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以人為本管理思路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以人為本”的行政管理理念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為人民服務宗旨的體現,也是我國新時期黨和國家反復強調的新要求.并對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變化和發展產生深刻地影響。“以人為本”之“本”,是哲學價值論的概念,是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思想的本質體現,是充分發揮廣大群眾的創造性和體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的結合體。長期以來。高校在行政管理上一直沿襲著“官本位”的思想和指令性作為,而忽視了廣大師生員工的主體作用。高校一般參照政府的行政模式來設置行政管理機構,結果造成機構重疊,機構臃腫,行政辦事能力低下,使教職工疲于應付于各行政部門之間,影響了正常的教學科研工作。因此,必須改革舊式的高校行政管理體制,實踐“人本位”管理思想,堅持服務于教學,服務于教師,服務于學生。實行權責相適應的原則,淡化權力意識,加強行政管理者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使之做到權責一致,提高服務質量,更好的為科研和教學服務。只有樹立服務的觀念,加強培訓,提高行政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不斷改善行政管理人員的隊伍結構,促進現代管理意識水平的提高,才能滿足被管理者全面發展的合理需要,使學校所有的人力、物力、財力發揮到最大效益,以保障高校各項工作的協調運轉,從而推動學校事業的發展。_高校后勤行政部門是高等院校重要行政單位,它主要涉及人財物的管理、有限教育資源的分配問題。后勤工作開展與如何實現高校資源配置的高效率目標,創建和諧校園,提高教育質量有著密切的聯系.也對高校教育事業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保障作用。
二、高校后勤保障服務工作的困境
1.弱化的服務保障地位
高校是為了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在高校,教育科研工作是學校的工作中心。后勤保障服務則是統籌學校方方面面的事務。隨著高校規模的擴張,學生、家長選擇高校的空間越來越大。對學校的硬件設施和學習服務方面的要求越來越高,但是我們的許多高校突出強調教學科研工作.而后勤服務保障的地位和作用卻沒有得到應有重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還出現了弱化后勤工作。使后勤工作被邊緣化,直接導致后勤行政管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不高、缺乏工作熱情,嚴重影響了昏勤工作的開展。
2.滯后的后勤干部隊伍
由于長期處于計劃經濟體制的歷史原因,高校的后勤行政部門職工很大一部分是學校原教職工的家屬、后來引進高層次人才的家屬等,這些人員的學歷層次比較低,年齡偏大,結構不合理,導致后勤隊伍整體素質相對較低,思想觀念陳1日、不夠開拓,不了解高校的發展趨勢和根本要求,明顯不能適應當前后勤工作放開搞活,對引進市場競爭,提高服務質量和檔次明顯準備不足。
3.不協調的運行機制
中國的高校后勤是在計劃經濟中建立發展起米的,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曾為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傳統后勤體制的不協調性日益彰顯。從現代高校教育發展來看,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是必然趨勢,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人為本.使學校資源按市場經濟原則實現經濟資源優化配置,更好的服務廣大教職工和學生。
三、“以人為本”的后勤服務保障工作的實踐活動
1.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是根本
“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就是進行人性化管理,人化管理表現在管理的舒心、開心、放心.體現在最優惠、最人性化、最具現代化管理水平的保障和服務。“管理、保障、服務”是總理對后勤工作的職能的三點歸納。[3】在后勤管理中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只有把握“人”這個因素,充分調動發揮“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才能使后勤工作這朵生命之花綻放光彩。
2.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后勤隊伍是基礎
人的因素是關鍵因素,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礎。高等院校要做好后勤保障服務工作,必須重視并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后勤職工干部隊伍。高校擴招彤成的許多高校硬件設施不夠和人員短缺現象已經較嚴重阻礙后勤服務的日常工作,更無法談及深化和優化服務質量。筆者所在高校的學生宿舍管理人員嚴重不足,而且還要承擔學校的維修、修繕工程,日常工作整天已經忙得不可開交,如何提高服務檔次呢?因此,高校的人事部門(人力資源管理部門)不僅要大力引進高層次的人才,逐漸降低生師比,還應考慮充實由于擴大規模而人員同樣緊缺的后勤部門,特別是他們急需的懂經濟、技術(水、電、綠化、設計等)的專業人才,把真正樂于奉獻的有能力的人員安排到后勤崗位上米。同時,所有的后勤十部職工必須通過學習和培訓加強自身的素質再提升,有目的的通過請進來和走出去與其它高校進行交流和學習,更新管理理念,樹立后勤改革創新的責任意識,不斷提高服務意識、服務理念、服務水平、服務作風,積極探索一條建立高素質、有水平、符合教育發展規律和市場規律的后勤隊伍。
3.后勤服務信息化建設是關鍵環節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不斷推進,原有計劃經濟“大包干、辦社會”的落后管理方式已不能適應社會化改革的要求,管理水平低、效率差。如何破解高校規模快速增長與管理水平、人員相對不足的沖突成為制約后勤改革發展的“瓶頸”。當前通過引進先進的計算機網絡技術對高校后勤進行全面的信息化管理已經成為后勤發展的必由之路。管理者在決策時離不開信息。信息的數量和質量直接影響決策水平。141(t''''59)高校是新技術的發源地之一,其后勤管理部門,更應該、更有條件通過信息化,及時了解、掌握和匯集工作職責范圍的所有工作信息,為決策創造條件。還可以通過通訊、網頁、BBS等平臺與廣大師生進行交流,增進服務與被服務之間的良好互動。通過信息化平臺的搭建.能夠快速提高辦公效率和管理水平,逐漸降低管理成本和運行成本,使后勤管理工作變得既規范又細致。既輕松又簡單。既科學又合理,完全符合“以人為本”的需求。
4.提升服務保障功能是保證
高校后勤部門為師生提供教學、科研、學習的服務,這也成為后勤部門賴以存在的組織基礎。隨著高等教育向大眾化發展以及高校后勤工作向社會化改革進程推進,后勤部門的服務保障功能不斷地延伸和拓展,學校、教師、學生的服務要求不斷細化,服務市場的競爭逐步打破學校的圍墻,競爭的態勢不斷加劇,后勤部門只有緊跟時代步伐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體現自身價值。針對80、9O后的獨生子女和多元化教師的服務訴求,應改變原有的工作方法和服務方式,提供主動、高效便捷的服務,以滿足高校發展需求。I51在具體工作中堅持可持續發展管理觀,注重整體優化,講求系統管理,提高自身的競爭優勢,以人為本。充分調動后勤部門管理人員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高校的后勤工作必須始終圍繞學校的中心任務展開,高校事業的發展也離不開后勤工作的保障.只要高校后勤部門始終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服務廣大師生,高校的后勤工作的保障就一定能不斷開創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