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心理護理現狀分析及未來方向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通過交流發現患者癥狀出現的規律或者伴隨的各種負性情緒,進一步了解這種負性情緒的原因,分析這些原因是否存在不合理的信念、思維。引導患者克服各種負性情緒影響的方法,改變其防御機制方面的缺陷,重建人格和行為模式,鼓勵家庭成員干預,建立輕松、整潔的良好就醫氛圍。通過提供放松、暗示等方法調動患者積極的情緒,鼓勵患者參加文娛活動,提供用藥指導,飲食指導等,加強和患者親屬的交流,講解心理與疾病的相關知識,提供出院后的飲食指導。
1方法
1.1觀察指標
痊愈:上腹部疼痛、飽脹、噯氣等上消化道不適癥狀消失。好轉:各種不適癥狀明顯減輕,需經過他人提醒或特別關注才感覺到癥狀的存在。無效:癥狀緩解不明顯,影響日常生活。不良情緒通過治療期間SDS、SAS評分的改變進行比較。兩組觀察周期均為6周。
1.2統計處理
采用SPSS11.0進行統計學分析,采用V2或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療效比較
研究組失訪6例,37例完成觀察,對照組失訪8例,35例完成觀察。研究組痊愈11例,好轉20例,無效6例,有效率83.78%。對照組痊愈10例,好轉16例,無效9例,有效率為74.28%。研究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V2=0.98,P>0.05)。
2.2兩組SDS、SAS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SDS、SAS評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SDS、SAS評分均在第3周、第6周時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目前認為FD的主要機制有HP感染、胃腸動力障礙、內臟感覺異常、胃腸激素改變、精神因素等,因此治療FD也應該綜合考慮患者患病的多種因素。近年來隨著對FD認識的深入,FD做為一種身心疾病,精神因素在其發病機制中的重要性逐漸被臨床重視。研究表明FD患者存在較多的疑病、癔癥樣表現及抑郁焦慮癥狀,在遇到困難應激時傾向于使用不成熟及神經癥性的心理防御方式。而異常的精神情緒刺激,通過腦-腸軸的雙向調節作用于胃腸道靶器官,使胃腸道運動、感覺、分泌和免疫功能發生變化,引起異常的腦腸肽反應,從而表現為功能性胃腸病。臨床研究表明,對FD患者聯合使用抗抑郁藥后,患者的消化道癥狀改善更為明顯,并能提高其生活質量。這也說明精神因素是FD發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心理護理隨著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發展而逐漸受到重視。心理護理已經從單純的宣教過度到使用心理學的知識、技能在臨床治療、護理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對有心理問題的患者應更首要的進行針對心理疾患的治療和干預[8],本研究組的患者均具有抑郁、焦慮不良情緒,因此在治療時聯用了抗抑郁藥氟西汀,氟西汀是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通過增加中樞神經系統的5-羥色胺濃度,改善患者心理狀態,從而調整患者胃腸道運動、感覺、分泌和免疫功能。本研究中對研究組進行了心理護理干預,包含了健康教育、認知治療、暗示療法、放松訓練等內容,特別是通過引導患者克服各種負性情緒影響的方法,改變其防御機制方面的缺陷,重建人格和行為模式,最大可能的緩解患者的抑郁、焦慮情緒。與對照組比較,6周后研究組有效率雖高于對照組,但兩組間比較無統計學差異,與國內心理干預配合藥物治療可使患者臨床癥狀更快控制或緩解的結論不一致。考慮可能的原因是觀察周期短,患者癥狀不穩定。SDS、SAS評分顯示在治療第3、6周時,研究組評分均低于對照組,且有統計學差異,表明心理護理有助于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不良情緒的緩解不但能通過腦-腸軸的雙向調節作用減輕上消化道的不適,同時也能增強治療的依從性。
綜上所述,心理護理雖然短期內未能提高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療效,但能改善患者的抑郁、焦慮等不良情緒。但值得注意的是心理護理對于護理人員的知識結構、溝通技巧、臨床經驗以及科室內人員之間的配合等均有較高要求,否則心理護理容易變成普通的宣講甚至引起患者的反感,反而起不到應有的效果。
作者:賈碧慧呂榮香郭鳳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