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尿失禁患者的臨床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主要為加強基礎護理,密切觀察病情變化,預防褥瘡、感染,進行膀胱功能訓練。
觀察組采取全方位的綜合護理
常態化措施加強護理人員專科知識培訓,規范常見的護理操作規程,提高觀察病情的能力,做好基礎護理,向患者和家屬說明膀胱功能訓練的目的,取得患者和家屬的配合。減輕造成尿失禁的誘因,適當輔助一些藥物治療,如抗膽堿能制劑等。采用有效手段監測泌尿系統的狀況,了解患者膀胱尿道功能狀態,有無輸尿管反流,膀胱憩室等,了解有無逼尿肌括約肌協同失調,膀胱高壓排尿等情況,采用更積極的措施減低膀胱內壓力防止自主神經反射障礙的產生,對于逼尿肌反射亢進和逼尿肌外括約肌協同失調的患者,采用間歇導尿引流膀胱。
尿失禁針對性專科護理囑患者每日攝入液體量2000mL。入睡前限制飲水減少夜間尿量。應用接尿裝置接取尿液。女患者可用女式尿壺緊貼外陰部接取尿液;男患者可用尿壺接尿,也可用陰莖套連接集尿袋,接取尿液,每天要定時取下陰莖套和尿壺,清洗會陰部和陰莖,并暴露于空氣中,同時評估有無紅腫、破損。對長期尿失禁的患者,可采用留置導尿管,定時放尿,避免尿液浸漬皮膚,發生壓瘡。患者若伴有四肢癱瘓,間歇導尿顯然很難減輕病人的護理負擔,可考慮行經尿道外括約肌切開術后外部集尿器集尿,有效降低膀胱內壓力,避免上尿路受到損害。
感染護理認真執行無菌技術操作、消毒隔離制度,降低感染發生率。保持皮膚清潔干燥,經常清洗會陰部皮膚,勤換衣褲、床單、襯墊等。嚴格執行密閉式引流,重視醫護人員手的清潔,避免交叉感染。0.5%碘伏行會陰及尿道口消毒,每2天更換集尿袋,多飲水促進排尿反射的恢復,預防泌尿系統感染。
功能訓練護理持續進行膀胱功能訓練,安排排尿時間,定時使用便器,建立規則的排尿習慣,促進排尿功能的恢復。指導患者取立位、坐位或臥位,試作排尿動作,先慢慢收縮肛門,再收縮陰道、尿道,產生盆底肌上提的感覺,大腿和腹部肌肉保持放松指導進行骨盆底部肌肉鍛煉增強控制排尿能力,同時訓練間斷排尿。
心理護理加強護患溝通,尊重患者的人格,給與安慰和鼓勵,使其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
評價方法綜合護理8周后,對患者癥狀和神經恢復等情況進行評定,神經功能采取NIHSS評分,分數越低功能越好。尿失禁減輕為改善,尿失禁不減輕甚至加重為無效。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3.0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χ—±s表示,且進行t檢驗,以P<0.01有統計學意義。
尿失禁是指膀胱內尿液失去控制而自行流出,神經內科尿失禁多數屬于反射性尿失禁,是由完全的上運動神經元病變引起逼尿肌反射亢進,尿道外括約肌突然發生無抑制性松弛而引起尿失禁,患者常無殘余尿。不完全的上運動神經元病變有部分患者可出現急迫性尿失禁,患者常伴嚴重的尿頻、尿急癥狀。長時間的尿失禁將使上尿路功能受到明顯損害,出現腎積水、腎功能衰竭。老年患者因泌尿系統退行性改變,長時間的尿失禁、神經功能障礙更會給其帶來感染和意識障礙和加重,因此,有效及時的護理至關重要。我院近年來以提供優質化的護理為目標,在以往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全方位的綜合護理,由本組結果和數據可以看出,患者尿失禁情況改善較好。有數據也顯示腦血管意外1周內尿失禁的發生率為60%,進行系統的護理和康復訓練后,尿失禁的癥狀會明顯減輕,其認知能力、運動能力和逼尿肌反射等也會有所改善。實踐中我們體會到,綜合性的護理其實質是全方位的護理,目的是保護上尿路功能,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對于神經內科尿失禁患者顯得尤其重要。護理時要關心理解病人,尿失禁患者常對飲水有顧慮,往往自動減少飲水量,這樣易增加尿路感染的機會。要說明尿液對排尿反射刺激的必要性,保持攝入液體量。長期尿失禁患者易發生感染,我們每2天更換集尿袋,從實踐來看這并不會加重感染,有實驗結果也表明,每2天更換集尿袋與每天更換其尿白細胞檢查沒有影響,反而有利于減輕醫工作量,節約資源。而對采用間歇導尿的患者,則需要復查尿常規和尿培養,一旦發生感染,即可根據已知的敏感藥物進行膀胱灌注抗菌素。排尿功能鍛煉是必不可少的護理內容,除上述措施外,使用便器時,應指導患者手掌用柔力在膀胱處按壓,并向尿道方向壓迫,使膀胱內尿液被動排出。同時應制定膀胱功能訓練計劃,指導患者每日數次做陰部肌肉收縮和放松鍛煉,觀察排尿反應,協助定時排尿,幫助其恢復控制功能。尿失禁往往造成患者衣物和床單污染,尿液長期浸濕皮膚引起皮疹,甚至發生褥瘡。因此臨床護理還需要注意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及時清洗,勤換衣褲、尿墊、床單。皮膚可涂適量油膏保護。綜上,綜合護理可有效改善神經內科尿失禁患者癥狀,利于神經功能恢復,值得臨床應用。
本文作者:張玉娟作者單位:山西省運城市中心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