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音樂律動教學公共藝術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目前,各高校的公共藝術課程多以大班授課的形式進行,技術性和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對于場地、設施的要求相對較高,而音樂律動教學,在很多方面有效的控制了由于人數、空間、條件等各方面問題引起的音樂學習的局限性。律動的元素包括:時間、空間與力量。學生所做的每一個動作都會涉及這三個基本元素。只要學生不斷積累表達經驗,適宜的空間便可滿足教學的需要。同時,最重要的是音樂律動實踐并不限定學生身體動作的姿態,也就是說,律動雖然某種程度上與舞蹈相似,都運用身體動作并以視覺效果呈示,但在身體美學的視野里,人的身體本身是接受與傳達音樂信息的首要媒介,更是創造音樂的首要樂器,具有不可替代性。人們可以通過更加細致地關注身體審美感受來掌握和訓練身體的感知能力,在人的感官、感情和運動中,運用身體意識進行審美感知、回應和表演。律動以身體意識為基礎建構直接的音樂元素以及音樂感表達的理念。對精神的控制以及對身體的支配使得律動實踐朝著積極的情況發展。
二、高校公共音樂律動教學法的實踐探索及體會
首先,音樂律動最本質的目的是結合身體有意識的動作和聽覺意識,將音樂中所有的信息視覺化,這種表達將緊緊圍繞音樂的結構、音色、旋律起伏的變化而進行,然后在身體動作中表現出對音樂元素的解析和情感的體驗。另一方面,律動教學對于參與者的身體條件、動作能力并沒有嚴格的要求,只要學習者通過肢體運動,解放心里和生理的拘束,將自己投入音樂的體驗和表達過程即可。但是,問題的關鍵就在于,每個人如何運用自己的身體去進行不同的律動表達。其次,個體音樂律動的多元性和即興性為每個人的個性表達提供了更大的空間和可能性。律動并非無規則的身體行為,而是在有意識地控制下將身體的動作組合,歸納為自然的有情感內涵的律動。這就要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必須積累一定的動作行為方式,學習控制和調整自己的動作,完全放松的進入音樂的感悟中。適當的身體動作對應一定的音樂元素構成,因此,對于身體的解放和肢體動作的發掘與探索需要教師在律動教學與研究中進行合理的安排和設計。美國當代哲學家舒斯特曼,在對藝術和身體感受之間關系的更深層次的探討中總結到:“審美感知必然總是通過各種身體感官而獲得的,并且,它可能正在引發一種更加身體化的、肉體化的藝術運用。換句話說,我們可以更多地關注包含在藝術感知過程中的身體審美感受,從而使我們的藝術鑒賞更為敏銳……”,并且HUHUACHUNNI護花春泥“更好的身體審美意識和訓練能夠在總體上改善我們的感知能力,因為他能夠使我們更好地控制我們的感知感官。”舒斯特曼的論斷無疑是中肯而準確的,在音樂律動教學過程中,應該始終提倡和鼓勵每個人有自己的動作語匯,而不是單純的模仿。經過不斷積累和訓練,當聽到音樂隨即用身體表現出來時,每個人動作的呈現必然具有極大的多樣性和即興性。第三,律動教學是節奏感知節奏與音高訓練的完美結合。節奏和音高是音樂構成的兩軸,其他音樂元素都在這兩軸的基礎上向外向上延伸。對節奏進行感知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能力,而對音高的訓練卻帶有強烈的文化因素,相比之下,以節奏訓練作為音樂學習的切入點可以非常好地解決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各種不適,并且有利于學習者整合各種音樂元素。早在上世紀,達爾克羅茲就嘗試利用身體的律動與節奏相結合的方式來進行節奏的訓練,拍手、口哨、響指等等都可以作為節奏訓練的素材。發展至今,這種律動教學方法出現了兩個分支,一個稱為Bodypercussion(身體打擊樂),即利用身體各個部位不同的音樂效果結合節奏型,加以靈巧的的身體姿勢變化形成極具聽覺和視覺沖擊的形式;一個稱為Vocalpercussion(嗓音打擊樂),即通過嗓音的變化而發出不用音響節奏的方式。在目前的高校公共藝術教育中,采用靈活的律動教學方式,將身體打擊樂和嗓音打擊樂作為欣賞之外的重要教學內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作為音樂教學方法進行體驗的音樂律動也將變得更為活潑和生動。經過近幾年來對音樂律動教學的實踐和探索,筆者發現在這一領域的研究中還有很大的空間和可能性,但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還有很多的困難和不足,比如:對上課人數以及教室空間的要求,因為學生和老師都要動起來,所以傳統的教室并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第二,對教師本身的素質要求非常之高,一個好的律動老師不是一個指揮者,而是一個引導者,甚至是跟隨者,觀察學生的特點,然后給予最合適的引導與教育;第三,我們國家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導致學生對于情商的培養不足,上課時自愿投入配合教學和大膽探索身體動作可能性的的意愿也各有差異,為教學也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但是,從另一個層面去理解,這些問題的存在恰恰為我們今后的研究與實踐提供了更大的空間。
作者:梁睿單位: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