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農村科技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關于政府責任的研究
最近幾年,我國政府的責任問題已經倍受媒體與群眾關注,在政治學、倫理學和法學等領域,有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長期專注于這一問題。但不足的是,其中仍處于對西方學者觀點譯介階段的占據了他們所有研究的很大一部分。到目前為止,國內具有代表性的學者和研究成果有:國內較早研究責任問題學者之一的張成福教授,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就在他的《公共行政的“公共精神”》等文章中關注到責任問題,后來又在《責任政府論》一文中較為詳細地探討了責任政府的性質與政府應承擔的有關責任。張教授認為,在實質意義角度來講,政府只有在真正能夠保障社會利益、真正能夠履行責任時,才具有它存在的合理性與合法性。同時還把政府責任視為政府社會回應力、政府的義務和法律責任的整體概念,包括道德責任、政治責任、行政責任、政府的侵權賠償責任和政府的訴訟責任五個方面。他認為,責任政府既是當今民主政治的基本理念之一,又是一種對政府的公共行政在進行民主控制上的制度安排。對責任問題也高度關注,在他的《尋找公共行政的倫理視角》一書中可以看到,他從對公共行政中的信念觀點和責任辨析切入,指出了官僚制作為責任中心體系的局限性,認為信念與責任是有機統一的,公共行政是交換正義的供給者,提供社會正義是其道德責任?!墩撜呜熑巍肥俏覈斍拜^為系統研究政治責任的一部著作。作者從政治責任的主體、內容結構、范圍三個方面為政治責任的內涵做了界定,認為政治責任即為政治官員履行制定符合民意之公共政策與推動符合民意之公共政策執行的職責,以及在這些職責沒有履行到位時,依照有關法規所應該承擔的譴責和制裁。的《政府責任論》,是目前我國關于政府責任開展總論性研究有且僅有的著作。作者理清政府責任涵義,詳細介紹了在不同視野(控權論、管理論、平衡論)中行政法律責任的特點與內涵。作者看來,政府行政責任有三個方面,一是主權與行政賠償責任,一是合法性審查與行政違法責任,一是行政機關的刑事責任。較為詳盡地分析了政府責任的邏輯前提,認為委托關系是政府責任能夠存在的基礎、權責一致原是政府責任能夠存在的主要要求。理論方面較詳細地分析了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務責任缺失這一問題,認為改革開放后,一些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務供給方面存在某些缺失,一些地方政府只追求眼前政績,因行政行為不當,損害了當地群眾的權益。由此,他們主張要通過進一步完善委托理論,來促進地方政府公共服務責任的提升。從公共行政學、政治學、法學、倫理學和經濟學等方面對政府責任的特征、內涵與要義進行了分析。但到目前為止,真正能夠從實踐層面,尤其農村科技服務供給方面深入研究政府責任的文章仍不多。
二、關于農村科技服務供給中的政府責任的研究
從作者搜集文獻來看,目前對政府于農村科技服務供給中的責任研究尚未涉及,只是有少量關于農村公共服務供給中的政府責任研究。少有的研究,也沒有把農村公共服務供給中的政府責任加以提煉。少數專家學者從公共服務的具體內容層面對政府的責任做了分析,較為具體地分析了我國養老保障制度中政府責任問題,認為根本弊端是政府責任邊界不清,他們提出在把握我國現有養老保障特性的基礎之上,使政府責任的邊界清晰和法制化。)在統籌農村的公共服務供給政府責任研究中,指出了農村公共服務由誰提供,關系到政府、市場及多元主體的選擇,但是政府在農村的公共服務供給中始終處于主導地位,起關鍵作用,負最主要的責任。他提出我國農村的科技服務供給不足癥結,是政府的責任與范圍不清,上至中央政府供給責任不到位;中間地方政府供給責任移位;下至鄉鎮政府供給責任缺失。通過分析存在的問題,他提出要建立和營造各級政府間合理的合作格局:各級政府要合理分擔農村的公共服務總成本;各級政府責任的劃分與財政籌資能力相協調;明確農村公共服務供給中各級政府的具體責任。中國農大教授認為我國目前農村公共服務供給相當的不足,供給責任與供給主體劃分不明確;鄉鎮公共產品供給依然主要依賴制度外的籌資;鄉鎮政府之財權難于保證其事權;政府,尤其中央政府,應該承擔起更多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責任等。這些問題,既是我國政府長期以來不夠重視農村公共服務供給的現實體現,也是我國政府在新農村建設初期,功能不全的內在原因。同時,這也是本文選擇這一命題,力爭解決這一問題之意義所在。
三、簡評
農村科技產品的供給對農村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是毋庸置疑的。就我國目前農村科技產品供給現狀而言,雖然隨著社會的進步和國家制度的改革值得肯定的地方越來越多,但整體來說還是不容樂觀,還存在許多問題,尤其是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各級政府對這個問題一直以來還沒有引起高度的重視,沒有出臺足夠接地氣的相關政策,沒有發揮其在農村科技產品供給中應有的責任。在政府的主導下建立多元的農村科技產品供給模式是平衡我國農村科技產品供需關系的必經之路。
[論文關鍵詞]農業科技;農村經濟;作用;對策
[論文摘要]從我國農業科技的發展戰略、我國農業科技與世界科技水平的差距等方面,對我國的農業科技對農村經濟的作用提出對策和方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經過一個蓬勃發展的階段,面對目前的國內外形勢,急切需要新的突破,今后農業可否通過科技革命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一、發展農業科技的十項戰略對策
(一)加大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力度,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的農業科技體制
