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思想政治理論課先在結構教學建構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面臨著許多挑戰(zhàn)和問題,而思想政治理論課先在結構的教學建構研究和實踐,對提升大學生認同思想政治理論、提高教學實效有著重要意義。教師、學生和課程內容是影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的關鍵要素,課程先在結構的有效教學建構,必須關注教師的專業(yè)性、課程內容的整體性和學生學習的實踐性。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先在結構教學建構
在與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指出:“道德之于個人、之于社會,都具有基礎性意義,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這就是我們的用人標準為什么是德才兼?zhèn)洹⒁缘聻橄?,因為德是首要、是方向?!盵1]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課程教學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發(fā)展狀況,而思想政治素質是人的最重要的素質。切實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和針對性,已經成為加強高校德育工作的迫切需要。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面臨的挑戰(zhàn)
當今中國,正發(fā)生著前所未有的變化,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各種社會思潮風云激蕩。當代大學生置身于網絡環(huán)境之下,信息多元、文化多元、價值觀多元不斷沖擊著大學生的頭腦,面對這一復雜的環(huán)境,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如何迎接挑戰(zhàn),如何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大學生的頭腦,讓大學生接受、相信和認同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及其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形成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提高青年學生的理論自信,為中華民族偉大振興的中國夢提供持久不衰的思想動力和精神支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需面對的挑戰(zhàn)。進入新世紀以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受到社會各界較大的關注,教學改革不斷推進,教學形式日益豐富,大學生群體對思想政治理論的認知程度不斷提高,對馬克思主義的認知也不斷擴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在針對性、實效性方面有了一定的提升。然而,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認知并非是學習馬克思主義的全部,更多地還在于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方法的思想認同。正如馬克思所說:“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并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盵2]可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特別是作為基礎理論課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的教學,并不僅僅是一個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認知傳遞問題,而是每一個學生由知到信,接受和認同思想政治理論,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的完整的轉化過程。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效果,離不開思想活躍的大學生的主體性作用的激發(fā),這就需要我們更多地研究學生的具體特點,研究學生的思想狀況、認知水平和認識條件,尋找適宜的教學形式和方法激勵學生,讓學生接受和領會與時俱進的思想政治理論,感悟和認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價值。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一個將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關系、教學形式等教學過程的客觀要素融合一體,在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互動中,共同建構思想政治理論內容體系與價值意義的過程,是對現實的學生的認知、思想和行為發(fā)生作用的實踐過程,這一過程也是學生理解教師的教學愿景,接受“新世界”,形成對“新世界”認同的動態(tài)的建構過程。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面臨的實效性問題,一定程度上是教師僅僅關注理論內容的認知學習,而忽視了印刻在教師個體與學生個體之間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先在結構的教學建構的問題。
二、思想政治理論課先在結構的內涵及其教學建構
所謂先在結構,可以釋義為已經存在的結構體系。教育視域中的先在結構,一般指“在人們理解問題、學習知識之前,頭腦中先行存在的各種思想要素及其構成方式的組合”,[3]與海德格爾的“理解前結構”相似。參照有關研究者對于“先在結構”的描述,可以將思想政治理論課先在結構定義為:在展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活動之前已經具有的,影響、制約、調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推進和教學效果達成的各種主客觀要素及其構成關系的總和。思想政治理論課先在結構,并非是客觀先在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結構,也不是割裂了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與受教育主體聯(lián)系的先在的“理解前結構”,而是圍繞著課程教學富集的各種主客觀要素及其構成關系的先在的結構系統(tǒng),其中包括了由歷史實踐構成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結構,展開課程教學所具有的時代和現實的條件關系結構,教師開展教學活動所秉持的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經驗、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途徑等,以及對學生參與課程學習活動所具有的接受結構的理解結構,學生參與課程學習活動所具有的接受教師理解的理解結構等,歸結為一句話,就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學生圍繞著課程教學,“在思想中所先行具備和構建起來的前有要素、先見視角和意愿圖景”[4]及其關系的總和。