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小議染織與纖維藝術的應用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染織與纖維藝術中傳統圖案的分類
染織和傳統纖維藝術形態繁雜多樣,不僅具有鮮明的藝術特征和明快的色彩搭配,其材料的選用也獨具特色。染織和傳統纖維藝術往往根據不同的材料和創作題材選擇不同的裝飾紋樣,傳統圖案是其設計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表現鮮明的中華民族特色。從現有的染織和纖維藝術制品來看,其選用的傳統圖案形式多樣,大致可以分為圖畫圖案和符號圖案兩類。圖畫類傳統圖案包括:龍、鹿、象、龜、魚、鳳凰、鸞鳥、獅子、麒麟、仙鶴、十二生肖、孔雀、大雁、鴛鴦、蝙蝠、糊蝶、峰蜍等鳥獸類圖案;竹子、牡丹、梅花、蘭花、菊花、桃花、松樹、芙蓉、玉蘭、蓮花、海棠、金橘、水仙、靈芝、桂圓、石榴、桃子、佛手、月季、山茶花、萬年青、繡球花、寶相花等花卉類圖案。
符號圖案類傳統圖案包括:筆、墨、紙、硯、海螺、法輪、寶傘、白蓋、蓮花、寶瓶、金魚、盤長、八卦、福字、祿字、壽字、禧字、回紋、萬字、盜甲紋、曲水紋、山石、海水、江崖、祥云、花瓶、寶燈、如意、寶扇、寶劍、魚鼓、拍板、崩、花籃、荷花、橫笛等。眾多的傳統圖案應用在染織和傳統纖維藝術可以產生出各式各樣的變化,但是有一點是相同的:這些傳統圖案紋樣富有濃厚的中華民族氣息,成為表現染織和傳統纖維藝術中國風格的重要元素。
2染織與纖維藝術中包含的傳統圖案的美學特征
染織與纖維藝術既具有與繪畫形式相同的審美特征,又有著后者所不具備美學價值。染織與纖維藝術綜合了西方繪畫、現代設計理念和中國傳統圖案紋樣等多種表現形式,因此展現出現代與傳統相結合的美學特征,極富內涵。染織與纖維藝術的美學特征首先表現在其內涵和詩意上。它的傳統圖案紋樣不僅有形式上的特征,更能夠傳遞生理想和倫理道德規范等精神內涵。
例如,傳統染織與纖維作品中常用的吉祥圖案通常表達著濃濃的民間鄉土情感,表達著真誠的祝福或美好祝愿;各種花鳥魚蟲紋樣的使用則體現著中國人民對自然和美好社會的向往和追求;中國傳統的太極圖案、九宮格圖案、米字格圖案等運用到染織與纖維藝術中則通過現代設計和繪畫的手法表現出既多樣又統一的中國獨特形式內涵。中國傳統藝術形式講究意境的表達,染織與纖維藝術的意境通過詩意表現得淋漓盡致。設計者通常用簡約的設計手法和傳統圖案紋樣相結合,營造悠遠的想象空間和廣袤深邃的詩意境界,給人含蓄溫婉的精神特質。除此之外,從意形結合、圖案規律以及圖案與作者思想情感的交融方面也能總結出染織與纖維藝術的美學特征。
中國傳統繪畫講究“寫意”,而染織與纖維藝術則運用設計的手法達到“意形結合”的境界。中國傳統染織圖案大多追求寓意美和內容美,用相對抽象的物體作為設計的藍本在其上進行抽象、變形、夸張等處理,達到寓意和物形的結合。例如,染織與纖維藝術常常用五只蝙蝠表示“五福臨門”,用南瓜、玉米等五谷雜糧象征“五谷豐登”,用壽桃表示長壽。這些普通的事物由于“意形結合”而有了豐富的意義,從側面展現了中國特有的藝術風格和審美情趣。設計與繪畫的最大區別在于圖案具有規律性,染織與纖維藝術的傳統圖案就遵循了這一規律,使傳統的藝術形式得以與時代性相結合。藝術的生命不僅在于其藝術性的高低,也在于其與作者情感的交流。染織與纖維藝術家們常常通過有代表性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感,促進作品主題的深化。在中國特定的文化背景下,這種藝術與情感的交融令傳統圖案經久不衰且歷久彌新。
3傳統圖案在染織與纖維藝術中的繼承和發展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的藝術形式也在不斷發生變化以適應現代人們審美的需要,對于染織與纖維藝術,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繼承傳統圖案紋樣和表現形式,更重要的是做到如何在保持傳統風格不變的前提下賦予其鮮明的時代特征。將傳統圖案應用到現代染織與纖維藝術中,使作品兼具有民族性、時代性和民族文化特色,這一點需要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感知和深層認識,單憑藝術處理和情感交融是做不到的。
在染織與纖維藝術中運用傳統圖案不能簡單地模仿或照搬,應該在遵循傳統圖案規律的前提下結合現代社會需要和人們的審美習慣進行綜合考量,對圖案紋樣進行理解和分析,使之與設計作品達到傳統圖案特色和時代感的完美結合。例如,現代社會設計的旗袍與中國傳統旗袍雖然都使用傳統圖案紋樣和基本樣式,但卻展現出迥然不同的審美效果。現代旗袍添加了現代刺繡工藝和新式的剪裁方式,因而在濃郁的民族風情中洋溢著時尚氣息。這種改良手法既保持了中國傳統又規避了單純的模仿復制手法,使旗袍在新時代有了新的生命。因此,傳統圖案的運用手法在染織與纖維藝術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只有在傳統中發現新的靈感才能使其設計始終處在發展的過程中,得到充實和完善。
4結語
染織和纖維藝術的發展具有綜合性,其發展不應固步自封而應朝著兼容的方向發展。在現代社會中,染織和纖維藝術中傳統圖案的使用令這種藝術形式緊隨時代步伐在新時期散發出傳統的光輝。在設計過程中,染織和纖維藝術完整地繼承了傳統圖案并進行不斷探索性的創新,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認識并了解它。我們只有在充分了解的基礎上進行創作,才能促進其可持續性發展。
作者:丁思堯單位:佳木斯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