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中音樂學科核心素養下的音樂教學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在高中音樂教學中,教師如何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提升學生的音樂素質,培養學生的藝術情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是一項重大課題。筆者結合多年的高中音樂教學實踐,簡單探討對高中音樂核心素養內涵的理解及教學實施策略。通過音樂教學實踐活動,著力培養和發展學生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和文化理解三方面的音樂學科核心素養。使音樂核心素養貫穿于音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以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形式,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恰當的教學策略,促進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提升。
【關鍵詞】高中音樂;學科核心素養;教學實施策略
一、高中音樂學科核心素養內涵
通過核心素養的教育政策研究、音樂學科本質的內涵研究、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國際比較研究、基于音樂核心素養的傳統文化分析、基于音樂核心素養的課標分析、音樂核心素養的實證調查研究等,再通過焦點小組訪談、專家個別訪談、問卷調查等多輪意見征詢、審讀和評議,最后將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確立為三個方面: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和文化理解。學生通過音樂課程學習陶冶情操、啟迪智慧,培養和發展音樂聽賞、表現與創編能力。普遍形成的共識是:通過音樂課堂中的藝術實踐和表演創造活動,提升學生審美感知;通過音樂課程教學中對藝術作品的了解、學習,讓學生認識中華民族及其他國家的音樂文化內涵,理解世界音樂的多樣性。通過音樂教學,我們要將最有價值的留給學生,那就是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筆者認為,高中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既要落實在音樂課堂教學全過程,更要立足于教學方式、教學理念的轉變。在音樂教學中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采用豐富多彩的教學設計等有效策略手段進行教學,可以使老師們在課堂教學中轉變觀念、提高教學效率。
二、目前高中音樂學科教學存在的問題
作為一名教研員,每學期聆聽著無數節的高中音樂課,在感嘆各教師教學方法靈活多樣、奇思妙想的同時,也發現很多教師對于高中音樂學科核心素養的內涵理解不深刻,在課堂中不能運用巧妙的教學手段去引導學生,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在很多高中音樂課堂中,學生聆聽學習的只是作品,而不是音樂
因為學生只會按照老師的要求進行聆聽,并不主動了解作品中所表達的情感!如果教師缺少對音樂作品的深刻理解,就不能對學生進行音樂審美能力的引導和培養,使學生在欣賞音樂和表現音樂作品時缺乏理解力、想象力、感受力和創造力,更不能與音樂作品形成情感共鳴。
(二)高中音樂教學,應注重音樂實踐、音樂交流與合作
在實際教學中,老師們普遍認為高中音樂鑒賞課主要就是聆聽、鑒賞,引導學生通過聆聽作品去表現和參與豐富的音樂實踐活動的環節較少。老師們不能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讓學生表現作品,尤其缺少對學生音樂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三、高中音樂學科教學實施策略
(一)以聆聽、感受為基點,提高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
