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談大學公共藝術教育三題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長期以來,公共藝術教育在高校普遍不被重視,處于邊緣化、形式化的狀態。必須改變當前過于功利化、實用化、短期化的教育理念,從高校學科定位上明確公共藝術教育的獨立性,進行科學、系統的學科設置,切實加強師資配備,建立完善的考核體系,促進高校藝術教育的健康發展。
所謂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是指對高校非藝術專業學生進行的藝術教育類課程。公共藝術教育對于提高學生藝術審美能力,激發創新活力,培養健康人格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長期以來,公共藝術教育在大多數高校不同程度地被邊緣化,存在消極應付、師資匱乏、開課不足等現象,一直是整個高等教育體系中的薄弱環節。本文擬就當前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困境談幾點認識,以期對這一問題的破解有所裨益。
一、教育理念問題
現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是全方位、多方面的,而藝術以其獨有的感受、想象、創造等特性,已成為培養綜合性人才不可缺少的要素。科學研究表明,良好的藝術教育有助于左右腦的協調平衡,實現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的有機結合,促進大腦潛能的開發,同時還可以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培養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國外許多著名高校都將藝術教育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例如哈佛大學從1993年起連續舉辦全校性的“藝術優先(ARTFIRST)”藝術節,至今已經成功舉辦了23屆,師生參與其中,充分感受藝術的魅力和樂趣[1](45)。我國政府對公共藝術教育的發展也不可謂不重視,近些年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文件予以規范和指導。從1988年原國家教委頒布的《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總體規劃(1989年—2000年)》到2003年教育部頒布的《國家藝術課程標準》,從2006年3月教育部出臺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指導方案》到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明確了包括高等院校在內的各級學校開展公共藝術教育的基本目標和要求。那么,公共藝術教育在各個高校實施情況究竟如何?多份研究成果顯示,公共藝術教育在很多大學被當作可有可無的“搭頭”,教學機構不健全,課程設置不規范,人員、經費保障不到位,開課門類不全,教材質量不高,教學效果不好,成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2]。曾經有學者對南京大學、蘇州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等12所高校的1440名非藝術專業大三學生進行調查,調查顯示大學生藝術素養分數集中分布于70分—90分之間,明顯低于問卷設定的平均水平,說明大學生藝術素養的總體水平處于中等偏下[3]。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要給公共藝術教育“正位”,必須先從轉變思想觀念做起。由于藝術教育是一門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軟功夫”,短期內沒有什么顯性效應,一些學校決策者在當前教育功利化、實用化思想影響下,難以從思想上真正重視起來,大都抱有能應付就應付、不愿投入過多人力和物力開展公共藝術教育的心態,忽視了對學生整體素質、人文精神的培養。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在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學生從小學到中學主要精力放到了文化課的學習上,在學校所受到的藝術教育非常有限,參與藝術實踐的機會較少,大部分學生,都存在藝術素養欠缺的問題。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各級各類學校要根據自身優勢和特點,開齊開足美育課程,到2018年取得突破性進展”。高等院校必須扭轉當前過于功利化的教育思想傾向,充分認識藝術教育對學生健康成長、民族長遠發展的意義,真正從決策和行動上重視公共藝術教育,旁無責貸地為學生補好這一課。作為學歷教育的高級階段,大學要充分利用校內外各種教育資源,拓展藝術教學內容和形式,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和創新意識,增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學科建設問題