長期以來,我們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關注和研究,比較注重把握教師和學生的群體性特征和規(guī)律,總是希望尋找出普遍的教學方法和原則,大面積地提高教學實效,以提高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的接受理解,而事實上,正是對抽象了具體認識主體的教學法則的過分追逐,導致了課程教學脫離了具體的教師和學生個體,脫離了具體的學習環(huán)境和認識條件,脫離了接受理解主體(學生)理解的先在結構,客觀上導致了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強化認知、淡化認同的現狀。因此,聚焦課程先在結構的具體教學建構過程,在課程先在結構系統(tǒng)中尋找影響課程教學針對性和實效性的相關先在結構,探尋它們在課程教學中的作用機理,對提高大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的認同度有著重要的意義。思想政治理論課先在結構的教學建構,是教師在對思想理論課程體系全面理解基礎上,能動地整合課程教學目標、內容、教材、環(huán)境等客觀要素,有機地分析課程承載的社會期待和教師期望,以及學生理解課程的先在結構與個體需求之間的差距,形成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系統(tǒng)理解的先在結構,由此設計師生互動交往、溝通的教學方案,付諸實踐,達成共識的過程,也是師生共融共通形成新的現實的先在結構的過程。在這一教學建構過程中,教師承載著社會賦予思想政治理論課意愿圖景的理解,承載著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意愿圖景的理解,承載著傳遞思想政治理論客觀要素整合的經驗理解,規(guī)約著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建構的方向和進程,因而是名副其實的教學主導者。在這一建構過程中,學生置身教師營造的交互溝通的環(huán)境中,以個體的先在結構排除障礙,接受、理解教師的理解結構,形成新的先在結構,決定著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現實效果,因而是名副其實的教學建構實踐的主體,正應和著“教育的旨趣在于‘成人’,‘成人’即人的生成,一種完整的、有個性的主體的生成”。[5]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先在結構的有效建構
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先在結構,目的是導向課程教學有效建構師生共融共通的新的現實的先在結構,切實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提高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的認同度。撇開我們對課程抽象主體先在結構的研究,僅僅從教與學主體(即教師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出發(fā),研究教師和學生新的先在結構的互動建構,可以發(fā)現教師、學生與課程內容等在融通師生共識、傳遞課程意愿圖景方面有著關鍵的作用,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先在結構的有效教學建構,應該特別關注以下幾點:
1.教師的專業(yè)性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有這樣的特點,即教師是教學建構的主導者,是教師將各種教學建構要素能動地聯(lián)系起來,是教師將社會賦予課程對大學生的教育期待通過教學傳遞給學生,是教師在研究理解學生課程學習的認識結構的基礎上形成教學建構的設計,等等,這些都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具有很強的專業(yè)性。近年來,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對教師的專業(yè)培訓日益重視,幾乎每學期都開展針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各級教學培訓,對提高教師的專業(yè)性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專業(yè)性,包括教師對課程知識結構、學習方法、思想方法、實踐能力和價值意義認識理解的專業(yè)化,也包括教師對課程的教學方式、教學調控、學習評價等方面教學技能掌握的專業(yè)化。這一層面的專業(yè)化,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教師對課程認識體系和能力結構的專業(yè)性,這是通過持續(xù)的教學實踐和教師培訓等途徑能得以不斷提升的專業(yè)化。然而,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專業(yè)性,并非僅僅是教師對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和技能理解和掌握的專業(yè)化,還包括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使命高度認同的專業(yè)性。由于思想政治理論課處于學校思想政治素質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的地位,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專業(yè)性,首先應該體現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制度和道路充滿自信,具有高度政治自覺的專業(yè)性,這樣的專業(yè)性的提升,不僅僅依賴專業(yè)的培訓,更多地要依靠教師的自覺修養(yǎng),依靠教師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踐的不斷反思而獲得的,這也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有別于其他學科教師的專業(yè)性。
2.教學內容的整體性
大學生是經歷了中小學系統(tǒng)學習成長起來的青年,在我國的學校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機制相對成熟,中小學德育課程建設也在不斷發(fā)展,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初中“思想品德”課到高中“思想政治”課,都從學生不斷擴展的實際生活的某個側面,有重點地開展政治、思想、道德、法治和心理健康教育,由于教育目標的一致性、教育環(huán)境生態(tài)的同一性,因此,中小學德育課程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發(fā)生重復是難以避免的,但客觀上也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先在結構的教學建構帶來困難。然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對象不同于中小學生,大學生是心智發(fā)展日益走向成熟的青年,他們的生活交往相較中小學生更加開闊,他們觀察、分析和處理的社會問題更加復雜,因此,需要有更廣闊的視域去思考應對,也更需要完整系統(tǒng)的知識基礎。比如,小學生觀察“扶起摔倒的老人”現象,可能僅僅是從老人身體的疼痛、老人的病痛發(fā)展讓親人憂傷、友愛和幫助他人是一種美德等比較感性的層面去思考。但大學生則會從社會倫理價值、中華傳統(tǒng)美德、人與人的社會關系、道德與法律、社會和諧發(fā)展等方面進行較深層次的思考。因此,越復雜的思考過程越需要完整系統(tǒng)的知識底蘊。上海目前開展的“整體規(guī)劃大中小學德育課程”研究,針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教學也提出了同樣的要求。