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試論音樂作品的選取與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作品的選取
在白山與松水之間,廣袤的黑土地上孕育出豐富的自然資源,其“剛健中正”“、清麗秀美”蘊發(fā)的“生生不息”之氣象,懿化出個性鮮明、形象鮮活的吉林省地方音樂文化,其斑斕多姿的音樂藝術形式已逐漸被人們所熟悉。這些極富親和力的“鄉(xiāng)音”般的曲調,是在吉林大地上繁衍生息的人們內心深處思想感情的真實寫照。這些色彩濃郁、個性獨特的“鄉(xiāng)音”深深地感染著身在吉林或曾在吉林生活的人們,使他們情不自禁地產生思鄉(xiāng)戀土之情。但凡具有代表性的地方音樂,往往具有更為廣泛的影響力,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愛與推崇,這就是地方音樂的魅力。建國以來,反映吉林地方音樂風格特色的音樂創(chuàng)作以傳統文化精神作為音樂文化發(fā)展的基礎,結合中、西方音樂創(chuàng)作與編配技術,成為豐富地方音樂文化資源。這些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通過高超的創(chuàng)作技法,完美地反映出了吉林省地方音樂文化特征,并且享譽全國,有些作品甚至在國際音樂文化交流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分類研究眾多作品后,選取、尚德義、張式功等幾位作曲家創(chuàng)作的典范之作作為分析研究的主要對象。先生一生創(chuàng)作了360余首(部)音樂作品,涵蓋交響曲、民族管弦樂、民族器樂獨奏與重奏、西洋樂器獨奏與重奏、舞劇音樂、歌劇音樂、聲樂作品、戲曲音樂、戲劇影視劇配樂等多種體裁形式。豐富的創(chuàng)作量與多樣化的創(chuàng)作形式在吉林省作曲家中名列前茅。作為整體研究的一部分,本文主要從先生的兩首小型器樂作品入手,概括其中吉林地方音樂形象塑造的方法與特征。為何選擇《風雪爬犁》、《駟馬銅鈴》作為研究內容?首先,由于這兩首作品的音樂形象設計精巧、旋律中充滿吉林鄉(xiāng)土氣息,是研究吉林地方音樂之佳作。其次,兩首作品在國內外具有非凡的影響力。1978年全省匯演,兩首作品分別獲創(chuàng)作獎與指揮獎。自首演至今一直活躍在國內民族音樂表演的舞臺上,每次演出翻場不斷。在臺灣、新加坡等地的中國民族樂團也曾多次公開表演,得到國內、國外觀眾的喜愛。因此,《風雪爬犁》與《駟馬銅鈴》二首樂曲逐漸成為先生的代表性曲目。音樂學領域中的多位專家學者曾對兩首作品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如著名音樂理論家喬建中先生將這兩首作品列入“60年代我國民樂創(chuàng)作的代表性曲目之一”,將之譽為“一代名曲”。
二、小型器樂作品本體分析
在旋律進行方面,梆笛旋律主要采用跳進的方式,尤其是將五度跳進運用在最顯要的位置,使音樂開始就充滿動力性,成功地塑造出了清快、脆亮的音樂形象。板胡旋律則主要采用極進和小跳的方式,并在局部使用大跳進行,使旋律走向平穩(wěn),表現出柔美的氣質。在節(jié)奏方面,建立在小快板速度基礎上,梆笛旋律采用大周期“長短長”的節(jié)奏布局,并在后面的長音中采用富于笛子特色的顫音處理,增強較長時值的律動性。伴奏部分的揚琴采用十六分音符的均分律動方式演奏持續(xù)音,制造出了奔跑的藝術效果。隨后,胡板旋律則采用小周期的“長短長”的節(jié)奏布局,突出了旋律的歌唱性特征。伴奏部分的揚琴先采用八分音奏節(jié)奏作陪襯,后變回十六分音符,在追求足夠的穩(wěn)定性表述后,再次提升音樂的律動性。音樂在陳述中形成“動靜動”的動力布局格式。在音色與音區(qū)方面,采用梆笛與板胡兩種音色先后出現,在吹管樂器梆笛的清亮音色后,采用拉弦樂器板胡,并在高音區(qū)使用,使旋律在高亢、明亮、甜美的音色中得以完美表達。通過兩種音色的反差,使音樂在整體音色保持明亮的同時,產生了“一剛一柔”的對比,成功刻畫了“剛柔并濟”、“粗獷中略帶一絲細膩”的東北獵人形象。樂曲的邏輯性強、結構嚴謹,從旋律、織體、音色、力度等方面在音樂發(fā)展過程中與曲式結構密切聯系,形成完美的統一體。音樂從始至終地展現出強烈的畫面感,這種由“風雪、爬犁、獵人”構成的音響形象富有濃郁的吉林地方色彩。
作者:劉清明單位:長春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