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家庭護理對老年抑郁癥的影響及策略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影響老年人晚年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受到越來越多的社會關注,為了探討家庭護理對老年人心理健康,本文主要探討家庭護理對老年抑郁癥的影響因素,進而討論家庭護理在基礎護理、情感心理護理、行為護理等方面的護理干預與關懷措施,對老年抑郁癥康復產生影響的相關性,以期對幫助老年抑郁癥患者樹立生活信心,提高生活質量提供借鑒意義。
關鍵詞:老年抑郁癥;家庭護理;影響因素;干預
抑郁癥是老年人常見的精神類疾病之一,嚴重影響老年人生活質量。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進一步加深,老年抑郁癥發病率呈現出不斷上升的趨勢。再加之一些老年人自身存在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一旦罹患抑郁癥對老年人身心更會產生不良影響。關注老年人身心健康,尤其是關注老年抑郁癥問題已成為許多研究者關注的重點問題之一。老年抑郁癥的護理階段不僅包括傳統的醫院護理,也包括家庭護理,如何通過發揮家庭護理的積極作用,進而提供科學合理的護理對策對促進老年抑郁癥的康復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1相關概念
1.1老年抑郁癥
老年抑郁癥(late-lifedepression)是指美國精神病學協會的診斷和統計手冊(DSM-IV)和國際疾病分類(ICD-10)中定義的抑郁綜合征,出現在65歲以上的成年人中[1]。抑郁綜合征經常影響患有慢性疾病、認知障礙或殘疾的老年人。除了個人痛苦和家庭破裂之外,抑郁癥還會惡化許多醫學疾病的治療效果,嚴重者甚至致殘。因此抑郁癥所帶給老年患者的心理和生理上風險呈現逐漸升高的態勢,老年人罹患抑郁癥后在生活質量等方面均會產生長期不良影響,尤其抑郁癥伴隨多種慢性疾病,老年人身體機能和代謝功能均有所減緩,加之抑郁的心理,進而產生精神障礙,勢必長期影響老年人正常生活。
1.2家庭護理
家庭護理是護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對患者實施非住院護理的方法。家庭護理與臨床護理從形式上和護理質量上存在一定的差異,但二者具有同等重要的價值,臨床護理與家庭護理是兩個連續的護理階段,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只有二者有機協調才能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緩解患者的病痛感,緩解精神壓力。從患者的角度,相對于醫院護理,患者會對家庭護理產生信任感、相互支持和相互依賴的情感,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家庭護理內容包括:從心理上給患者安慰、居住環境保持清潔舒適等方面,此外家庭基礎護理應做到“六潔”“五防”“一管理”,特別注意用藥安全、健康教育,積極鼓勵患者參與正常人的生活。
2老年抑郁癥狀患病因素分析
目前關于老年抑郁癥發病原因有多種說法,但是主要的發病機制還未有統一認識。在現有研究中,研究者發現了一些影響老年抑郁癥的因素,包括生理機制、家族精神病史、慢性病、情感缺失、經濟條件差等,從研究結論上看抑郁癥的發病往往由多種發病機制相互作用,本研究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老年抑郁癥狀進行分析。
2.1生理、疾病因素
