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社會主義和諧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后提出的又一個重要理論命題。新時期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首先要科學判斷和全面把握我國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緊要問題是切實樹立科學發展觀,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與社會和諧的關系。
關鍵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科學發展觀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屬性。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可逾越的重要階段,在此階段構建和諧社會具有一定的現實基礎,但同時又必須認識到這一過程的艱巨性。
一、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構建和諧社會的現實基礎
社會和諧是整個人類所追求的價值目標。社會主義社會就其最終的目標狀態而言,應該是一個和諧有序的社會形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性質上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它初步具備了和諧社會生成的現實基礎。
(一)思想基礎。
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基礎。鄧小平理論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最新成果,兩者是一脈相承的科學體系。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引下,我們黨團結和帶領人民取得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成功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系統概括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探索成果,反映了我國最廣大人民的共同意愿,體現了當今世界和中國發展的時代精神,是全黨全國人民在新世紀新階段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不斷學習和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使先進的思想和理論為群眾所掌握,從而化為自覺的行動,為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礎。
(二)政治基礎。
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確立從根本上改變了人們之間的關系。中國共產黨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構建和諧社會的領導力量。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經濟制度,決定了大多數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各階層、各黨派、各民族、各團體有著共同的政治方向和價值訴求。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打破了一個不和諧的舊世界,其執政的最終目的就是要領導人民建設一個和諧的新世界。黨在長期的革命戰爭中奠定了領導地位并形成了強大的領導力,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在長期的執政過程中對社會資源形成了強大的整合力。所有這一切,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了強有力的政治支持。
(三)物質基礎。
1984年6月小平同志講到:“我們提出四個現代化的最低目標,是到本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所謂小康,從國民生產總值來說,就是人均達到800美元。這同你們相比,還是低水平,但對我們來說是雄心壯志。”[1]P64在這里,鄧小平提到了把小康水平作為人們生活水平的一個衡量目標。1987年4月16日,鄧小平會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時說:“到本世紀末,中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將達到800至1000美元,看來1000美元是有希望的。……我們社會主義制度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是共同富裕,那時候我們叫小康社會,是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小康社會。更重要的是,有了這個基礎,再翻兩番,達到人均四千美元的水平,在世界上,雖然還是幾十名以下,但中國是個中等發達國家了。”[1]P216可見,在小平同志的語義中小康水平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個物質基礎。小康生活水平在上世紀末基本達到后,我們國家接著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是人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之后的更高的目標追求。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階段,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快速提高和綜合國力的顯著增強可以縮小社會差距、促進社會公平、完善社會保障、發展社會事業、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生活質量的改善提高了人們的素質和覺悟,以上這些均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了較為堅實的物質基礎。
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構建和諧社會的艱巨性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具備和諧社會生成的基礎并不意味著構建和諧社會可以一蹴而就。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客觀條件進行全面慎重的考量后,必須充分認識到和諧社會建設是一個長期艱巨的過程。