既積極推進改革,又充分考慮農業科技地域性、周期性、公益性的特點。一是優化專業結構,使產前、產中、產后三個環節的科技力量配置科學合理,當前的重點是加強產前,特別是產后的科技力量;二是優化布局,逐步改變農業科研機構按行政區劃設置的格局,建立以生態類型區為基礎的新型科研組織體系;三是擴大開放,更多的吸收國外有益的經驗加強國際合作,吸引更多的高水平人才,引進資金和先進的設備、設施。
為落實黨的十六大、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全國星火計劃工作會議精神,從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服務“三農”,繁榮農村市場經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出發,近兩年來,我們把建設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作為星火計劃工作的重中之中,全力抓好農村新型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已組建各類科技經濟合作組織88家,我們重點扶持和完善了16家,這些組織在落實星火計劃,特別是推進農村經濟發展,幫助農民增收致富的實踐中發揮了明顯作用。
一、提高認識,轉變觀念,積極推進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
農村科技服務組織是在我國改革開放,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產生的新生事物,它順應了社會的發展,具有極強的生命力。2001年,為了加快農業科技成果推廣的步伐,提高科技貢獻率,我局根據《大連市農業現代化發展綱要》對科技工作的總體要求,實施了‘“科技支北”示范工程,以推進農業產業化,增加農民收人。長嶺鎮在實施優質肉牛產業化開發項目中,針對加人WTO后的形勢和農產品市場的變化,組織農民面向市場,積極探索和扶持能夠適應農業商品經濟發展要求的新型農業科技合作組織形式,建立了肉牛交易市場,并引導農民經紀人自發、自愿組織成立了“肉牛產業經紀人協會”。與此同時,依托莊河市畜牧技術推廣站等部門,組建了“大連市莊河優質肉??萍奸_發聯合體”?!敖浖o人協會”、“科技開發聯合體”的成立,不僅為農民養牛解決了肉牛品種、市場行情和商品銷售等難題,而且還有效地開展了圈舍設計、肉牛品種、飼養技術、牧草種植、農作物秸稈青黃貯、氨化技術等方面的技術服務、咨詢、培訓等活動,使農民直接受益。莊河市有6000多農戶靠養牛走上致富路,有3000多農戶靠養牛脫貧。兩年時間,通過經紀人協會從外地引進皮埃蒙特、夏洛來、德國黃、比利時藍肉牛冷凍精液5萬劑,改良黃牛5000多頭。目前,長嶺鎮養殖20頭以上育肥牛的農戶達100多戶,養牛專業屯4個,養牛總數1.2萬頭,僅一年養牛一項就使全鎮農民人均收人增加400多元。肉牛養殖不僅成為當地農民科技致富的重要途徑,也成為長嶺鎮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我們及時總結了他們的做法和經驗,在全市推廣,并于2002年6月18日,舉行了莊河市長嶺肉牛產業經紀人協會暨大連市莊河優質肉??萍奸_發聯合體正式掛牌儀式,這標志著市科技局在推動新型農業科技組織的建立上邁出了堅實的一步,也為我市組建范圍更廣、種類眾多的新型農業科技組織提供了可以借鑒和仿效的成功范例。市人大、市政府領導對這一做法給予了充分肯定,遼寧省及本市新聞媒體對我局這一探索給予了廣泛關注和報導。
“協會”和“聯合體”還是一種初級形態,我們在認真總結協會、聯合體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思路,拓寬視野,對全市的農村科技服務組織做了調研,并借鑒國內外的先進經驗和做法,制定了大連市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總體思路和實施方案,使我市的農村科技服務組織有計劃地走上健康發展之路。近幾年來,針對加人WTO后的形勢和農產品市場的變化,本著服務.“三農”,增加農民收人的原則,我們在星火計劃實施過程中,遵循市場經濟規律,按照自愿組合、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組織、建立和支持了一些新型農業科技合作組織。這些合作組織在成果轉化、技術推廣、生產加工和市場銷售為一體的產業鏈條中發揮了重要的紐帶作用,已成為發展現代農業不可缺少的重要載體和中間環節。
二、結合實際,不斷創新,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村科技服務組織
在實施農村科技服務組織體系建設工程中,我們建立了以政府為主導的多元化新型農業科技服務創新體系,并進一步引人市場機制,組建和完善以推進政府、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專業合作組織、龍頭企業等服務主體并存,推廣轉化、評估、咨詢、技術交易、培訓、信息、標準研究與應用等服務內容并存,農村、農業、農民和企業等服務對象并存適應發展現代農業和走農村新型工業化道路需要的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主要任務是以機制創新和體制創新為動力,以農村區域科技成果轉化中心、龍頭企業創新服務中心、星火科技專家大院模式、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的培育和農村科技服務能力的建設為重點,圍繞水產、水果、蔬菜、畜牧、花卉五大集聚產業和農村區域,建立健全主要農產品集聚產業科技服務體系和農村區域科技服務體系,并強化戰略研究、政策制定、資金投人和管理激勵,為農村科技服務體系的建設和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支撐。
