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牙科護理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資料與方法
1.1篩選及評價標準依據改良兒童畏懼調查量表-牙科分量表(CFSS-DS)的計分結果篩選研究對象和評價研究結果。該量表中包括牙醫、(其他)醫生、打針、讓人檢查你的嘴巴、張大嘴巴、讓不認識的人碰你、有人看你、醫生給你鉆牙、(想想)醫生鉆牙的場景、醫生鉆牙的聲音、醫生把工具放到你的嘴巴里、透不過氣來、去醫院、穿白大衣的人、護士姐姐幫你洗洗牙齒、看到拔牙的鉗子、醫生給你拔牙等17個項目,針對每個項目的害怕程度分別由5種不同的表情表示,便于患兒自行填寫。每個項目中不害怕記1分,害怕程度每提高1級增加1分,極度恐懼記5分。
1.2研究對象于2013年6月-2014年8月之間,對來醫院口腔科兒童牙病門診就診的初診患兒,首先讓其自行填寫CFSS-DS量表,并記載其得分,17項總分超過50分的患兒被納入研究對象,共選入60名患兒作為研究對象,男女各30名,年齡在5~10歲之間。
1.3方法被列為研究對象的患兒在首診治療中,由護士來進行綜合護理,在其二次復診時再次先自行填寫CF-SS-DS量表,記載其得分。將前后兩次的量表得分進行統計分析,利用配對t檢驗的方法檢測前后兩次量作者簡介:高影(1981-),女(漢族),護師,本科.表得分的差異性。其中,綜合護理包括醫療護理和心理護理,醫療護理主要是由護士來協助醫生完成治療操作,在醫生治療的整個過程中給予及時、快速、準確的操作配合,盡量縮短操作時間,減少或減輕患兒因醫療操作而產生的疲勞和痛苦;心理護理主要是護士通過語言溝通和肢體愛撫等動作爭取患兒的信任,詳細地為患兒說明,使其了解整個治療操作過程,減少緊張情緒、消除恐懼心理,爭取家長的配合,共同鼓勵患兒要勇敢,提高患兒的自信心。
1.4結果初診治療前調查表的平均得分為58.6±5.7,第二次復診治療前調查表的平均得分為37.0±3.3,配對t檢驗的結果顯示前后得分的差異性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后者明顯低于前者。
2討論
兒童牙病如果能夠早期、及時、有效的治療對于口腔健康和乳恒牙順利交替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兒童常常對于牙科治療過程陌生或者害怕有疼痛而懷有畏懼心理,無法順利完成必要的治療過程,使患牙達不到早期及時有效的治療,導致患兒本身乃至于同一個群體的口腔健康水平的明顯下降。牙科畏懼癥是指在牙科診治過程中害怕某些環節,以兒童多見,這樣降低了兒童牙病患者的早診斷、早治療,破壞醫患關系。兒童牙齒患病率非常高,而來醫院就診的兒童多有畏懼的心理,兒童心理發育還不成熟,其心理及認知都處于成長階段,使其對于治牙有著更加恐懼的心理。據統計顯示,80%以上的兒童在診治時都有“牙科畏懼癥”。其主要表現在害怕牙醫、(其他)醫生、打針、讓人檢查你的嘴巴、張大嘴巴、讓不認識的人碰你、有人看你、醫生給你鉆牙、(想想)醫生鉆牙的場景、醫生鉆牙的聲音、醫生把工具放到你的嘴巴里、透不過氣來、去醫院、穿白大衣的人、護士姐姐幫你洗洗牙齒、看到拔牙的鉗子、醫生給你拔牙等17個項目,最終結果導致患兒的病牙不能夠得到及時的治療,很大程度地影響了兒童的口腔健康水平。
3總結
基于上述諸多原因,本組采用CFSS-DS評分法評估其畏懼程度。本研究對來醫院門診就診隨機選取60名具有牙科畏懼心理的兒童,在治療過程中給予兒童牙科綜合護理措施,分別于初診治療前和第二次復診治療前,比較兩次得分的差異,分析兒童牙科綜合護理前后患兒牙科畏懼心理的變化取得良好效果。由此可見,兒童牙科綜合護理措施能夠有效地減輕患兒對牙科治療的畏懼心理,使患兒的牙病能夠獲得早期治療。
作者:高影單位:吉林醫藥學院附屬醫院口腔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