首先老年抑郁癥通常與外周身體變化和認知障礙有關,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生理功能逐漸退化,對老年抑郁癥患者進行核磁共振等影像技術的頭部掃描,發現抑郁癥的發病和腦部神經回路相關。大腦中存在掌握情緒活動的三種神經遞質: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當這三種神經遞質出現濃度異常,就會出現失眠、抑郁、焦躁等癥狀[1],以及其他大腦疾病,所以老年抑郁癥不單純是情感障礙,還包括機體發生病變。另一方面,老年抑郁癥還和慢性疾病相關。老年人是高血壓、腦梗塞、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高發群體,且慢性病發病時間長,一旦住院治療,則康復期及后續治療期較長,疾病轉歸效果比較差,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極大影響。現實生活中經常一些慢性病患者由于罹患疾病時間較長,使其在脾氣和性格上產生了較大變化,有些從原本的開朗大方變得沉默寡言,甚至易怒和暴躁,有些認為自己的疾病成為了家庭和兒女的負擔,更有甚者產生輕生的念頭和想法。有學者通過研究調整人口學特征和2型糖尿病危險因素后,得出有基礎抑郁癥狀的參與者容易患有2型糖尿病的可能性是同齡人的1.33倍,進而得出老年抑郁癥狀與Ⅱ型糖尿病存在雙向正相關[2]。以上僅以糖尿病一種疾病為例,腦梗塞、高血壓、高血脂、風濕等慢性疾病無不對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心理健康產生重要影響,且其往往均存在雙向正相關。
2.2心理因素
生活中的應急事件,比如:親人喪失、婚姻關系不良、獨居、嚴重的軀體障礙等都是發生老年抑郁癥的危險因素[3]。現實生活中由于我國早期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很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家庭,而一旦年輕人由于意外或疾病失去年輕的生命,便會對整個家庭,尤其是父母產生巨大的身心影響,失獨家庭老年人罹患心理疾病的可能性更高。一些家庭存在夫妻雙方均為獨生子女的狀況,一旦某一方獨生子女失獨,對雙方家庭都會產生一定程度負面影響。另一方面,在我國部分地區,特別是經濟不發達地區和農村地區,空巢老人的現象十分常見。一些經濟不發達地區和農村地區常年勞動力外出務工,由于無暇照顧,將老年人留在老家,子女又由于諸多原因鮮少與老年人溝通,老年人缺乏關懷,就會導致老年人情感缺失,情緒低沉,對自己產生厭惡情緒,認為自己成為了子女的累贅,進而產生心理障礙。同時,由于慢性疾病或就診次數的增多,身體產生嚴重的軀體障礙,甚至喪失勞動力,生活質量下降,也會導致老年抑郁癥的發生。一旦發生后又由于沒有得到重視而進一步惡化。
2.3社會結構性因素
軀體障礙、勞動力喪失、社會隔離或搬遷等因素都會導致老年人適應障礙,情緒低落[4]。由于經濟狀況低下,社會地位較低,受教育程度較低,衛生保健服務覆蓋不全面等,直接影響老年人的健康水平,使得老年人消除心理抑郁的方式較為單一,難以排解內心的痛苦和失落[5]。一些子女雖將老年人接到工作所在城市養老,但卻較少關注老年人生活習慣和心理健康狀況,一些老年人到了異地由于社會環境發生較大變化,人際關系和生活方式的調整往往會產生適應障礙,子女過分關注老年人生活飲食等表面適應性而忽視心理適應性,進而容易導致焦慮、抑郁的心理傾向。
3家庭護理對老年抑郁癥狀的影響
3.1改善老年人心理健康,提高生命質量
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與臨床護理上存在一定差異,從老年抑郁癥患者角度看,家庭護理的主體是家庭成員,通過家庭成員給予患者精神和心理安慰,會使患者對家庭護理產生親切和信任感[6],產生相互支持、相互依賴的情感,有利于改善老年人抑郁情況,促進心理健康,有利于老年人產生對生活的積極態度和對未來生活的向往,家庭成員經常與老年人加強溝通,會緩解老年人心理上的緊張和抑郁的情緒,鼓勵老年人多外出活動與交流,加強溝通與激勵,完善全程護理體系。另一方面,通過家庭護理干預,能夠保證老年人居住環境舒適溫暖,創造安寧的環境,保證患者充分的休息與睡眠,還能照顧老年人的清潔衛生。同時,在家庭護理中,還可以為老年人提供營養全面的健康飲食,科學安排,以補充老年人體內所需的營養,改善身體健康狀況,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7]。進而有利于老年人以更加積極的心態和良好的體魄去積極地對待生活,養成積極的心理防御能力,緩解身體和心理上帶來的壓力。
3.2減輕照顧者家庭負擔,提高社會支持水平
