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企業利潤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摘要】:1998-2005年,國有贏利企業合計贏利額近五萬億元,虧損企業合計虧損額一萬多億元,但贏利部分并沒有上交國家財政,國家財政反而不斷為國有企業投入和補貼,造成國家財政的嚴重負擔,以及國有商業銀行為國有企業轉制承擔巨大代價。現存國有企業隨著不斷“做大做強”,壟斷地位不斷強化而贏利能力增強,有必要考慮其如何“為人民謀利益”。
【關鍵詞】:國有企業贏利虧損銀行壞帳政府職能國民利益
——八年來,贏利的非金融類國有企業贏利額近五萬億之巨,超過1999-2001年三年合計的國家財政總收入,卻根本沒有上交過國家財政作為國民的公共開支。
——八年來,國有虧損企業虧損額一萬多近兩萬億元,相當于1997和1998兩年合計的國家財政總收入。
——多年來,國有商業銀行為國有企業轉制承擔巨大代價形成巨額不良貸款,需要3萬億元人民幣(3600多億美元)才能幫助銀行全面紓困。
不可否認的是,我國財政收入主要來源于國有企業,從經濟恢復時期到“五五”時期(1950-1980年)合計,國有企業利潤上交國家財政占國家財政收入的一半;被譽為改革開放元年的1978年,國有企業利潤上交國家財政571.99億元,占國家財政收入的50.5%。但到了1985年,國有企業利潤上交國家財政下降為43.75億元,只占國家財政收入的2.2%,反而需要國家財政補貼企業虧損507.02億。1993年,國家財政補貼國有企業虧損411.29億,國有企業利潤上交國家財政僅49.49億,僅占4349億國家財政收入比例1.2%。從1994年起,國有企業就同非國有企業一樣只繳納稅金,再沒有將利潤上交給國家財政。
【摘要】:1998-2005年,國有贏利企業合計贏利額近五萬億元,虧損企業合計虧損額一萬多億元,但贏利部分并沒有上交國家財政,國家財政反而不斷為國有企業投入和補貼,造成國家財政的嚴重負擔,以及國有商業銀行為國有企業轉制承擔巨大代價。現存國有企業隨著不斷“做大做強”,壟斷地位不斷強化而贏利能力增強,有必要考慮其如何“為人民謀利益”。
【關鍵詞】:國有企業贏利虧損銀行壞帳政府職能國民利益
——八年來,贏利的非金融類國有企業贏利額近五萬億之巨,超過1999-2001年三年合計的國家財政總收入,卻根本沒有上交過國家財政作為國民的公共開支。
——八年來,國有虧損企業虧損額一萬多近兩萬億元,相當于1997和1998兩年合計的國家財政總收入。
——多年來,國有商業銀行為國有企業轉制承擔巨大代價形成巨額不良貸款,需要3萬億元人民幣(3600多億美元)才能幫助銀行全面紓困。
不可否認的是,我國財政收入主要來源于國有企業,從經濟恢復時期到“五五”時期(1950-1980年)合計,國有企業利潤上交國家財政占國家財政收入的一半;被譽為改革開放元年的1978年,國有企業利潤上交國家財政571.99億元,占國家財政收入的50.5%。但到了1985年,國有企業利潤上交國家財政下降為43.75億元,只占國家財政收入的2.2%,反而需要國家財政補貼企業虧損507.02億。1993年,國家財政補貼國有企業虧損411.29億,國有企業利潤上交國家財政僅49.49億,僅占4349億國家財政收入比例1.2%。從1994年起,國有企業就同非國有企業一樣只繳納稅金,再沒有將利潤上交給國家財政。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新企業會計準則下利潤表的變化;對新企業會計準則下利潤表的分析等進行講述。包括了理念的變化、計量的變化、報表列報的變化、營業利潤、利潤總額、凈利潤內涵的變化、經常性收益與非經常性收益、已確認已實現收益與已確認未實現收益、計入損益的利得和損失與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利得和損失等,具體資料請見:
