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等教育成本政策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經過10多年的實踐和探索,高等學校成本補償政策已被普遍接受。實證分析表明,高等教育成本補償政策使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變為大眾教育,體現了教育公平。關鍵詞:高等教育;支付能力;學費政策;教育公平一、高等教育成本補償的理論依據成本分擔理論。1986年,美國紐約大學校長、經濟學家約翰斯頓出版了《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擔:英國、聯邦德國、法國、瑞典和美國的學生財政資助》一書,提出了著名的成本分擔理論,即應由納稅人(政府)、學生、學生家長和社會人士(捐贈)共同分擔高等教育的成本。此后,成本分擔理論逐漸成為世界各國制定高等教育學費政策的重要理論依據,而成本的補償則是學校生存與發展的基礎。高等教育產品性質理論?,F代經濟學理論將社會產品分為純公共產品、準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高等教育則具有準公共產品的特點:能夠帶來社會效益,提高綜合國力,同時使受教育的個人能夠獲得更多的經濟收入、較多的就業機會和較好的工作崗位。這種準公共性決定了高等教育受益者即國家、社會和個人要共同承擔高等教育成本。從新中國成立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高等教育一直實行免費制。20世紀80年代中期,高校開始在公費生和定向生之外招收屬于市場調節成分的自費生和委培生,1989年高校對所有學生實行收費(但公費生與自費生收費差別較大),招生與畢業生就業的“雙軌制”正式確立。此后,隨著自費生比例的提高及其與公費生入學標準差距越來越大,可以“用錢買分”的事實使人們開始關注教育公平問題。1993年,部分高校開始進行招生并軌和學生繳費上學改革試點;1997年,全國所有高?;就瓿烧猩④壓蛯W生繳費上學改革。二、高等教育成本補償有利于擴大高等教育規模、實現教育公平1994年,國務院在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實施意見》中提出“學生實行繳費上學制度,繳費的標準由教育行政部門按生均培養成本的一定比例和社會及學生家長的承受能力因地、因校(或專業)確定”。在高等教育成本補償的發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學費收入占高校經費收入的比例從1993年的6.18%提高到1996年的14.4%,2002年學雜費比重則達到26%,有效緩解了高等教育經費的短缺;高等教育規模逐年擴大,2000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提高到11.5%,有效緩解了高等教育供求矛盾;公共教育資源在三級教育之間的分配也趨于公平。到2002年,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了15%,標志著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階段進入了大眾化階段,實現了歷史性跨越。湖南師范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劉茂松教授提供的有關統計表明:“2001年全國普通高校本專科招生268.3萬人,占總報考人數的64.6%。1987年我國每百名高中畢業生只有2人享有高等教育的機會,而現在則有65人左右享有這種機會。高校擴招擴大了公民特別是平民階層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促進了教育公平。隨著個人收入水平的提高,個人教育投資能力應該獲得相應的滿足和回報,收費制度有利于促進人力資本投入?!?/p>
三、高等教育成本補償政策的實施影響了教育公平在獲得高等教育機會的同時,很多人感到近幾年的高校學費增長很快,個人負擔有困難。由于高校收費政策缺乏強有力的配套措施,也確實造成了低收入家庭學生接受高等教育機會和獲得高等教育公共資助方面的不平等。在實行收費制度改革后,“全國高校生均學費從1995年的800元左右上漲到了2004年的5000元左右,進入新校區的學生的學費則在6000元左右;住宿費從1995年的270元左右上漲到了2004年的1000元-1200元;再加上基本生活費開支等,平均每個大學生每年費用在萬元以上,4年大學需要4萬多元”。2004年,我國城鎮居民平均純收入和農民年平均純收入分別為9422元和2936元,以此計算,供養一個大學生,需要一個城鎮居民42年純收入,需要一個農民13.6年純收入。直到2001年、2002年,教育部等部委先后兩次發文規定高校不得提高學費標準,學費快速上漲的趨勢才得到緩解。據有關資料測算,1999年以來,我國普通高等學校生均學費占人均國民收入的比例一直維持在50%上下,遠遠高于發達國家20%的水平。世界銀行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一份題為《發展中國家的高等教育:危機與出路》的報告中指出,當教育的費用超出學生支付能力的時候,學業優秀但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往往會對接受高等教育望而生畏。于是,學費水平提高對高等教育公平問題可能存在的消極影。向強調了學生資助措施的重要性。四、完善配套措施,促進教育公平1.完善助學貸款政策。成本補償這把“雙刃劍”直接導致了利用公共資金建立包括“獎、貸、助、補、減”幾項制度的發展,改善高等教育系統內部公共資源分配的公平程度,隨著公平觀由原來強調“橫向性公平”轉向“縱向性公平”,即由“均等的對待相同者”轉移到“不均等的對待不同者”,以此減輕低收入家庭學生的負擔,促進高等教育參與的公平。助學貸款由于不同于無償資助,既可以把它看做是一種學生資助,也可以把它看做是一種延遲性成本補償措施,所以它具有促進公平和成本分擔的雙效應,成為政府教育籌資的重要選擇。因此,伴隨著1999年的高校擴招以及學費水平的提高而推出的助學貸政策獲得很大進展。2.增加國家投資。1993年制定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就明確提出,到本世紀末,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應達到4%。但十幾年來,這個目標從未達到。2006年全國財政教育支出47523億元,當年GDP為209400億元,教育支出僅占GDP的2.27%。與之相對照的是,目前世界平均水平為7%。左右,其中發達國家在9%左右,經濟欠發達的國家也達到了4.1%。從高等教育發展來看,近些年財政性教育經費的增長速度遠遠低于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張速度,由于在校生規模增加得過快,包括收取的學費等在內,生均經費一直呈下降趨勢。因此,增加高等教育財政性經費投入應當成為當前增加高等教育投入的主要途徑,應盡快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早就確定的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占GDP4%的目標。3.制止高校亂收費。在國家審計署2005年公布的對32個部門和單位2004年度預算執行審計結果中指出:“2003年至2004年,教育部一些所屬單位未經批準自行收費1.54億元,其中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委員會向各地主考單位歸集英語四六級考試費1.4億元?!眹野l改委在曾經公布的價格舉報6大熱點中,教育亂收費投訴高居價格投訴榜首。2006年,教育亂收費案達27637件。華東師范大學高教研究所所長唐安國表示:高校應盡快引入總會計師制度,保障收費透明度,讓老百姓看得更清楚。4.制定合理的成本分擔標準。學費標準制定應該參考多種因素,包括學校培養成本、政府撥款額度、居民收入水平、地區差別,等等。高等教育屬于非義務教育,學生應繳費上學。高等學校的收費標準與教育成本有著密切的關系,完善教育成本補償機制的前提是要明確高校的成本結構、成本項目,以確定高校的收費標準,科學地建立起包括國家撥款、學校自籌、學生繳費等多渠道的資金來源,組成科學、合理的教育成本分擔機制。高等學校要深化學校內部改革,加強財務管理,強化成本意識和教育質量意識,充分利用學校的人力、財力、物力資源,降低教育成本,創造更高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總之,由大學生個人繳費承擔一部分教育成本的做法還會繼續,這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方向,也是彌補教育投入不足的有效方式。對個人而言,經過大學教育,個人的綜合素質得到提升,創業能力、就業競爭力得到加強;對國家而言,不僅緩解了當前的就業壓力,而且改善了未來勞動力的水平和結構。但是,我們一定要做好與之配套的各項資助和扶助工作,否則將會損害貧困家庭子女的受教育機會,影響社會公正。從長遠來說,對全民族教育水平的提高也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