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教學為例,就有針對性地提出:“大學主要講授作為一個完整整體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系統(tǒng)化知識。原理性內容的掌握需要比較系統(tǒng)的知識基礎和理解能力,在此基礎上學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是什么’背后的‘為什么’。”[6]具體地說,大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其頭腦中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先在結構,即學生經歷了中學階段學習后,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馬克思主義的認識基礎,他們可以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常識去分析一些自然界、人類社會的具體現象,但總體上缺乏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系統(tǒng)的理解,因而面對一些復雜的社會問題容易迷茫,進而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價值認識發(fā)生動搖。因此,面向當代大學生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育,必須讓學生充分認識到馬克思主義是一個完整的理論整體:馬克思主義的產生根源于人類自身解放需要的目的,人類謀求自身的解放,首先必須認識包含人在內的客觀物質世界的存在及其運動的規(guī)律,而人作為客觀世界中的存在,只有在實踐中才能認識到世界的物質性及其運動變化的規(guī)律性,從而形成以實踐為基礎的辯證唯物主義,這構成了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前提。實踐是認識的基礎,人類的實踐活動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人在實踐中獲得了對客觀世界認識的同時,也獲得了對人類自身認識活動的認識,形成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由此構成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根據,即人在能動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實踐中,生產出社會關系,在物質世界中創(chuàng)造出遵從物質存在和運動規(guī)律的社會存在——人類社會,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fā)展是有規(guī)律的,正是源于對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fā)展規(guī)律的研究和把握,形成了歷史唯物主義理論。馬克思結合當時資本主義形成和發(fā)展的事實,深刻剖析資本主義的實質,獲得了科學社會主義認識,構成了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理論歸宿,即實現人的自由和全面的發(fā)展,完成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目的和歸宿的統(tǒng)一,充分展現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實踐性和革命性特點,展現出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發(fā)展品格,從而為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奠定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思想方法。
3.課程學習的實踐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最終的目的是提高學生正確地參與社會生活的實踐能力,學生對所學的思想政治理論的認同,將直接影響其實踐的積極性和正確性。人是社會的人,人對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本質的認識都是通過認識主體在社會生活經驗中建構起來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先在結構的教學建構,脫離了大學生主體的社會生活實踐是難以想象的。只有循著大學生的社會生活,才能在主體認識的不斷深入中,在豐富的具有現實意義的價值判斷和選擇過程中,感悟思想政治理論的力量,提高對思想政治理論的自覺認同,也才能避免大學生對現實生活實踐的片面、主觀臆斷。正如馬克思所言:“我們的出發(fā)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而且從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中我們還可以描繪出這一生活過程在意識形態(tài)上的反射和反響的發(fā)展?!盵7]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先在結構的教學建構,不能再局限于對思想政治理論內容本體的認識、理解,應該還原思想政治理論產生的實踐背景,結合實踐闡述理論的邏輯,同時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踐,讓學生感悟思想政治理論的知識價值,才能切實提高教學的實效性。思想政治理論的學習,必須和實踐緊密結合,不僅經典理論的學習需要還原理論產生的實踐背景,而且深刻領悟思想政治理論的精髓更離不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實踐和當代學生的社會實踐。上海教委主持編寫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教師教學指南》明確指出:“要讓當代大學生具有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和信念,不僅要在理論上講清楚,講得令人信服,而且必須結合當代科學技術發(fā)展和社會實踐,對馬克思主基本原理有一個與時俱進的理解?!盵8]這正是對課程學習實踐性的強調。
四、結語
綜上所述,影響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的關鍵因素是教師、學生和課程內容,因此,課程先在結構的教學建構,必然要關注先在結構建構的主體——教師和學生,關注教師的專業(yè)性和學生學習的實踐性,關注教師和學生對課程內容建構的整體性,唯此才能真正把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脈搏,最大限度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所承載的育人價值。
參考文獻:
[1].青年要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5-05.
[2][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73.
[3][4]隋寧.思想政治教育先在結構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37,38.
[5]王坤慶.教育基本理論研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171.
[6][8]王天恩.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教師教學指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3,7.
作者:虞霞靜 單位:上海第二工業(yè)大學 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