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共享理念下政府管理創新路徑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共享理念這一個新的發展理念。這一理念的提出,對于“十三五”發展具有指導意義,對于政府管理創新提出了新要求。
關鍵詞:共享;政府管理;創新;唯物史觀
一共享理念的哲學基礎
(一)共享理念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有一個基本理論即社會有機體理論。這一理論認為社會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馬克思曾指出:“社會不是由個人構成,而是表示這些個人彼此發生的那些聯系和關系的總和。”[1]其義是指社會的構成是有機的。在此基礎上,馬克思主義者同時提出,社會這一有機體在勞動的基礎上不斷地再生和更新,形成了社會機體的基本結構:經濟結構、政治結構和文化結構。馬克思主義社會有機體理論本質上闡明了人類社會發展的群體性、有機性。社會系統的生成和發展的整體性、協調性和共享性。這一理論是共享理念的重要哲學基礎。反觀我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我們的經濟發展取得了矚世舉目的成就,我們多少年來,GDP以兩位數以上的速度增長,我們擺脫了溫飽正全面奔向小康。但我們發展不平衡的矛盾也日益凸顯,十八屆五中全會之所以提出共享理念,也就是要解決多年來我們發展的不協調、不平衡的問題。首先,從經濟發展形態看,我國的經濟社會形態發展極不平衡。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和后工業社會同時并存。以長江流域為例,長江上游還有原始社會的痕跡。比如,西雙版納的摩梭人今天仍以“刀耕火種”的原始人的生產工具生產。長江中游還不少地方仍處在農業社會。長江下游大部分省份進入了工業社會,長江入海口,上海浦東則出現了知識經濟的萌芽。其次,從社會發展來看,城鄉二元結構、貧富差距日益凸顯。到2014年我國城鄉收入差距達34%以上。掙扎在貧困線的人口達747萬余。一方面富人們花錢任性,某娛樂明星一場婚禮花費2億人民幣。另一方面,窮人們連溫飽問題都沒有解決。比如,四川涼山州,不少家庭一年的飯桌上只有三次豬肉。這種狀況長期以往,社會的發展是難以為繼的。再次,從文化發展來看,大部分文化基礎設施,如博物館、電影院、圖書館等都集中在城市,尤其是大中型城市。廣大的農村地區則黃、賭、毒盛行。因此,從十六大以來,我們黨就意識到共享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從十六大以來,黨的許多重要文獻都提到了共享的思想。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就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即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黨的十七大報告又提出:“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013年在海南調研時提出:“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體現了中央的共享理念越來越清晰。
(二)共享理念彰顯了“和”的哲學思想
“和”的哲學思想是儒家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共享理念同時也彰顯了“和”的哲學思想。“和”就是要解決社會各階層如何協調、如何共享。縱觀我們的傳統哲學,最早提出“和”的理念始于《易經》。《易經》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2]。這就是說,人正是從變化著的天道那里秉受了剛柔之性和貴賤之命,因此必須保持“和”的狀態。《易經》在這里實際上提出了人類為什么要樹立“和”的理念。“和”是秉受了天地之道,自然重要,如何做到“和”?西周末年,周太史史伯明確地論述了“和”的做法:“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在這里,史伯提出“和”的重要性,“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觀點。怎樣做到和?他認為,要“以他平他”,就是把兩種以上不同的事物或元素相配合,求得不同方面的均衡和統一、“和”就是一種有機的結合。其后,《中庸》又提“中和”,將和的理念又進一步推向前。《中庸》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并提出要“致中和”。“中和”的提出實際上是提出了一個解決社會矛盾的方法論,一個統治者要想治理好社會,必須要懂得“致中和”。此后,孔子另辟蹊徑,從道德方面論述了“和”的范疇。他極力主張“和為貴”,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人格是儒家孜孜以求的完美的人格,儒家學派認為,只有君子才能治理好一個國家。因此,孔子在這里提“和”為君子之人格,實質是提“和”的治國理念。總之,“和”是儒家的治國理念,通過“和”的治國理念,儒學提出“以民為本”、“天下為公”、“大同世界”的治國理想。凸顯了儒家的共享思想。
(三)共享理念彰顯了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
社會主義的制度是我國的根本制度。在人類歷史上,社會主義這種制度作為一種國家制度是與資本主義制度相比較而存在,相斗爭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作為一種理論是人類思想史家們孜孜以求的完美的社會制度。從柏拉圖的《理想國》到空想社會主義家們追求的《烏托邦》,再到經典的馬克思主義者所追求的科學社會主義,凸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社會主義制度之所以被人類先進的知識分子所信仰,因為社會主義從本質來說,從基本精神來說或從核心價值來說是追求建立平等的社會關系,也就是說,社會主義理論不管其形式有什么變化,它的基本精神是一貫的,即實現人類平等。這一點無論在柏拉圖的《理想國》還是在莫爾的《烏托邦》都有體現。經典的馬克思主義者尤其做了詳盡的論述。1848年,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列寧在《告貧苦農民》一文中認為,社會主義社會的原則是大家共同勞動,勞動成果供絕大多數人享受,機器和其他技術的應用不應為了少數人發財,而讓千百萬人受窮。