任何一門學科都離不開扎實的理論研究作為支撐。而當前公共藝術教育中所有淺層性的認識和行為,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缺乏扎實的教育理論的有力支持[4](244)。與高等院校其他學科教育相比,公共藝術教育起步較晚、發展較慢,尚未建立起一套比較成熟、完善的理論體系,嚴重影響了教育實施的結果。近年來,雖然也有學者就公共藝術教育的發展從不同的角度提出過建議和策略,但既有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呼吁社會各界提高對公共藝術教育的重視,或者對如何破解當前公共藝術教育發展困局提出大的框架性思路,而對于公共藝術教育發展過程中的一系列具體問題,如學科定位、機構配置、課程設置、教學大綱、教學管理、考核評估等都缺乏深入研究,不能很好地為公共藝術教育的發展提供理論支持和指導。發展公共藝術教育,首先要解決其學科獨立性問題。長期以來,在缺乏明確目標定位的背景下,無論是政府文件還是相關研究,大都是在德育教育的大框架下討論藝術教育。直到今天,藝術教育仍然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被列入德育教育的范疇,沒有獨立的學科分類作支撐。而事實上,藝術教育有其內在的規律和特點,就學科建設來講,完全有必要將其定位為一個獨立的學科門類,作為一個完整的學科加以建設。要將公共藝術教育列入學校總體課程設計,與其他課程融為一體,互為補充和滲透,這對于建構完善的公共藝術教育理論體系具有重要的意義。其次,要解決藝術教育的具體課程設置問題。目前,各個高校在公共藝術課程設置上差別較大,少數大學如清華、同濟等將公共藝術課作為必修課程,而大部分學校都通過開設選修課的方式開展藝術教育,具體情況也不均衡,有的按藝術分類設置了相應的課程,如南京大學開設了文學、音樂、繪畫、舞蹈、戲劇、雕塑、影視等七大系列課程;有的高校則受到師資隊伍和教學條件的制約,開設的藝術課門類較少。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在開設以藝術鑒賞為主的限定性選修課程基礎上,開設藝術實踐類、藝術史論類、藝術批評類等方面的任意性選修課程”,這從大的框架上明確了當前課程設置的基本要求,而具體如何實施,則需要各個學校根據本校實際,切實做好教學規劃編制、課程體系設計、教材編寫選用等工作,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藝術教育體系。
三、機構隊伍建設問題
目前,各高校公共藝術教學機構的設置主要有以下三種模式:一是設立相應教研室,負責學校非藝術類專業學生的藝術教學,大多隸屬于藝術學院或人文學院,根據其統一安排來開展教學;二是設立相對獨立的藝術教育中心,但大多掛靠在學生處、宣傳部等機構名下,實踐中是否獨立運行要看學校對其重視程度;三是設立真正獨立的公共藝術教育機構,與學校其他院系、教學機構是并列的關系。作為公共藝術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必須結束這種多頭機構設置的亂象,設立專門的公共藝術教育機構,擁有獨立的人員、財務、設施等管理權限,能夠根據教學規劃靈活安排教學活動,為公共藝術教育的發展提供組織保障。從藝術教育的師資力量來看,各個學校也是情況不一。一些設有藝術院系的學校一般會指派專業教師承擔公共藝術教學任務,但在近年來藝術類考生持續火熱而專業教師編制緊缺的大背景下,很多教師本身承擔著較多專業藝術課程,如果再加上繁重的公共藝術教育,在時間和精力上會非常緊張。很多沒有專業藝術院系的學校,則不得不從校外臨時聘請一部分教師來承擔藝術教學,不僅教師的文化和藝術素養難以保證,課程安排也缺乏連續性和系統性。教育部在《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中明確規定:“高校擔任公共藝術課程教學的教師人數應占在校學生總數的0.15%—0.2%,專職教師人數應占藝術教師總數的50%。”結合當前國家正在開展的事業單位人事改革,應當從體制上拓寬公共藝術教育師資的來源渠道,讓高校在藝術專業人才的引進上有更多的自主權,能夠根據本校教學實際需求引進相應的人才。此外,高等院校還應積極利用社會資源,與社會上一些文藝團體、社會機構等進行合作,采取引進來、走出去的方式拓展藝術教育渠道和領域,在豐富藝術教育內容的同時,提高學生的藝術實踐能力。應當指出的是,公共藝術教育要取得長足發展,還應建立一套完整的考核評估體系作為保障。一是要對學校組織開展教學情況的考核,包括教學規劃、師資配備、場地安排、設施配備、教學管理、教學質量等;二是對教師課堂教學情況的評估,包括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效果等;三是對學生學習情況的考核,包括藝術素養、專業技能、審美能力等。令人欣慰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已經開始“動真格”地推進公共藝術教育,例如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出臺了《關于貫徹國辦發〔2015〕71號文件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實施意見》,明確對公共藝術教育建立監管制度,自2017年起對未能執行課程計劃的教育主管部門、學校和校長實行合格性評估以及評優、評先“一票否決”,對不能開齊開足課程、影響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實施行政問責。相信有了這些切實有效的舉措,公共藝術教育一定能迎來前所未有的“春天”。
參考文獻:
[1]沈致隆.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藝術教育一瞥[J].教學與教材研究,1999(01).
[2]章仙蹤,張劍橋,司念偉.公共藝術教育如何避免“被雞肋”[N].中國教育報,2012-05-03.
[3]易曉明,杜麗姣.大學公共藝術教育向何處去[N].中國教育報,2012-08-20.
[4]王越.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現狀批評———從公共藝術與公共體育的比較入手[J].藝術百家,2013(1).—150—
作者: 江小楠 單位: 山東藝術學院公共課教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