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農業銷售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摘要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始終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關鍵路徑,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論文從產業結構升級視角切入,基于中介效應模型,研究產業結構升級所帶來的勞動力吸納效應和產業迭代引發的下沉效應是否能夠降低城鄉收入差距。結果表明:第一,產業升級使得服務業對農村勞動力的吸納效應增強,有利于提升農民收入,從而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第二,產業迭代引發的下沉效應增加了基層就業機會,促進了勞動力的就近就業,從而縮小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
關鍵詞產業結構升級;城鄉收入差距;中介效應模型
1引言
目前,中國雖然已經全面進入小康社會,但是地區之間的收入差距過大仍然是重要的發展問題。2021年6月,國家共同富裕示范區落地浙江。同年8月,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研究扎實促進共同富裕重要問題。加快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勢在必行。實現共同富裕就是城鄉和區域之間在收入、消費和公共服務方面的差距越來越小。基于此,論文從產業升級的視角切入,運用中介效應模型分析了產業結構升級的勞動吸納效應以及產業迭代引發的下沉效應如何影響城鄉收入差距。
2理論分析
2.1產業結構升級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影響
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大批的農業推廣碩士
專業學位研究生[1]從發達國家進行新農村建設的途徑可以看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大批的熱愛農村,了解農村,關心農村發展的各類專業人才。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一批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方面的應用類人才,這個任務應該由農業推廣碩士的相應領域來完成;需要一批集產品生產、加工、運銷聯成一體,把農業建設成為一體化經營的綜合產業的人才,這就要求農業推廣碩士要培養一批懂得科學管理,又有市場管理理念的綜合人才;更需要建立多渠道、全方位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把農業建設成為高度社會化的新型產業,這就需要農業推廣碩士要有針對性的培養一批農產品加工、包裝、貯藏、運輸、銷售等各個方面的應用性人才;新農村建設更需要節約農業資源、保護生態和環境,把農業建設成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可持續產業,這就要求農業推廣碩士培養一批林業和農業機械化,農村和區域發展領域的應用人才。從以上幾個方面足以看出培養農業推廣碩士應用性人才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性。
二、目前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在招生考試問題上還存在一定的弊端。目前執行的入學考試是通過GCT考試,然后參加各招生單位組織的專業課程考試和面試合格后才有資格進行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學習,這樣勢必會有一些人會因為對數學、外語、語文和邏輯知識的淡忘而使其失去進一步學習提高的機會。
2.招生單位偏多,使得生源分散。目前我國有招收農業推廣碩士的招生單位有73個[2],這里既有高等院校,又有科研院所;既有農林類高等學校,又有綜合類院校。因此,在招生單位的布局上,有關職能部門要有合理規劃,合理布局,確保農業推廣碩士健康,可持續發展。在區域性布局上可否考慮一區一所或兩所,另外在各個學校的招生領域上也要充分考慮需要和可能,求多求全有時未必是件好事,這樣保證農業推廣碩士有一定的招生規模,不至于造成生源的過分分散;只有保證規模,才能有效益,才能最終保證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質量。現在有的招生單位每年的招生數量很少,有的領域只招幾個人,很難保證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質量。