摘要: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對推動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統合素質,構建農村和諧社會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但目前的很多實際和制約因素卻成為農村科技服務體系發展壯大的瓶頸。為此,本文結合農村實際,分析了當前磐石市所存在的制約農村科技服務體系中管理體制、資金投入、服務方式、組織管理等制約因素形成的原因,并且試析了解決的對策。
關鍵詞:磐石;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問題;對策
發達的農村科技服務體系是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和國家對農業支持保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科教興農戰略的重要載體,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保證。隨著農業和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國家實施工業反哺農業政策的加強,傳統的農村科技服務體系越來越不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要求,廣大農民對科技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磐石市三大主導產業中,農業產業占了很大的比重,所以農村科技體系發展創新的要求更加迫切。
一、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
多年來,磐石市一直秉承著傳統的農村科技服務體系,主要由政府的各基層涉農站所組成,在歷史上對促進農業發展和農村經濟繁榮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和農村綜合改革的深入發展,傳統的農村科技服務體系已越來越不能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并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管理體制不順,科技服務事業滑坡。由于鄉鎮機構的多次改革,多數原農業科技服務單位“三權”由鄉鎮回歸到主管局,造成鄉鎮政府對鄉鎮農業科技服務機構指揮失靈。同時,上級主管部門將主要精力放在經營創收上,造成農業新技術、新成果、新品種推廣等科技服務工作缺人干,科技服務在鄉鎮出現斷層,導致科技服務事業滑坡。
一年來,在中國農學會、自治區科協的關懷和指導下,在掛靠單位*農科院的高度重視和直接領導下,在各理事單位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農學會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六中全會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履行學會章程,堅持把履行黨和政府聯系科技工作者的橋梁和紐帶職責、建立“科技工作者之家”擺在突出位置,以滿足廣大會員和科技工作者需求為出發點,立足服務,搭建平臺,增強能力,擴大影響,學會各項工作取得新的進展。
一、主要工作
(一)加強學術交流,促進我區學術繁榮發展
廣泛開展學術交流活動,是促進科技進步和繁榮發展的重要條件,也是學會發展的源泉和生命力所在。我會領導高度重視此項工作,把學術交流看作是立會之本,在資金上給予大力支持,充分發揮農學會在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和發展中的特殊作用。通過“請進來、走出去”協辦、聯辦等形式,開展綜合性、跨學科、開放式的學術交流活動,不斷豐富和創新學術交流的方式,努力提高學術水平和質量,樹立了學會的學術權威性。不斷提高了社會影響力和吸引力,為促進我區學術繁榮,推動農業科技水平躍上一個新平臺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1、召開了“科技創新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研討會。
今年,8月5日至6日,由我會主辦,*作物學會、新園藝學會、*原子能農學會、*棉花學會、*土地學會、*農經學會協辦,塔城地區農學會、塔城地區農業局承辦的“農業科技創新與新農村建設研討會”在塔城市隆重召開。參會代表100余人,參會論文60余篇。研討會緊緊圍繞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和全國農業科技創新工作會議提出的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農業科技發展的目標任務,從農業科技創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業區域經濟產業化發展、水土資源合理利用、節約型農業發展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討。會議期間,特邀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胡曉松教授、中國農科院農業經濟研究所李先德研究員作了精彩的報告。還有6位自治區專家、學者作了專題發言,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提出了許多很好的建設性意見。與會代表一致認為,農業科技創新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助推器,是農村生產發展的不竭動力。加快農業科技創新與技術推廣特別是自主創新步伐,是農業科技為現代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強大支撐的保障,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基礎。這次研討會開的圓滿成功,達到了預期目的,對于推進新時期農業科技創新和新農村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