因此,社會主義社會從本質上看,其核心要求是公平、平等。這一點與資本主義社會有質的區別。這種公平,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原理應該體現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等方方面面。首先,從政治層面看,社會主義社會的公平,政治應該要體現人民的主體地位。資本主義社會,權力是與資本相綁架的,沒有真正的平等。其次,從經濟層面看,社會主義社會平等的實現,歸根結底取決于人的勞動能力實現同等化。這也是馬克思唯物史觀的理論。而人的勞動能力的同等化,則首先取決于受教育機會的均等化。再次,從文化層面看,社會主義社會平等的實現,則取決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共享。文化資源不能全部集中在城市,而農村則黃、賭、毒盛行。最后,從社會層面看,社會主義社會平等的實現,則取決于老百姓共享發展成果。這里包括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社會的共享等等。目前,由于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城鄉二元結構等方面的原因,人民群眾無論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都存在著不均等的狀況,最根本的表現是:由于行業、地區差別、機會的不均等而導致的貧富分化的日益擴大。
二共享理念的本質要求
(一)社會發展要協調、平衡
共享理念的提出首先是要解決社會發展的不平衡問題。我國當前從發展階段看,還是屬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發展要解決的主要矛盾仍然是落后的生產力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之間的矛盾。這是主要方面。另一方面,我們發展不平衡的程度早已超過國際警戒線。這種發展模式長此以往是難以為繼的。因為事物的發展只有協同共享才能均衡,也才能可持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也反復證明,發展一定要協調,才能持續、健康。
(二)人民群眾要共享發展成果
共享理念的提出同時是要確保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習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根本立場。要堅持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作為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是共享理念的核心。實現這一思想,從當前來看,最根本的途徑就是要讓所有的要素包括勞動、資本、技術、土地等都能參與分配、參與發展。共享不是平均,不是不要發展,而是人民群眾參與發展的機會均等。
三貫穿共享理念,創新政府管理
(一)理念創新
切實貫徹科學發展、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把這一理念貫穿于執政的方方面面。比如從機關作風看,能不能切實改變老百姓辦事求人的問題。這是能否體現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的核心。上世紀90年代,我們說行政體制改革要切實改進機關作風,要改變老百姓來辦事臉難看、門難進的問題。現在,老百姓來辦事臉好看了,門好進了,但事還是辦不了。再比如,我們當下討論得最多的中國式過馬路,為什么為出現這種情況?除了老百姓的文明素質以外,道路的建設也沒有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有一些城市的斑馬線,要穿過幾個天橋才找得到。等等。再比如,當前,關于中國的經濟問題,我們今天都在討論產能過剩的問題,但我們有沒有發現中國的經濟發展一方面產能過剩,另一方面公共服務建設欠賬太多。從醫療來看,存在著老百姓看病難的問題,從教育來看,存在著農民工子女受教育難的問題。這些都是在發展過程中,我們的理念發生了一定的偏差造成的。再一個就是政府的效率也非常關鍵。當前我們全國上下都在講“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要實現中央這一精神,政府要激活民間資本,非常關鍵。如何激活民間資本?效率非常關鍵。不能夠一個證辦八、九個月等等。這都是政府行政理念創新需要注意的問題。
(二)制度創新
切實實施科學、民主、依法行政的制度框架。具體而言,主要是要加強對權力的制約和監督,政府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一定要出臺權力清單,要管住政府這只看不見的手。一個政府是否公平、正義決定著社會是否公平、正義,是否和諧。正如黨的十六大政治報告所指出的:“建立結構合理、配置科學、程序嚴密、制約有效的權力運行機制,從決策和執行等環節加強對權力的監督,保證把人民賦予的權力真正用來為人民謀利益。重點加強對領導干部特別是主要領導干部的監督,加強對人財物的管理和使用的監督。”[3]
(三)方法和手段創新
善于調動市場的力量、社會的力量來進行社會管理。目前,最典型的政府管理創新模式就是蘇南模式。在蘇南模式中,政府管理實現村企合一。村委會的負責人和主要成員與企業的主要領導,合二為一。這一種管理模式最大的優越性是能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共同參與公共事務管理,和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主人翁意識。共享理念的提出切實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切實體現了我黨提出的政治文明的理念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也是各級政府政務管理創新的方向和目標。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20.
[2]彭會資.中國文論大辭典[Z].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0:495.
[3].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6-37.
作者:楊在峰 單位:梅州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