3.缺少有實踐經驗的教師,案例教學偏少。據筆者了解,各個培養單位在農業推廣碩士的師資隊伍建設上都想了一些辦法,但目前來看收效不是很大,大部分的任課老師還是按照全日制碩士的授課方式來給專業學位研究生上課,在上課的過程中任課老師盡量的教授與農業推廣有關的知識和內容,但是苦于目前一個老師的精力有限,涉及的研究課題有限,所有案例相對較少,不利于培養真正的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
一、引言
隨著高校的規模擴張,過去多以小零售、小規模為主的校園商業形式已經不再適合現代消費和服務模式,如何進行校園電子商務運作,建立一個基于校園網的經濟、實用、安全、高效、穩定校園電子商務系統是真正實現數字化校園的重要問題。
校園電子商務系統的出現使在校師生的生活變得越來越便利,解決師生日常學習工作生活中的許多問題,而且能改變他們的消費方式和購物習慣,為學本論文由整理提供校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此外,在校園開展電子商務,可以營造良好的電子商務環境,提供學生參與電子商務的現實環境,也為學校的電子商務教學提供實習基地,創造培養電子商務合格人才的教學條件,為新世紀電子商務的全面開展打下基礎。
二、校園電子商務系統分析
1.校園電子商務系統特點。校園電子商務從商業運作模式來看與一般電子商務相類似,都是通過網絡進行商品、服務或信息的交換,但與一般電子商務相比,校園電子商務系統構架在獨特、優良的校園網絡環境上,面對比較單一的消費群體。因此,校園電子商務系統具有以下特點:(1)良好的網絡環境:校園網是一個較安全、快速的中小型局域網,網絡節點密集,不本論文由整理提供間斷開放網絡服務,為開展校園電子商務奠定了良好的網絡環境。(2)穩定的服務對象:消費者就是校內的師生,是穩定的服務對象。此外,每年都有好幾千新生入校又是潛在的校園電子商務服務對象。(3)便捷的物流配送:物流配送往往是電子商務發展的瓶頸,然后大部分師生集中校園內,這使物流的配送準確、及時,成本大大降低,因此,校園電子商務具有克服這個瓶頸的優勢。(4)安全、靈活的結算方式:結算方式常常也束縛了是電子商務的發展。校園電子商務系統用戶可以靈活選擇多種結算方式:貨到付款、飯卡結算、一卡通結算等。貨到付款是最簡單、最安全的結算方式,但略微增加了物流配送工作;飯卡結算是一種比較直接、便捷的結算方式,已成為師生們的習慣;一卡通結算無疑是一種數字化校園的電子商務安全結算方式,需要有銀行接口,這是趨勢。這幾種方式能夠很好地保證校園電子商務業務順利開展。
2.校園電子商務系統需求分析。(1)界面統一友好:校園電子商務系統界面設計要美觀大方,更注重信息的有效、實用性,關注學生生活,滿足學生需求。(2)規范、完善的基礎信息設置:系統要實現對基礎信息規范管理,包括商品信息和客戶信息等。(3)商品分類詳盡:商品除了按傳統的分類方法,還應設置各種類別,如特價商品類、新品類等。(4)模糊商品查詢:為用本論文由整理提供戶提供一個方便、快捷的商品信息查詢功能。商品除了能按大類檢索,還應實現按不同分類進行檢索,此外,還需實現模糊查詢。(5)網上購物和支付:與一般電子商務系統一樣,要設計購物車,實現網上支付。(6)新品及特價商品展示:新品和特價商品應擺在顯眼位置。(7)商品銷售排行:對商品銷售情況進行統計,實現商品“自我推薦”,同時幫助商家做出相應的決策。
[關鍵詞]組織化;農民政治組織;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社區合作經濟組織;“兩社”
一、共識:關于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的必要性
提高中國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不論是在政治的意義上還是在經濟的意義上都有呼聲。盡管總的說來提高中國農民組織化程度的呼聲還沒有形成大的氣候,但是凡是研究、關注或者涉及到這個問題的人,都無一例外地堅定地認為,應該極大地提高中國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不過相比之下最近幾年在經濟意義上的呼聲要更高一些。
1.關于提高農民在政治上的組織化
從20世紀90年代初就有不少的專家學者主張建立反映農民利益的農民組織,如李修義發表于《中國農村經濟》1992年第6期的《關于試辦"農民協會"的若干問題》,洪大用發表于《社會學與社會調查》1992年第6期的《當代中國農民利益集團的幾個問題》,陳寄根在《改革與戰略》1993年第6期所寫的《建設中國農民協會的探討》,谷文曉在《內部文稿》1993年第10期上所寫的《建立農民組織,保護農民利益》等文章,都主張建立代表農民利益的農民組織。這一階段人們對建立農民組織的關注更多側重的是能履行政治功能、代表農民利益的農民組織,如李修義在上文中對農民協會的設計就是:"農民協會既要反映會員的愿望和要求,保護會員的合法權益,又要貫徹政府的政策法令,在政府和農民之間起橋梁和紐帶作用……"洪大用所用的術語是"農民利益集團",更加突出了農民組織的政治功能,他認為建立農民利益集團,有助于切實保護農民利益,促進農業、農村的繁榮和發展,有助于協調社會各利益集團間的關系,有助于促進民主政治建設,促進關于農業、農村問題決策的民主化等。
