.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拓寬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視域。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實施中,高校往往選擇正統而生硬的顯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亦即通過開設各型各類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來開展和實施國家的思想政治教育,這種教育模式過于單一化和模式化,僅僅將思想政治教育的視域囿于課堂和書本之中,很難取得實際的教學效果。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突破了顯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單一模式,挖掘出了潛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將研究視域拓寬到大學生所接觸和涉獵的各個領域,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路徑,更有助于激發各種隱性的教育資源,并將其與大學生接觸的教育環境有機地融為一體,儼然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亟待應用的有效模式。
2.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符合當代高校教育轉型和大學生的心理特征。當代高校的教育發展正面臨一個前所未有的轉型時期,這個轉型時期的最大特點就在于凸顯和關注大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同時采用多樣性的、多層次和全方位的手段對大學生的身心發展作出科學規劃和有效塑造。相比較于顯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所富含的潛隱式的教育模式更加符合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征,更加符合大學生心理成長的個性需求,從而在有效滿足大學生力爭創新、特立獨行和個性張揚等心理特性的基礎上健全其人格、陶冶其情操、磨煉其意志、堅定其信念、規范其行為,實現大學生知、情、意、信、行全方位、多層次的協調發展。
3.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必然選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是指學校德育既能主動適應社會發展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要求,同時,又能真正符合學生個性發展的實際需要,并能以最小的教育資源投入達到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發展的最佳水平”。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主要體現在受教育者對于其所傳達的教育目標予以認同、接受、內化甚至是主動需相比較顯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隱性思想政治教育使得大學生減少甚至消除了對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逆反心理和排斥心理,而換來的是主動迎接和需求心理的建構,這種心理的建構使得大學生得以真正而主動地敞開心扉去接受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塑造,這種渴望使得他們對政治思想、政治意圖和政治目的接受更具真實性。受教育者對于教育理念的接受和迎合的真實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生命之源。唯有當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有了真實性的需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會具有真正的發展動力,才會富有寬廣的發展空間,才會擁有更高的創新追求。
三、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建構方法
1.凸顯思想政治教育客體的主體性。“現代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是一種引導受教育者對思想道德必然認識、遵從、把握與超越,從而達到真正的思想道德自由的過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質上也是育人的工作,因此,必須要將人的主體性和價值性置于首位,充分尊重和關注教育客體的主體意識,尤其對于渴望張揚自身主體性和價值性的大學生,更要尊重其主體意識的存在,充分關注其內心思想的需求。傳統的顯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過分強化和區分教育主體與教育客體在教育實施中的界限,認為教育客體理所應當對教育內容予以被動的承受,久而久之,這種教育過程中的客體承受就惡化為強制灌輸,教育客體的逆反、排斥和對立心理便油然而生。這種教育模式的弊端在于忽視了教育過程中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的平等性,扼殺了教育客體的主體性、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在實施隱性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充分激發教育客體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凸顯教育客體的主體性,培養教育客體的參與意識,注重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悟性和自覺性,使大學生在不知不覺之中達到自知、自悟、自律和自省的學習境界。
2.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多維性。在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四要素(即教育主體、教育客體、教育載體和教育內容)中,“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特別強調突出‘教育載體’這一要素,強調教育主體必須借助于特定的物質形態、制度形態或精神形態的教育載體將教育內容傳遞或滲透給教育客體,這正是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區別于顯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顯著標志,也是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結構的特性所在”。相對于顯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載體具有多樣性和多維性,能夠最大限度地為教育主體所借助和利用,因此,從教育方式上講,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有效地借助形式多樣的、隱蔽的教育載體及時、迅速、有效地實現信息的傳遞和思想的滲透,并需不斷地拓展和更新教育載體的存在形式和作用視域,這樣才能有效地將教育內容和風化雨、潤物無聲地傳遞給教育客體。
