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關系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寫作論文與思想政治教育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實際工作中必須將兩者有機結合,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的人文關懷,發揮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互補效應,促進兩者有機結合。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關系
隨著社會的轉型與發展,人們的利益需求趨于多元化,價值觀念出現碰撞與交融,大學生心理遇到困擾和沖突在所難免。近年來,大學生心理疾病比例增高、高校極端事件有所增加。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大學生中存在的問題,不單純是政治問題、思想問題和道德問題,相當多的是與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密切相關的心理問題。大學生的許多問題不僅需要通過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來解決,還需要通過心理健康教育來解決。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現實工作中必須探索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機結合的途徑和方式,根據大學生心理特點及其發生、發展、變化的規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使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夠真正深入到學生心理層面,提高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同一性
(一)根本任務和工作目標的同一性
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用反映本階級或政治集團利益和愿望的意識形態,通過一定的方式和途徑,對大學生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促使其思想行為向著符合社會主義高校培養目標和一定社會要求的方向變化發展的活動。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大學生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紀教育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通過心理輔導、心理咨詢等方式引導和改變大學生的認知方式、反應特點,預防心理疾病、優化心理素質的活動。雖然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分別針對學生的心理狀況和思想狀況,從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展開工作,但都是為了把學生培養成全面健康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的合格人才。
(二)工作內容的同一性
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拋開學生形成良好思想道德素質和正確“三觀”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也決不能離開學生健康的心理狀態,兩者在工作內容上交叉互補、互為前提。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沒有心理上的修養,體力的、道德的、審美的修養就不可想象。”[1]健康的心理使學生更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并將其內化為自己的信念、外化為自己的行為。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為有效實施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心理條件;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和內容的合理擴展和延伸;心理健康教育還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方法。因此幫助學生解決心理矛盾、戰勝心理疾病、糾正心理偏差、維護心理平衡、促進心理健康,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針對性和實效性的重要途徑。反之,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又會促進學生心理素質的進一步提高。具有遠大理想和高潔追求的學生,往往較其他同學更具備正確的自我認知和較強的辨別能力,會以頑強的毅力和積極的態度自覺調適自己的心理、自覺培養健全人格。心理健康教育也可從思想政治教育積累起來的很多傳統方法中吸取精華。
二、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差異性
(一)理論基礎的差異性
心理健康教育以心理學、醫學、教育學方面的理論為基礎,其理論體系包括:普通心理學、發展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心理診斷與心理測量學、心理治療學、行為科學、性學等。這些理論中相當一部分不屬于社會意識形態。而思想政治教育屬于社會意識形態的領域和范疇,以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政治學、倫理學作為理論基礎,并吸收眾多社會科學的成果,具有鮮明的階級性。
(二)具體任務的差異性
心理健康教育側重于學生心理層面,重在育“心”。遵循學生心理發展的規律,從學生心理特點出發,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強調個性和諧、潛能開發、人格健康。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側重于學生思想層面,重在育“德”。遵循學生思想道德發展的規律,培養學生正確的“三觀”、提高學生思想政治覺悟和道德素質,強調理想信念、遵章守紀、社會公德等。
(三)工作動機和方法的差異性
心理健康教育通過櫥窗宣傳、舉辦講座、團體輔導等方式宣傳心理健康知識,目的是提高學生對心理疾病預防的認識。心理咨詢主要方式是個別接待,動機一般產生于咨詢對象本人,加上心理咨詢方法上的易接受性,所以一般都是咨詢對象本人自愿到咨詢機構尋求幫助,并且一般都能主動與心理醫生配合,從而產生較好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動機來自于教師,學生一般不會主動尋求幫助,大都依靠報告講座、參觀訪問、輿論宣傳、表揚批評、檢查評比、表彰嘉獎等方法進行,具有公開性、群眾性、組織性等特點,教育的效果與學生的接受態度很有關系。
(四)對工作人員要求的差異性
心理健康教育(特別是心理咨詢)的從業人員必須經過專門訓練,沒有受過專門培訓的人員從事心理咨詢,不但解決不了來訪者的心理問題,反而可能會造成新的“心理傷害”。思想政治教育隊伍,除從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專職人員外,行政干部、普通教師、先進模范、工會干部、婦女干部等都有進行思想政治工作的責任和義務。當然,經過一定培訓的人員從事思想政治工作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五)與工作對象關系的差異性
在心理健康教育(特別是心理咨詢)的過程中,老師和來訪者大多不熟悉或根本不認識,不存在任何利害關系,老師把來訪者看成當事人,把自己當成服務者、參謀、朋友,雙方完全是平等的關系。思想政治工作者與工作對象之間往往比較熟悉,有一種上下級、領導和被領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關系,而且大多存在著利害關系,如掌握著學生的獎罰、補助、組織發展等權利,兩者處在不平等的地位。
