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臨床醫學學生循證醫學教學現狀調查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目的:了解學生對循證醫學的認知情況和教學效果的滿意度,為進行教學改革提供依據。方法:對某大學2019年春季學期學習循證醫學的臨床醫學專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采用SPSS22.0進行統計分析,P≤0.05認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果:學生對循證醫學課程重視度不高,大部分同學對教學效果表示滿意(58.3%)或較滿意(39.4%),數據表明教師授課的準備及條理性、教師準備的教學內容、課堂氣氛及互動這3個條目是對課程滿意度有影響的因素。結論:提高學生對課程的認知度和重視度,針對影響課程滿意度的3個因素采取相應措施,可提高循證醫學教學效果。
關鍵詞:循證醫學;教學效果;滿意度
循證醫學(Evidence-basedmedicine,EBM)是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迅速興起的一門學科,在醫學生中進行EBM教學已經是不爭的事實。[1]如何教好EBM對于醫學教育工作者來說無疑是一個挑戰,也是同行討論的熱點。我校本科醫學類專業學生開設該課程已有近3年的時間,[2]但目前學生對該學科的認知情況、學生對教學效果的滿意度等問題尚缺少相關的基礎調查和分析。鑒于此,我們在授課學生當中進行了相關調查,現將調查結果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全部來源于某大學2019年春季學期學習循證醫學的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循證醫學為該專業的專業限選課,共16學時,于大四第二學期開課。調查的各班授課教師、授課方式和考核方式均相同。
1.2調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由各班學委通過網絡進行發放和回收,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通過二維碼掃碼在線填寫問卷。所有問卷均采用不記名形式由學生自愿完成,最終回收有效問卷175份。調查內容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1)學生基本情況;(2)對課程的認知情況;(3)教學效果滿意度。
1.3統計學分析
調查完成后,檢查問卷數據并創建數據庫,使用SPSS22.0進行統計分析,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對于兩樣本等級資料,使用秩和檢驗進行分析;對于多樣本等級資料采用Kruskal-WallisH檢驗進行分析;采用有序Logistic回歸方法分析影響因素。
2結果
2.1研究對象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某大學2015級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175名,其中男生77名(44%),女生98名(56%)。本研究以學生獲得獎學金次數評價其綜合素質,數據顯示男同學和女同學獲得的獎學金的次數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2.2課程的認知情況調查
大部分同學在學習本課程之前對課程了解較少,只有43位(24.6%)學生稍微了解過該課程。134位(76.6%)學生認為該課程對整個學科體系有重要意義。超過半數的學生(56%)該課程感興趣。50%的同學認為該課程學習的困難程度一般。大部分學生(71.4%)表示課后不會復習學過的內容。在學習態度方面,僅有26.9%的學生真心想學好這門課程。認知情況跟學生獲得獎學金的次數無關(P>0.05)。學生對本課程的認知情況見表2。
2.3教學效果的滿意度調查
大部分同學對教學效果表示滿意(58.3%)或較滿意(39.4%)。從教師授課的準備及條理性、教師準備的教學內容、課堂氣氛及互動、教師授課的節奏、教師授課的語速等5個條目分析教學滿意度的影響因素。其中教師授課的準備及條理性、教師準備的教學內容、課堂氣氛及互動這3個條目采用等級評分制,分為3分、2分、1分,教師授課的節奏和教師授課的語速這2個條目提供分類變量選項供學生選擇,具體見表3。將學生評價的滿意度作為自變量,上述所有可能對滿意度有影響的因素作為自變量,采用有序Logistic回歸方法進行多因素分析。結果表明教師授課的準備及條理性、教師準備的教學內容、課堂氣氛及互動這3個條目是對課程滿意度有影響的因素。
3討論
循證醫學又稱為循證醫學實踐,是一種新的醫學實踐形式,是慎重、準確和明智地應用當前所能獲得的最好研究證據,兼顧經濟效益和價值取向,進行醫學實踐的科學。[3]該學科出現后,發展迅速并得到廣大專業人士的認可。[4-6]《中國本科醫學教育標準》(草案)指出“醫學院校必須在整個教學期間實施科學方法及循證醫學原理的教育,是學生養成批判思維,掌握科學研究方法”,[7]目前眾多醫學院校在本科階段開設該課程。在醫學生中開設循證醫學課程,其目的在于讓循證醫學的理念深入醫學工作者的整個學科體系中,從而影響和改變臨床醫學決策方式,在臨床實踐中建立基于最優的研究證據、科學的臨床經驗和患者意愿而制定的新型臨床醫療決策模式。本研究中假設獲得獎學金的次數反映了學生的綜合素質,獲獎學金次數多的學生通常綜合素質更高。通過本次調查我們發現大部分同學在學習本課程之前對課程了解較少,并且調查發現對課程認知度與學生的總體素質沒有關聯,說明該學科在醫學生中缺少基本的宣傳,教學環境中學生獲取該學科相關信息的途徑少。雖然通過學部分學生認為該課程對整個學科體系有重要意義,但不少同學反應由于開課時間已經臨近臨床實習,同學期開設的臨床專業課較多,精力有限,所以大部分同學對本課程的重視度不夠。針對這個問題,任課老師可以聯合該課程的前置課程教師加強整個學科體系的介紹、在低年級階段開設選修課和舉辦公益講座等形式加強該課程的宣傳,并強調該學科對醫學生臨床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進而改善該課程的認知情況。此外,本研究中數據顯示女生獲得獎學金的次數比男生高,與同類研究結果一致,[8]提示教師授課過程中要注意調動男生學習積極性。教學滿意度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對教學效果基本滿意,Logistic回歸分析數據表明教師授課的準備及條理性、教師準備的教學內容、課堂氣氛及互動這3個條目是對課程滿意度有影響的因素。問卷的最后設計了開放性問題,調查學生對課程教學的建議。根據分析結果和部分學生的建議,我們認為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提高循證醫學教學效果。首先教師應鉆研教材,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教學過程中做到重點難點突出。由于總課時較短,學生都是具有較好自學能力的本科高年級學生,因此備課過程中注意對基礎的教學內容進行系統周密的編排,使各章節有機銜接。對課程的框架體系進行重點講解,對于一目了然的基礎知識少講或不講,引導學生課后自學。其次,可以采用“以問題為導向(PBL)”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興趣。[9]由于循證醫學最終落腳點是實際問題的解決,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將知識點的講解貫穿在真實的循證醫學實踐案例當中,讓相對枯燥的基礎知識更生動,也可以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作者:陳書 魏歆然 朱旭 鄧思思 魏高文 單位:湖南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