老年人的社會支持主要來源是家庭和親屬,來自于社會的支持較少,同時一旦患有抑郁癥,老年人往往會有病恥感,不愿意與別人訴說,很難主動尋求幫助,其社會支持的利用度較低,不利于老年人的康復和治療。對于老年郁癥患者,家庭護理不僅關注人的社會性,還可以加強患者的社會功能,提高其社會支持利用度[8],除此以外,在家庭護理中,所花費的疾病成本和時間成本都要少于在醫院的專科護理,減輕了抑郁癥患者家庭經濟負擔。當然,定期到醫院進行全方位和評估和檢查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可以利用數字化和網絡積極與醫生進行有效溝通,及時調整對老年人的心理支持力度,按照醫囑要求在藥物和心理雙向努力,共同實現老年抑郁癥患者家庭負擔減少的同時,產生更加積極的治療效果。在子女關照不及時情況下,適當引入社會干預因素。例如目前我國“醫養結合”養老院的設立受到了各級政府和衛生行政部門的重視,在政策上和補貼上都有所傾斜,為進一步解決老年人老有所養,減少老年人由于焦慮產生抑郁情緒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北方一些地區諸如黑龍江等地甚至出現老年人集中“候鳥式”養老,受到了一些老年人的喜愛,進一步燃起了老年人對生活的向往和對美好未來的不懈追求。
4提供科學合理的家庭護理,促進老年抑郁癥康復
4.1基礎護理干預
老年抑郁癥患者心理存在情緒波動、敏感脆弱、孤獨悲涼等特點,且老年病患病病程長,恢復慢,一個老年人可能同時患有多種疾病,進行家庭護理的過程中強化對老年人基礎護理工作[9]。首先,保證家庭環境舒適整潔,為老年人提供溫馨、良好的環境;其次注意飲食護理,科學安排老年人飲食,建議清淡為主,營養均衡,多攝入維生素和膳食纖維,減輕老年人臟器負擔。對于出現軀體障礙的老年人,堅持合理用藥,補充身體所需要的營養,還應督促老年人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主要采取溫和式的鍛煉方式,避免強度過大產生消極效果。可以采取如散步、太極拳等有利于老年人的體育活動,提高老年人的機體免疫力,減少診療次數,保障身體健康。
4.2情感心理護理干預
在開展家庭護理過程中,家庭成員首先要強化對患者的情感體驗支持,加強與老年人的溝通,提供人文關懷,從心理上和生理上減少老年患者對疾病的恐懼。能夠以移情的方式站在老年人的角度體驗老年抑郁癥的痛苦,對老年人的信息反饋加以重視,提升對老年人心理認知能力和情緒體驗能力的感知,改善他們的臨床癥狀和心理情緒[10]。其次,引導老年人朝著積極樂觀的態度思考,正確對待疾病,在護理過程中避免老年人受不良刺激,幫助老年人消除悲觀情緒,培養他們的興趣愛好,盡量與老年人一起參與其中,可以采取與老年人下棋等方式,擴展思維的同時,加強良性互動,使得他們轉移注意力,放松心情,幫助老年人建立良好的心境和對生活的希望。
4.3行為護理干預
行為護理干預主要在于外部環境的營造,正確處理老年人的人際關系,是解決老年人內心孤獨感問題的方法之一[11]。在家庭護理中,應適當開展不同家庭之間交流與溝通,護理成員可以相互交流護理經驗,老年人之間可以更好的交流疾病感知,鼓勵和引導老年人講述以往生活和工作。同時,定期組織社區健康教育講座,發放健康小手冊,并講解手冊內容,對特殊患者進行個別指導。組織他們參加社區活動,拓展老年人的人際關系網,鼓勵他們參加集體活動,適當運用腦力,培養興趣愛好,如象棋、太極拳、廣場舞等聯誼會,培養老年人的文化價值觀和對美好生活的堅定信念。綜上所述,老年人罹患抑郁癥無論在身體上還是心理上都會產生及其嚴重的后果,通過開展家庭護理干預,與醫院護理做好有效銜接,有利于老年抑郁癥的轉歸,給予適當的家庭健康教育和系統家庭護理,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社會滿意度,重拾生活的希望,進一步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使老年人獲得更好的晚年生活。
參考文獻
[1]蘇麗娟,王娟,劉旭恩,等.小柴胡湯抗抑郁作用及其對腦內神經遞質,神經營養因子和雌性激素的影響研究[J].中華中醫藥學刊,2020,38(9):38-40.
作者:梁春娥 單位:牡丹江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