[摘要]本文主要從新準則下利潤表的理念變化、計量變化、列報變化以及營業利潤、利潤總額、凈利潤內涵變化等四個方面進行闡述。提出在分析新企業會計準則下的利潤表時,要在經常性收益與非經常性收益、已確認已實現收益與已確認未實現收益、計入損益的利得和損失與計入所有者權益的利得和損失等三個方面加以關注。
[關鍵詞]新準則;資產負債表;利潤表
我國財政部2006年的新企業會計準則體系,按照國際通行的規則和慣例,嚴格界定了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利潤等會計要素的定義,明確規定了有關會計要素的確認條件、計量原則,引入了資產負債表觀的理念,凸顯了資產負債表的核心地位,改變了收入費用觀下利潤表在企業財務報告體系中占主導地位的情況。因此,在新企業會計準則下,企業的利潤表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一、新企業會計準則下利潤表的變化
(一)理念的變化:收入費用觀——資產負債表觀
【關鍵詞】:新會計準則遏制利潤調節利潤
【內容摘要】會計是企業的商業語言,會計準則的變革必將對我國企業利潤產生重大影響,其既有正向的、還有負向的、甚至還有不確定影響方向的。筆者主要從新會計準則對企業遏制和調節利潤這兩方面影響進行分析,談談對新會計準則的認識。
2006年2月15日國家財政部正式了新會計準則體系,并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執行,并鼓勵其他企業執行。新會計準則1經問世,就受到了理論界、實務界各方的廣泛關注。新會計準則在理念、體系等方面,實現了與國際慣例趨同。新準則的出臺,對企業財務利潤將有何影響呢?利潤永遠是企業的生命線,新會計準則對利潤的影響必將起到“牽1發而動全身”的效果。下面,筆者從利潤的角度來說明新會計準則的影響。
1.新會計準則將遏制企業利潤操縱
新會計準則充分考慮了中國特殊的經濟環境和會計環境,修訂了若干業務核算準則,其中重要的內容是:較多地壓縮了會計估計和會計政策的選擇項目、限定了企業利潤調節的空間范圍,對會計信息披露的要求將顯著提高,對會計操縱行為的約束力將明顯增強,進1步規范和控制企業對利潤的人為操縱,具體體現在:
1。關于存貨計價的處理存貨發出計價,取消“后進先出法”。從理論上講,企業從后進先出法轉向其他方法,如先進先出法時,會造成企業毛利的波動。中國經濟環境中確實存在通貨膨脹的因素,后進先出法的取消,對先前采用此法的上市公司利潤有正向作用,但這種正向作用的大小則會受到中國通貨膨脹程度的影響。這1核算辦法的變動,將使企業利用變更存貨計價方法來調節當期利潤水平的慣用手段不能再被使用,使所有企業的當期存貨消耗費用,反映的是實際歷史成本,而沒有人為調節因素。便于對企業的經營業績進行分析和比較,提高了會計信息的使用價值。
一、公允價值含義及公允價值的確認
2006年2月,財政部了新的《企業會計準則》,于2007年1月1日首先在上市公司中推行,并鼓勵其他企業執行。在新會計準則中,最大的變化之一是在資產計量方面廣泛的應用了公允價值概念。
關于公允價值,FASB的定義為:在交易雙方自愿的前提下,當前資產的購置或出售金額;我國新會計準則中的定義:指在公允價值計量下,資產和負債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和債務清償的金額計量。
對公允價值的確認,我國新會計準則采用了以下三種方式:第一,當存在活躍市場時,交換價格即為公允價值;第二,不存在此資產的活躍市場,但類似的資產存在活躍市場,則以類似交易的價格作為公允價值的計量基礎;第三,若不存在活躍的市場也不存在類似的市場,就應當使用該資產所能產生的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評估確定,也可以采用專業評估人員的評估結果。
從上述方法可看出,后兩種帶有明顯的估計性質。相對來說,第一種確定公允價值的方法的計量依據最為客觀。但從“公允價值”的實質來看,在很多問題的處理上都需要人為的判斷,定性因素大于定量因素。因此,“公允價值”本身公允有否其實很難判斷。
二、公允價值在新準則中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