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國外學校管理改革教育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學校環境、封閉自守式的管理方式已遠遠地落后于現代生活。學校管理在保持著相對獨立自主性的同時,逐漸向社會化、國際化的方向發展。本文較全面地介紹了國外先進國家在培訓學校管理人員、改革學校管理體制等方面的經驗。
提高學校教育質量是近十幾年來很多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而學校管理體制與水平和學校教育質量緊密相關,改革學校管理體制,提高管理水平就成為各國教改中的熱點問題。綜觀各國教改現狀,其學校管理已沖破了傳統模式的束縛,呈現出新的趨向。
一、學校管理的獨立自主性
雖然學校管理與政府部門、事業單位等的管理有共同之處,并吸取了它們的管理經驗和方法,但學校管理既不同于政府部門和事業單位的管理,又不同于商業、企業的管理,它具有自身獨特的管理內容、對象以及獨特的管理策略、方法及運行機制。據此,目前國外學校管理正在逐步減少對教育行政的依賴程度,越來越突出自身的獨立自主性。其表現就是教育行政當局逐漸減少對學校的直接控制,變指令性管理為指導性管理,逐步向學校放權,使學校有更多的自主權。無論從管理人員、教員的聘用到課程的安排、教材的選定,還是從行政管理到對外合作都充分體現了學校管理的獨立自主性。正因如此,發達國家乃至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學校都對管理人員提出了專業要求,使學校管理人員專業化。他們較一致的做法就是嚴格規定管理人員的任職資格。這種任職資格是“學歷+資歷+專業培訓”,并規定對入選者采取“先培訓,后任職”的方法。為確保管理人員的專業化,有的國家(如美國)還規定,一般行政人員和教師,未經專業培訓不得直接充任學校管理人員,更不能擔任學校領導。
二、學校管理專業培訓常規化
為了提高學校管理人員的管理水平和領導藝術,國外的學校管理專業培訓已實現常規化。這種常規化主要體現在:一是培訓機構的常規化,即近年來一些發達國家相繼開辦了從中央到地方的不同層次的教育管理培訓機構,開設相應的教育管理專業課程。美國、加拿大負責培訓的機構主要是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大學里的教育學院、學校領導者協會等。如美國紐約大學的教管系、哥倫比亞大學和斯坦福大學的教育學院等都開設校長培訓課程。日本設有校長中央研修會和校長都、道、府、縣研修會等等。二是培訓對象的常規化。各國都十分重視中小學的核心管理人物——校長的培訓。美國和加拿大都通過立法,規定中小學校長接受培訓是任職資格的必備條件。三是培訓內容的系統化。各國不同層次培訓機構的專業培訓也已達到系統化。如美國一些大學的教育管理專業為中小學校長開設了碩士課程、博士課程和校長高級培訓課程;芝加哥市教育局人事訓練中心為中小學校長開設包括有必修課和選修課的兩年制課程等。
一些發展中國家緊隨其后,近年來也加強了學校管理專業的訓練。泰國于80年代就創建了教育管理發展學院,并在12個地區設立了培訓中心,負責教育行政人員的培訓,尤其是學校領導人員的培訓。教科文組織亞太教育處自1984年起舉辦20多個亞太發展中國家參加的地區性培訓班,專門培訓這些國家的高級教育管理人員。
由此可見,國外通過不同層次的培訓機構,對學校管理人員進行系統化的培訓,這對保證學校管理專業培訓常規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學校管理社會化
傳統的教育觀視學校為教育的核心體,學校管理是封閉式的,主要管理學校內部事務。學校與社會的聯系是以間接的方式進行,即必須通過教育行政或一般行政手段獲取社會的反饋信息,且聯系面很窄。而現代的大教育觀則把學校與家庭、社會看作是教育的合成體。這使學校管理發生了巨大變化。與過去相比,學校管理呈現出社會化趨勢。
(一)學校管理加強了與社會的直接聯系。主要反映是:(1)學校管理職能在擴大。這表現為學校與社會的聯系不僅以直接方式進行,而且聯系的范圍也極為廣泛。這方面美國堪稱典型。它的中小學全部向社會開放,在人力和設施方面均為社區提供無償或有償服務,并接受社區的直接支持。英國近年來也開始設立“社區學校”,即由社會辦學、社會管理。(2)學校引入市場機制,重新確立學校與社會的聯系,使以往那種“官學官辦”的模式逐步淡化,而代之以互補合作和有償服務。(3)學校與社會聯合組成管理機構,共同管理學校。如前蘇聯的中小學出現了許多校企聯合體,社區協調委員會;美國的中小學特別是高中階段實行合作教育制度。
學校與社會的這些直接聯系,使社會對學校管理的影響不斷加深。因為,社會不僅自身辦學,而且還通過多種途徑,諸如政策、經費、審議評估等來影響學校管理。總之,學校的發展方向、培養目標、教育政策、教育師資、教育經費、人事任免等無不受到這種影響,從而學校管理的社會化程度越來越高。
