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心理疏導應用下的心內科護理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資料與方法
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心內科患者60例,回顧性分析臨床資料,按照時間就診順序分為兩組,每組30例。對照組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48~78歲,平均(56.7±2.5)歲,疾病類型:腦出血11例(36.67%),高血壓10例(33.33%),冠心病9例(30.00%)。試驗組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54~79歲,平均(58.3±2.4)歲,疾病類型:腦出血10例(33.33%),高血壓13例(43.33%),冠心病7例(23.33%)。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及疾病類型等基礎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護理方法包括換藥、保證科室內衛生及環境整潔。試驗組在其基礎上給予心理疏導干預,護理方法包括:①要求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的病情改善情況給予鼓勵與支持,使其樹立疾病治愈的信心。②護理人員向患者講解疾病的治愈、轉歸,并向其說明在治療期間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及不適感,使患者做好心理準備。③面對在治療過程中出現過度緊張、焦慮等患者,學會站在患者的角度出發向其解釋疾病治療的難點并與其家屬做好相關溝通作用,使其能夠積極主動的配合臨床治療及護理過程中。④護理人員能夠在日常生活中與患者進行心理溝通,并鼓勵其積極參與戶外活動,以維持良好的情緒及心態。療效評價指標:觀察與對比兩組患者經過不同護理方式下的生活質量滿意度情況。將臨床效果分為顯效、有效及無效3個等級。①顯效:將患者經過護理后心情愉快,能夠積極配合治療,臨床癥狀及體征完全消失;②有效:將患者經過護理后心理狀態及情緒有所轉變,臨床癥狀及體征有明顯好轉跡象;③無效:將患者經過護理后情緒較差,不愿主動配合醫師治療,臨床癥狀及體征無好轉跡象。總有效=顯效+有效。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所取得的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代表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患者對生活質量滿意度情況對比:對照組經過護理后對生活質量滿意度達顯效9例(30.00%),有效11例(36.67%),總有效率66.67%。試驗組經過護理后對生活質量滿意度達顯效12例(40.00%),有效17例(56.67%),總有效率96.67%。試驗組的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
3討論
臨床調查資料顯示,心血管疾病已成為目前臨床上一類較為常見的疾病類型,由于心血管疾病的起病急,早期癥狀并無明顯,這就使得患者對于疾病的發生未能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同時由于其對于疾病的起因、治療過程及經濟方面較為擔心,易出現緊張、焦慮及抑郁等不良情緒,且高度的焦慮及抑郁等不良情緒易造成嚴重心理障礙,甚至對患者的治療過程帶來影響,導致病情惡化。因此,對于心內科患者實施積極有效的護理措施至關重要。以往臨床上實施的常規護理無法達到令患者滿意的效果,易導致護患糾紛的出現。現我院為了提升患者對生活質量的滿意度,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加用了心理疏導干預,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與對照組經過護理后對生活質量滿意度總有效率分別96.67%、66.67%,結果提示,實施心理疏導干預的試驗組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實施常規護理的對照組,與李小波在2013年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綜上所述,于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有效的心理疏導干預可顯著提高護理服務質量,能夠有效促進功能恢復及心理健康,同時提升患者對生活質量的滿意度,幫助患者調整不良心理情緒,值得在臨床范圍內進行廣泛推廣。
作者:張秀芹劉玲單位:山東省濟南市濟陽縣中醫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