三、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有機結合
近年來,隨著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日益突出,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和高等學校都越來越重視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實際工作中,在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問題上,還存在著兩種錯誤傾向,即思想問題心理化和心理問題思想政治化、品德化。將兩者有機結合是必然趨勢,也是當務之急。
(一)必須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的人文關懷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長期的實踐中,已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原則和方法,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表揚與批評相結合的原則,灌輸、榜樣、評價、鍛煉的方法等。這些原則和方法之所以有效,是因為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觀規律,符合人們的心理活動規律。但在具體運用過程中,有時會因為片面強調外在的影響,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呈現表面看轟轟烈烈,實際效果上是流于形式的局面;有時也會因為片面注意外部的強化,忽略學生的主體性,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需求,而使工作收效甚微或出現負面效應;還會因為沒有遵循大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而使工作事倍功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增強科學性、預見性和針對性”[2],必須重視對大學生的人文關懷。首先,思想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學生,了解和掌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和行為表現,運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對大學生的心理狀態和心理特點進行研究,掌握和抓住一些“苗頭”性的思想和行為,區分出思想問題和心理問題,運用不同的方法加以解決,這樣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起到“導引”而非“救火”的作用,真正做到大學生心坎上,才能使學生的思想認識問題盡早解決。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要防止“一刀切”,要針對不同年級、不同性別、不同層次、不同群體的學生開展研究,要從心理學的角度研究大學生個性心理差異,針對具體群體、具體人和具體問題用具體方式進行教育,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這樣才能切實幫助學生找到自身存在的問題和解決的方法,才能幫助學生找到自己個性、才能發展的獨特領域,從而使學生得到比較充分和全面的發展。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要提高教育的藝術水平、增強感召力,必須借鑒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原則和方法。要多與大學生進行心理溝通,適度拉近心理距離,充分運用“自己人效應”[3],這樣就能使學生更容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對于一些“特殊對象”,要創設心理情境,使其心靈受到感染,心悅誠服地接受忠告、勸導和建議。
(二)必須發揮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互補效應
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補充效應是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適應時展的需要。在社會轉型、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大學生面臨著學習、人際交往、異性交往和社會適應等方面的種種困難和煩惱,其中以憂郁、焦慮、自我中心為主要癥狀。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從觀念、內容、方法手段、管理體制、組織機構、隊伍建設等諸方面不斷創新,才能跟上新時代,適應新要求。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解決大學生心理問題的現實需要,也是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適應時展的現實需要。
發揮心理健康教育的補充效應是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寬思路的有效手段。學生某些思想道德問題的根源可能是心理障礙所致,同樣,某些心理障礙問題也可能是思想道德問題引起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工作,無疑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者深入地理解人和人的思想行為的實質及根源提供了一種新視角、新方法,對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系統化、科學化的進程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者應自覺學習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和技能,并有效運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僅要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占領大學生的思想陣地,而且還要用豐富的心理學理論和方法培養他們積極向上、樂觀進取的思想意識,從而有效地促使青年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發展。
必須促使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形成良性互動,實現優勢互補。將心理健康教育機制引入到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僅會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對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加以重新認識,而且還會促使他們自覺地構建一種主動與思想政治教育者密切配合的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拓展解決學生心理問題的思維空間,從更高層次上給學生以正確價值引導,有效地防止價值取向的偏離。同時,將心理健康教育機制引入到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也能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者充分認識到自身工作效能的局限性,主動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密切配合,使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優勢得以充分發揮。二者結合形成良性互動機制,不僅能實現優勢互補和發揮整體效能,而且有利于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向科學化的轉變。