3.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協調性。加拿大學者斯蒂芳•利考克曾說過:“對大學生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是他周圍的生活環境。”高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也是作為教育環境而存在的,主要包括三個層次,即物質形態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校園布局、建筑物設計、校園自然人文景觀等一系列“硬”環境)、制度形態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學校的管理制度、管理理念、管理手段等)和精神形態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專業素質的教育、師生關系的構建、文化氛圍的創設等“軟”環境)。三種教育資源相互依托,注重三者的協調性和搭配性可以使其優勢互補,相得益彰。高校進行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建構,應該將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要素寓于校園建設的“硬”環境之中,在校園的物質環境建設上注重蘊涵和潛在價值,滲透崇德、勵志、博學、篤行的人文精神,使大學生自然而然聯想到自身所應具備和更新的價值理念和道德情操,自身所應塑造和積蓄的修身立德、淵學博識的文化積淀。高校還應該注重學校情境中制度形態的投射,在深入研究、分析、追蹤和考量教育客體的思想動態和行為特征的基礎上建立一套既符合國家和社會需求,又尊重大學生主體價值性的以人為本的規章制度。通過滲透隱性知識來創設不同類別的學習環境、文化環境、教育環境,從而深刻地對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達到育人的正向功能。同時,高校更需要構建的是精神形態的隱性滲透,將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因素暗含在學校建設的“軟環境”之中,建設各種類型的校園文化,凝造厚德博學的大學精神,并有效利用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所輸送的教育信息來滲透和影響大學生的政治立場、世界觀、方法論、人生觀和價值觀等。總而言之,對于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種資源應該辯證運用,有機配合,協調互補,才能在教學實施中達到以境育人、以矩塑人、以情動人的教育境界。綜上所述,隱性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個全新領域,它的發展尚需經歷一個十分漫長而曲折的完善過程,但作為一種嶄新的教育模式,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展現出了巨大的教育潛力和教育價值,它在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地位的確立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開辟了全新的路徑。
作者:翟承宇單位:河北金融學院會計系
第二篇 1隱性教育有利于消除學生逆反心理
在當今思想政治教育與實際脫節的情景下,實施隱性教育對消除學生逆反心理、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有重要的意義。隱性教育有利于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從生活的角角落落去滲透,這種方式會消除學生的逆反心理,更加的接受老師的觀點,從而使學生不知不覺的接受了教育。這種教育的方式不像顯性教育那樣直白明了,可以通過考試,或者課堂提問得到驗證,可以顯性地看到學生的掌握情況。實施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習的動力。這種教育方式也可以叫做是無講臺教育,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群體中即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大家完全可以充分發揮個人的意見,自由的吸收別人的建議,領會別人的觀點。隱性教育中非理性因素占據了一定的地位,這種非理性因素不拘一格的對受教育者進行了微妙的滲透的工作,達到了學習情感的融入。讓受教育者不知不覺的主動的接受教育內容。很大程度上減少了逆反心理的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是學生接受價值觀和人生觀的主要渠道,更是校園德育的一個重要渠道。大量的實踐表明,學生在學習思政教育內容時候都表現出了反感,叛逆的心理,這種逆反心理會使我們的教育大打折扣,加強隱性教育,降低逆反心理,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徑之一。
2隱性教育更符合受教育者心理發展特點
從心理學角度上看,學生到中學時期獨立性增強和叛逆性加大是心理發展的最大特點。這一階段也就是所謂的“心理轉型期”階段。心理的轉型是隨著自身的特點和現代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現代社會對知識也有了新的界限和定義。過去我們都把知識界定為可以用言語傳達的概念、原理和理論體系等等。我們現在對知識定義就不局限于此了。一個大學生對知識的學習不再像中學或幼兒園的那種啟蒙教育方法的學習,從他的年齡上講,已經進入了一個對事物有新認知的階段。學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到了轉型期,這一年齡階段的學生都開始有自己對事物的看法和觀點,這種觀點基于他以前所學的知識而產生,他對他的觀點堅定不移,但是畢竟他所接受的知識是有限的,更何況經驗更是微乎其微的,所以這個時期的學生很容易產生叛逆心理。在讀大學這一時期,學生對事物有了自己的獨特看法,就像剛剛下山的小和尚一樣,感覺自己學到了很多知識要表現一下自己的才能,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并且很堅信自己的抉擇是正確的。這個時期我們高校在傳統教育的基礎上如果不進行滲入隱性教育教學方法,那么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將會大大下降。學生對傳統的教學方法產生了問號,開始對課堂產生反感,學生對課堂已經產生了很大的抵觸心理,學生的內因已經越來越不起作用,這個時候我們不采用隱性的教育教學方法就無法來保證顯性的課堂教育所傳授的知識被學生所接受,在我們的傳統教學觀里面,我們都把傳授知識比喻成給予學生東西,類似于物質的東西,給你了你就要接受,你不接受就是對不起父母,對不起學校,對不起國家對你的栽培。在這樣一種教育觀的指引下,學生將會感到巨大的壓力,感到學習不是一件自己可以決定的事情,學習是一項任務,我必須去做,否則就會被家人批評,被老師教育,對不起國家和社會。學生的內心是無奈的,他們沒有辦法擺脫這種環境,他們就會從內心深處去抵觸這樣的教學方法,無形中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阻力。我們當今的課堂教育沒有真正的把握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導致直接產生多種不利影響。不僅僅是學生個人對教育教學態度的轉變,更為重要的是我們的教學觀和我們學生的學習觀二者分歧會越來越大。這樣一來的話,對于我們的整個教育教學環境都會產生不利的影響,對學生思想的教育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作者:高帥單位:鄭州澍青醫學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