另外一些政治學者從政府過程的角度也主張應該提高中國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如南開大學政治學系的朱先磊教授在"當代中國政府過程"、"當代中國階層分析"等課堂上就經常發表這樣的主張。程同順發表于《鄉鎮論壇》1996年第11期的文章《農民究竟應該怎樣表達自己的利益》,從政府過程的利益表達環節提出,中國農民在利益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但是利益表達卻呈現個體化、分散化的特征,這就使農民的利益表達不能從長遠的角度反映農民的整體利益,表達效果缺乏應有的力度,不能對國家政策產生實質性的影響,因此從保護農民利益的角度應該建立一些反映農民利益的組織或機構。項繼權發表于《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1999年第5期的論文《農民協會的組織功能和作用》,則系統考察了愛爾蘭農民協會影響政府決策的方式和途徑,揭示了在現代社會中農民的組織化對保護農民利益、促進農業發展和維護社會政治穩定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關鍵詞]組織化;農民政治組織;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社區合作經濟組織;“兩社”
一、共識:關于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的必要性
提高中國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不論是在政治的意義上還是在經濟的意義上都有呼聲。盡管總的說來提高中國農民組織化程度的呼聲還沒有形成大的氣候,但是凡是研究、關注或者涉及到這個問題的人,都無一例外地堅定地認為,應該極大地提高中國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不過相比之下最近幾年在經濟意義上的呼聲要更高一些。
1.關于提高農民在政治上的組織化
從20世紀90年代初就有不少的專家學者主張建立反映農民利益的農民組織,如李修義發表于《中國農村經濟》1992年第6期的《關于試辦"農民協會"的若干問題》,洪大用發表于《社會學與社會調查》1992年第6期的《當代中國農民利益集團的幾個問題》,陳寄根在《改革與戰略》1993年第6期所寫的《建設中國農民協會的探討》,谷文曉在《內部文稿》1993年第10期上所寫的《建立農民組織,保護農民利益》等文章,都主張建立代表農民利益的農民組織。這一階段人們對建立農民組織的關注更多側重的是能履行政治功能、代表農民利益的農民組織,如李修義在上文中對農民協會的設計就是:"農民協會既要反映會員的愿望和要求,保護會員的合法權益,又要貫徹政府的政策法令,在政府和農民之間起橋梁和紐帶作用……"洪大用所用的術語是"農民利益集團",更加突出了農民組織的政治功能,他認為建立農民利益集團,有助于切實保護農民利益,促進農業、農村的繁榮和發展,有助于協調社會各利益集團間的關系,有助于促進民主政治建設,促進關于農業、農村問題決策的民主化等。
另外一些政治學者從政府過程的角度也主張應該提高中國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如南開大學政治學系的朱先磊教授在"當代中國政府過程"、"當代中國階層分析"等課堂上就經常發表這樣的主張。程同順發表于《鄉鎮論壇》1996年第11期的文章《農民究竟應該怎樣表達自己的利益》,從政府過程的利益表達環節提出,中國農民在利益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但是利益表達卻呈現個體化、分散化的特征,這就使農民的利益表達不能從長遠的角度反映農民的整體利益,表達效果缺乏應有的力度,不能對國家政策產生實質性的影響,因此從保護農民利益的角度應該建立一些反映農民利益的組織或機構。項繼權發表于《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1999年第5期的論文《農民協會的組織功能和作用》,則系統考察了愛爾蘭農民協會影響政府決策的方式和途徑,揭示了在現代社會中農民的組織化對保護農民利益、促進農業發展和維護社會政治穩定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