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能力管理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培養人才的應用能力重要意義
1.應用能力是高等教育培養人才的首要目標
在我國的高等院校實施了分類管理教學改革后,已經將整個教學進行了細致的劃分,其中包含研究型教學工作以及教學型教學工作,除此之外還有教學研究型教學工作,不僅如此,在開展相關教育工作時側重點也有所不同,這就使得市場中的企業在選拔人才時能夠各取所需。對于絕大多數的教學型學校,在其培養人才的所有必要素質和能力中,應用能力在其中占據著首要的位置。這種所謂的應用能力就是當人才在面對與專業相關的復雜情況時,能夠通過深刻的邏輯分析對問題做出全面的判斷,并通過自身專業素養的積累將問題妥善解決的能力。以應用能力為基礎進行相關的管理類人才的綜合培養,這能夠極大地發揮出知識以及理論教育的價值,同時還能夠使得企業的發展獲得強勁的推動力量。
2.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我國的總體經濟環境已經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在相關制度不斷完善的情況下,經濟建設逐步走向正軌,在這一背景下,企業中的管理層對于專業人才的需求數量激增,不僅如此,隨著多極化競爭的到來,對人才的錄用標準也更加的多極化。管理類人才不再只擁有一個籠統的權限,而是有了更多的要求標準,決策能力是人才需要具備的核心素質,不僅如此還需要具備分析策劃能力,相關的業務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溝通能力也是反映管理人才水平的重要指標。
二、增強人才相關應用能力的方法
1.“能力本位”的工商管理類
專業課程建設的提出傳統的工商管理類人才培養模式忽視了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培養的學生與市場經濟對人才的需求產生了差距,這種人才培養的差距勢必制約工商管理專業的發展,并阻礙我國經濟的發展。針對這種人才培養差距,亟需開展對工商管理類專業課程的課程建設,在此稱為“能力本位”的工商管理類專業課程建設。該課程建設以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為依據,以教學研究項目為依托,以能力培養為主線,采用能力培養與基礎理論教學并重的教學理念,將能力與素質培養引入教學,使學生的基礎知識、專業技能、創新等得到全面均衡的發展。
2.“能力本位”的工商管理類
專業課程改革與實踐“能力本位”的工商管理類課程建設突破以往的“理論本位”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內容調整,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加強實踐教學,培養專業教師。教學內容改革
1)開展教學內容的整合
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為以理論為中心的課程模式,每門課程都力求很完整、很系統,理論性強。這樣就導致課程之間存在較多的重復內容,課時總量膨脹,學生自主支配的時間很少,難以培養學生的個性和創新能力。通過對工商管理類課程的分析研究,先按照課程性質將課程分為經濟類、管理類、財務類和專業方向類四大課程類別,其中經濟類課程包括西方經濟學、技術經濟學、土地經濟學等;管理類課程包括管理學、企業戰略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組織行為學等;財務類課程包括會計學基礎、財務管理、資本運營等;專業方向課程按照不同院校工商管理專業培養人才的側重點進行劃分,筆者所在學校的工商管理專業為房地產開發與經營專業方向,所以該部分課程包括房地產制度與法規、房地產開發與經營、房地產估價、房地產經紀概論、房地產估價、物業管理概論六門課程。同類課程間如果存在內容交叉現象,以內容交叉的教學內容為研究對象,按照培養目標、學生特點和教學進度安排,重新界定該部分教學內容的歸屬課程,消除重復講解的現象。
一、高職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崗位調查分析
筆者對所在學校2013屆及2014屆的134名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畢業生初次就業崗位進行調查統計,根據調查數據顯示,畢業生就業的行業分布比較廣,具體包括金融保險、商業銷售、物流倉儲、餐飲娛樂、房產物業等。主要就業崗位分布也比較廣,具體包括行政助理及文員、銷售人員(含客服、銀行客戶經理)、銀行柜員、管培生、人力資源專員、質檢員、倉管員、采購員、估價員、出納與會計、培訓科員、幼兒教師等,還有極少數學生自主創業。其中,以行政助理及文員、銷售人員(含客服、銀行客戶經理)、銀行柜員、管培生、人力資源專員崗位為主,依次各占26.1%、23、9%、12.7%、8.2%、7.5%。
二、高職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學生主要就業崗位招聘信息統計分析
(一)統計樣本來源。從前程無憂、智聯招聘等國內招聘網站、用人單位網站以及現場招聘會等渠道隨機收集招聘信息為分析樣本,對樣本進行分析整理,將所有樣本中涉及到的職業能力要求歸納統計。為保證研究樣本科學性、針對性,在樣本選取時考慮如下:首先,招聘的學歷要求為大專。其次,招聘的崗位主要為上述高職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學生主要就業崗位群所涉及的崗位,考慮到銀行柜員崗位主要是通過學校搭建的訂單班平臺就業,在其他高職院校不具普遍性,因此不對這一崗位招聘信息進行收集。最后,招聘崗位對工作經驗要求為一年以下的,這樣考慮的原因是工作經驗要求高的就業崗位,初次就業的高職畢業生是難以勝任的。