學生音樂審美感知能力的培養在音樂核心素養中處于重要的核心地位。音樂是一門聽覺的藝術,在音樂教學中要以聆聽為主,教師不能僅僅依靠語言和邏輯的表達來詮釋音樂,更要善于運用“音樂思維”的方式引導學生去感知、體驗。引導學生在情感體驗的基礎上對音樂作品進行分析,進一步強化學生的聽覺審美感受,將聆聽與內容有機結合,逐步提高學生音樂理解與鑒賞能力。例如在高中鑒賞第一單元《草原放牧》的教學,教師可以根據蒙古族少年龍梅和玉榮在暴風雪中保護公社羊群的真實故事,讓學生對草原英雄小姐妹動人事跡創作背景加以了解,在聆聽主旋律的同時,讓學生在作品中聯系生活,在生活故事中聯系作品,將有情節的敘事性與音樂的抒情性相結合,感受著對美麗而遼闊的草原的贊美和草原英雄小姐妹的動人故事。但更主要的一定要引導學生學會用音樂的形式要素,如節奏、旋律、速度、力度等來進一步認識、理解、鑒賞音樂。第一主題活潑樂觀、熱烈的旋律、緊湊的節奏與第二主題內蒙古長調色彩的抒情性、如歌的旋律,舒緩的節奏形成鮮明對比,讓學生感受不同的節奏、旋律所表現的不同音樂形象。通過音樂的形式要素加深了對音樂作品的審美感知,并學會用音樂形式要素分析、理解作品。實現學生與音樂作品及作曲家思想的交匯、融合,從而進一步表現情感,體驗、感受作品內涵。
(二)以實踐活動為動力,發揮學生的藝術表現能力
具體教學過程中,音樂老師可根據學生的學情選擇靈活多樣而富有實效的教學方法,通過歌唱、演奏、綜合藝術表演和音樂創編等活動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提高學生想象、創造、表達音樂的能力,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例如,在高中鑒賞第五單元《非洲歌舞音樂》的教學中,教師可擊鼓示范非洲音樂復雜多變、強烈奔放的、多線條的節奏,讓學生感受鼓是非洲音樂節奏的基礎,是表達音樂語言最重要的樂器,了解到鼓在非洲有多種多樣的功能和用途,除了用于音樂外,有時還是用來模仿語言、傳遞信息等,鼓聲中復雜多變的節奏表達出人們各種不同的感情,這都與他們日常生活有著緊密聯系。再引導學生用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如歌唱、舞蹈動作、肢體語言、手拍節奏等,感受非洲音樂復雜多變的節奏,體驗非洲民間音樂的風格特征。
(三)以豐富的文化為內涵,拓寬學生的審美觀價值觀
音樂藝術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人們通過音樂藝術可以認識世界。音樂文化理解是重要的社會人文素養,通過音樂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從音樂發展的角度認識社會,從社會發展的角度認識音樂。曾聽過一位教師執教《國之瑰寶-京劇》這一課。教師從京劇的形成講起,講到了京劇的行當:生、旦、凈、丑;京劇的四大表演形式、京劇的唱腔等,看似內容豐富的京劇一課,并沒有將京劇的教學定位在傳承“國粹”的“美”上,而是進行了京劇知識的講解,因此,教學過程變成了“學識”的灌輸,讓民族文化的瑰寶失去了色彩,并沒有激發學生對我國傳統藝術的熱愛。所以,音樂課堂教學一定要關注教學策略,教師要采用恰當的教學方法將文化滲透在我們的每一個教學環節中。例如在鑒賞第二單元《多彩的民歌》時,先引導學生聆聽、體驗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民歌,使學生了解民歌和人民的社會生活有著最直接、最緊密的聯系,反映的是最普通的人民的心聲。再通過學生學唱、演唱、感受《多彩的民歌》幾首歌曲的主旋律,總結出例如南方音樂風格的委婉秀麗,西北民歌的高亢嘹亮都是勞動人民因地域的不同,在長期的勞動、生活實踐中,為表現自己的生活抒發自己的感情,表達自己的意志、愿望而創作的不同音樂風格,因此,在內容上都具有鮮明的地域性、人民性。讓學生感受我國多民族融合的燦爛文化,認識我國民歌是我國傳統文化中重要的精神財富,激發學生熱愛音樂、熱愛民族的思想感情,進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所以,每位音樂教師要建立自己對音樂藝術作品的正確審美價值觀,熟知每部音樂作品的文化內涵,才能對音樂活動與音樂作品做出正確的判斷、評價,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音樂審美觀。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形成與培養是一個復雜的、長期的過程,它著力貫穿于音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只有不斷進行創新,以豐富多彩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采用靈活、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和恰當的教學策略,才能使我們的音樂課堂充滿魅力,讓學生和我們一起體驗音樂、享受音樂,進而促進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資利萍.中小學音樂教育網《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年版)學科核心素養產生的背景、釋義分析及其課程實施作.
作者:桑彩虹 單位:新疆烏魯木齊市教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