四、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機結合的主要途徑
(一)轉變觀念,明確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定位
教育部2001年3月16日頒發的《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勢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的重大舉措,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4]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進一步指出:“要重視心理健康教育,根據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注重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自尊、自愛、自律、自強的優良品格,增強大學生克服困難、經受考驗、承受挫折的能力——積極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輔導,引導大學生健康成長。”[5]以上兩個文件,明確了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定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受到高度重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應充分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并把它作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更應充分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一條教育途徑,而且是一種思想和觀念。平時的工作中,要切實轉變觀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和方法的合理因子。
(二)培訓隊伍,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者盡快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和方法
目前,各高校基本都設立了專門的心理健康教育機構。但隨著大學生心理問題的日益突出,僅靠幾位專職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師做工作,力量是遠遠不夠的。時代的發展迫切需要培養一支兼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隊伍,學校學生工作處、團委的工作人員、院(系)分管學生工作的黨總支副書記、輔導員、班主任等一批專兼職從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師是最合適的第二梯隊人選。高校領導必須在財力、物力和人力上高度重視這支隊伍的建設和培訓,直至在制度上予以規定。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和方法,能夠明顯改進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果。當然,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和方法,并不是要求他們像心理學專業人員一樣從事心理健康教育,更不是要用心理健康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兩者結合的理想工作狀態,是希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和方法融入自己日常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中,以人為本,遵循學生心理發生、發展、變化的規律,注重與學生的溝通和交流,用正確的態度設身處地、推己及人地對大學生表示理解、關懷和尊重,真正成為大學生的朋友。
(三)利用課堂,在教學中集體咨詢,開展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大學生遇到的困惑和問題中,只有極少部分會引發心理疾病、心理障礙,需要到專門的心理咨詢機構求治。大部分的心理問題和思想問題,都是正常和普遍的,源自于關心自身更好發展和提高生命質量的需要。所以,學生學習、考研、出國、就業、兼職、戀愛、人際交往等方面暴露出的困惑和問題,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心理健康教育者都應重點關注的工作內容。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充分發揮第一課堂的作用,有針對性地在《倫理學》、《思想道德修養》、《心理學》、《公共關系》等相關課堂中,進行系統分析和集體咨詢。更可以發揮第二課堂的作用,邀請專家為不同層次、不同群體的學生開設專題講座,在講座中將集體心理輔導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結合運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四)拓寬渠道,挖掘網絡和同輩對學生的正面教育功能
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者應努力拓寬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為進一步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打破固定時間的限制,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需求,可以充分利用網絡作為教學資源。近年來,思想政治教育網頁或網站、QQ群等網絡資源,正發揮著日益明顯的積極作用。在校園網上建立網絡心理咨詢室是現實心理咨詢室功能的延伸。由于網絡心理咨詢的平等交互、虛擬隱藏性,可使有心理困惑、有求助需要卻不愿走入咨詢室、不敢面對咨詢者的學生獲得幫助,所以日漸受到學生歡迎。
同輩咨詢和同輩教育指年齡相當者對周圍需要心理和思想幫助的同學和朋友給予開導、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種類似于心理咨詢的幫助。這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補充方式,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提倡的“三自”管理的重要內容。心理學研究表明,封閉性與開放性是青年學生具有的兩個明顯的特點。當學生遇到心理困惑時,他們總是沿著“自我調節—找朋友傾訴—求助心理咨詢或老師幫助”的模式尋求幫助的。同輩比老師更接近學生,能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容易“共情”和產生“共鳴”。
參考文獻:
[1]陳學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加強心理教育[J].教育探索,2005(4):91.
[2]雷英.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4):90.
[3]周衛海,鐘東.運用好“自己人效應”[J].政工學刊,2005(11):31.
[4]教育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見[Z].教社政[2001]1號文件,2001-03-16.
[5]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Z].中共中央國務院高教16號.2004-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