(二)職業能力要求統計分析。按照上述方法收集了200條工商企業管理類招聘信息,對樣本進行分析整理,將所有樣本中涉及到的職業能力要求歸納統計,具體要求以及在樣本中出現的頻率如下:溝通與人際交往能力(78%)、團隊協作能力(50%)、責任心(46%)、語言和書面表達能力(42%)、辦公軟件操作能力(40%)、學習能力(36%)、積極上進(36%)、細致認真(32%)、抗壓能力(30%)、吃苦耐勞(28%)、信息收集與分析判斷力(26%)、組織協調能力(22%)、工作適應能力(20%)、服務意識(18%)、職業特定技能(崗位特定要求)(16%)、品行端正(14%)、應變能力(12%)、親和力(8%)、創新意識與思維(6%)、外語(2%)。
三、高職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學生職業能力評價體系構建
1高職經濟管理專業教育發展的現狀
1.1專業培養目標定位不明確當前,我國高職經濟管理專業對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不夠明確,甚至出現了和社會發展需求錯位現象。注重對學生理論知識的灌輸,在培養目標上把學生培養成經濟管理研究型人才,這種目標定位有悖于高職專業院校的實際特點。高職培養的學生都是面向社會經濟發展所需要的一線基礎實踐性人才,受到這樣錯位的定位目標的影響,必然會注重對學生理論的灌輸,弱化對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由于專業目標培養定位不明確,使得當前的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不能夠結合學校、學生和社會發展實際,學生盲目自大,也造成了學生實踐應用能力不強,和社會發展實際脫鉤,影響學生的就業和發展。
1.2未能突出實踐性教學主體地位高等院校不能夠突出實踐性教學的主體地位,依然沿襲傳統的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模式,還有不少院校機械地照搬普通高校的教學模式,不重視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沒有給學生提供較多提升應用能力的平臺,使得高等院校經濟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與社會發展嚴重脫節。
1.3雙師型教師比例偏低由于高職院校缺乏對實踐教學質量的評估指標體系,不能對教師的實踐教學進行有效的評價考核,很多經濟管理專業的教師有著非常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但卻沒有足夠的實踐教學經驗,不能夠對學生的專業實踐進行充分地研究和指導。當前高職院校既懂理論更懂實踐的雙師型教師明顯偏少,無法對學生進行實踐應用能力培養,也無法突出實踐性教學的主體地位。
1.4校企合作的實踐教學模式流于形式開展校企合作教學模式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一大特色,是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的重要平臺和渠道,經濟管理專業需要更好地和企業合作,為學生實踐應用創造更多的機會。開展校企合作是培養實踐應用人才的重要渠道,但當前的校企合作缺乏完善的政策法規,企業缺乏相應的社會責任,學校沒有足夠的社會認可度,學校、企業與政府之間缺乏有效的協調,校企合作實踐教學流于形式。
2高職經濟管理專業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策略
一、高職高專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就業能力導向教學改革的總體思路
(一)將管理專業課程與市場需求相結合根據企業管理發展趨勢對現有的管理類課程進行調整,將基礎教育課程、職業資格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進行科學整合。將八項核心職業能力培養融合入到日常的教學中,將一般課程與專業課程整合在一起才是課程優化升級的真諦,以市場的需求為導向,科學調整課程規劃和教學方案。
(二)將管理理論與工作實踐相結合高職高專院校教育的關鍵在于理論知識與工作實踐的結合。在教學中將管理學理論知識與企業經營管理實際相結合,管理者需具備良好的管理職業能力。因此,在教材的編排上應盡量符合高職院校的教學方向和市場需求兩方面,將書面的管理理論與企業的工作實踐相結合,使學生在學校期間能掌握到更多的管理知識。
二、以就業能力為導向的高職高專工商企業管理專業教學改革與實踐
(一)構建新型多方向教學課程體系新型教學課程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在課程的設置上應突出知識的應用性、優化知識結構,形成一種基礎知識扎實、專業性強的課程體系。以往的高職院校的教學課程,學生的知識結構未得到良好的實踐,導致學生所學與社會需求不符,就業競爭力不高等。新型多方面教學課程大致劃分:學生在高職院校中的六個學期,一二學期為基礎課程,在課程涉及方面包含:經濟、管理、政治等課程。目的是為了使學生有扎實且全面的知識基礎,從而引導學生萌發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的學習興趣。第三學期伊始,學生科根據自己的學習狀況、興趣方向、職業規劃等方面進行具體專業的選擇。這一模式可讓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學生對企業管理相關工作內容有一定的了解。學生在對各個專業有所了解后再結合自身情況、職業規劃后進行專業的選擇,可避免專業選擇時的盲目,使得學生更好的完善未來的職業發展。
(二)推行“三階段式”實訓模式工商企業管理教學中可利用校內資源在校內進行模式實訓,從而提高學生的管理能力和職業能力。本文由淺入深,將實訓分為三階段,依次為:理論轉為實踐階段、專業綜合實習階段、企業頂崗實訓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