(二)學校管理中重視家長的參與作用。家長參與學校管理已成為一些發達國家學校管理的一大特征。它們視家長是學校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外家長參與學校管理的保障措施是:第一,設立全國性或地域性的家長組織。發達國家多數設有全國性的家長組織。有的稱家長同盟,有的稱家長代表委員會等等。如美國就設有家長同盟,其職責是呼吁并組織家長更多地參與學區教委的工作并進入校園,協助學校工作,改善教育教學環境。由于家長代表占委員會中的多數,故對學校行政的決策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向家長報告學校的工作是美國中小學校管理工作的組成部分。學校與家長聯系的方式多種多樣,通常是:給家長發送學生成績通知單、召開家長座談會、致家長信等。通過這些方式向家長反映學生的綜合情況,從而得到家長對學校管理工作和學生教育的積極配合。第二,把家長參與學校管理的權利用法律固定下來。這方面德國是最具典型性的國家之一。德國的法律中規定了家長代表參與學校最高決策機構的權利,規定家長既可參加學校管理,又可參加州一級教育行政委員會。有的州如黑森州,甚至將家長參與學校管理的權利列入了憲法,規定在沒有家長和社區參與情況下制定的課程計劃無效。學校每班還有5位家長被選為班級理事會成員,作為家長和教師的聯系人。顯然,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強化家長參與學校管理的作用。
四、學校管理的跨校性和國際化
近些年來,在區域性和世界性經濟一體化的推動下,各國、各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交流與合作日益增強,于是非本國人創辦學校和國際性學校隨之產生,并成為一種世界性趨勢,移民和難民的遷徙又加劇了這一趨勢的發展,致使聯合辦學成為熱潮。這就出現了學校管理的跨校性和國際化。
由于聯合辦學的形式多樣并有層次和類型之分,因此學校管理也不盡相同,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1)同類學校間的聯合辦學。這是指由幾個規劃較小的同類學校聯合組成學校理事會,共同管理合作學校的事務。這種管理形式在各國的農村地區較為普遍,是跨校性管理的一種;(2)不同層次、不同類型學校的聯合辦學有以下幾種形式:首先是大學與中學、小學形成定向、定點聯系。這種聯系包括培訓師資、修訂課程、編寫教材、參與管理、改善教育教學環境等內容。這是一種不同層次學校聯合辦學和管理的形式。這種形式在歐美國家已較普遍;另一種是先進學校與落后學校之間的合作,是一種屬于扶助后進性質的辦學和管理形式;第三是普通學校與職業學校之間的合作,如美國的合作教育、日本的產學合作等;(3)國際合作辦學。近年來,國際學校不斷涌現,于是出現了學校管理國際化。歐洲學校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是附屬于歐共體的一種國際學校,目前已有9所。它們是分布在盧森堡、德國和比利時等國的盧森堡學校、布魯塞爾學校、摩爾學校、懷勒斯學校、卡洛斯羅爾學校、卑爾根學校、布魯塞爾第二學校、慕尼黑學校、卡哈姆學校。這些學校的課程依據歐洲中學畢業會考而定,其資格得到歐美各國政府和大學的認可。歐洲學校的管理分四個層次:(a)學校理事會。它由各加盟國負責學校教育的官員組成,是學校管理的最高決策機構,一年召開一次以上的理事會;(b)督學官會。督學官由理事會指定,其職責是對學校的教育教學水平和教學方法等問題發表意見,幫助校長和教師改進工作,并向理事會提出有關建議和報告等;(c)學校管理會。該會由理事會的一名成員(任主席)、校長、擔負幼教、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教師各一人、加盟國的代表各2人組成,其職責是負責學校的經費預算和財產管理等事項;(d)校長。校長全面負責和組織全校的教學活動,實施理事會的決定,管理教師,在管理會的監督下掌管經費收支事務。校長任期7—11年,同國籍者不能連任,教師由各加盟國派遣,流動性較大。
國外學校管理改革中呈現出的上述特點,已成為學校管理發展的必然趨勢。它們對我國學校管理的進一步改革頗具啟發和借鑒意義。
1曾天山主編:《外國教育管理發展史略》,教育科學出版社。
2王婷:《外國中小學校長的職責與培訓》,《外國教育研究》,1996年第4期。
3西村俊一著,朱學明摘譯:《歐共體的歐洲學校和歐洲畢業會考》,《外國中小學教育》,199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