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全面考察社會各個方面的條件。馬克思曾經指出:“在真正的共同體的條件下,各個人在自己的聯合中并通過這種聯合獲得自己的自由”。要做到這一點,“必須以發達的生產力為基礎”。[2]P119如果沒有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展的前提,在實際層面“那就只會有貧窮、極端貧困的普遍化;而在極端貧困的情況下,必須重新開始爭取必需品的斗爭,全部的陳腐污濁的東西又要死灰復燃”。[2]P86另外,馬克思也談到社會制度對社會生活的作用:“制度只不過是個人之間迄今所存在的的交往的產物。而且是必然的產物。社會生活本質上是一種制度化了的生活,制度一旦從人的活動和社會關系中產生,不僅賦予社會關系以合法性、穩定性和普遍性,而且也成為人的本體存在方式和發展方式”。[3]P79從上可以看出社會制度的好壞、合理與否對于人們之間和諧關系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目前而言,我國生產力發展總體水平不夠高且很不平衡,東西差距、城鄉差距比較大,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盡管已經確立,但是很多具體體制上還存在著弊端,政治體制的改革相對于經濟體制改革也顯得滯后。所有這些,對于和諧社會的建設而言都是不利的制約因素。
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踐層面看,必須注意到目前我國經歷的深刻的變化。國內而言,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各方面的矛盾開始凸顯;工業化、城鎮化和經濟結構的調整加速;社會組織形式、就業結構、社會結構的變革加快;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需求更趨多樣化,社會利益關系更趨復雜;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我們正面臨著并將長期面對一些復雜、突出的矛盾和問題。國際上而言,和平與發展雖然還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但是國際形勢繼續處于深刻復雜的變化之中,隨著我國開放程度的加深和日益融入全球化,整個社會增加了很大程度上的不穩定性和風險性。來自外部的經濟、政治、文化、信息、軍事等方面的嚴峻壓力可能加劇和放大國內深化改革所激發出來的矛盾。以上的實際情況,也決定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定是一個比較長且比較艱難的過程。
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構建和諧社會的路徑選擇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與社會和諧的關系,要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構建和諧社會,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
(一)樹立和諧改革觀。
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動力,在改革、發展、穩定三者的關系中,改革是龍頭。我國自選擇市場取向的改革路徑后,社會各個方面發生了巨大變化,經濟增長還一度被西方媒體視為奇跡。經濟上的成就使很多人以為經濟增長了,改革也就成功了;蛋糕做大了,一切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這種思想的極端發展就是所謂的GDP崇拜,直到社會演變到出現危機后,到改革的合法性本身都遭到部分群眾質疑的時候,對改革思路的調整才日見緊迫。經濟增長固然是改革所應該追求的目標,但是,社會和諧更應該成為判斷改革成敗的一個重要標準。小平同志曾經談到:“過去先強調發展,這是必須的。現在看,發展起來以后的分配問題,比不發展的時候還要多,還要困難。那么多的財富,如果被少數人得到了,大多數人沒有,分配不公,導致兩極分化,如果這樣長期下去,將來要發生大問題……我們就應該采取各種方法,各種手段,各種方案來解決這個問題。”[4]從中可以看到小平同志的基本觀點是:改革是前提,但是能否在和諧中改革則更加重要。
(二)樹立和諧發展觀。
按照發展經濟學的考察,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時,一個國家的經濟結構將處于快速變動時期,與此同時各種社會矛盾也開始集中凸顯。在當前和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我國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發展、保持穩定的任務更為艱巨,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矛盾可能也更復雜、更突出。在矛盾的重圍中求發展是當前我國在發展問題上所面臨的現實狀況。小平同志曾經多次提到,中國的一切問題只有靠發展才能解決,發展是硬道理。在當時的條件下,這樣的強調顯然是必要的,現在來講,這樣的觀點也還沒有過時,但是,現有的改革發展所面臨的環境決定單純的經濟增長還不能解決問題,發展面臨理念上的轉換問題。目前所處的特定階段決定了和諧理念要成為傳統發展觀念的必要補充,必須樹立和諧發展觀,要用發展來解決構建和諧社會所面臨的問題;同時又必須用和諧哲學來統領發展思路。只有如此,才可以在發展中和諧,在和諧中發展。
(三)樹立和諧穩定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過一個從社會穩定到社會和諧的認識過程。改革初期,思想長期禁錮后的反彈導致″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有所抬頭,并一度引發政治風波。針對這種情況,黨和國家領導人強調“穩定壓倒一切”,這一思路無疑是執政黨基于特定歷史時期的局勢所作出的深層次認識。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歷史條件的變換,特別是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念提出后,穩定觀也面臨內容和觀念意識上的轉換。目前應該要切實處理好穩定與和諧的關系,樹立和諧穩定觀。盡管穩定在于任何時候都是必要的,但是穩定了,也不見得就是和諧社會,穩定不等同于和諧。當社會初步穩定后,還必須向社會和諧這一更高層次的目標邁進。穩定是和諧的基本內容,和諧建立在穩定的基礎之上。和諧是穩定的最佳狀態,穩定只有在和諧的氛圍中才可以生長。沒有穩定,和諧無從談起。沒有和諧,穩定不可持續。
注釋:
[1]《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
[4]轉引自王洛克:《和諧——改革的方向與成敗的標準》,2004-12-07,南方社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