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社會工作專業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摘要】社會工作專業實習是學生在學完全部課程之后將所學全部專業知識進行實際運用的課程。本文根據作者多年督導學生實習工作為例,分析當前畢業實習中學生常面臨的問題,分別涉及學生實習的工作環境、實習生的角色、案主系統、服務的技能和社會工作倫理。
【關鍵詞】社會工作 實習 督導
社會工作專業實習是學生在學完全部課程之后將所學全部專業知識進行實際運用的課程,在此過程中實習生獲取獨立工作能力,在思想上、業務上得到全面鍛煉,并進一步掌握專業技術,是大學社會工作教學的重要環節之一。社會工作專業學生在實習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也隨著時間變遷而有不同,十年以前因為我國社會工作專業機構發展剛起步不久,最令督導和學生憂慮的是如何匹配學生與專業的實習機構。但是近十年來,很多省會城市和沿海城市,已經培育了一批專業的社會工作機構,所以現在實習生所面臨的問題比起過去更顯具體。筆者通過多年指導學生實習的經驗,總結了實習生在畢業實習過程中面臨的三個常見但卻常常沒有得到較好處理的的問題。
一、懷疑自己的實習是否是專業社會工作
我國社會工作機構在最近十年獲得了蓬勃發展,這帶來了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的對口就業率的提高,但是機構的整理質量提高并沒有數量增加那么快。所以,我在督導學生實習時學生咨詢最多的問題居然是“老師,我現在做的工作是不是專業的社會工作”。比如說學生們反映他們每周組織社區兒童周末集體活動,拜訪信訪戶,開設四點半課堂等等,這些工作是不是社會工作?在多數情況下,實習生產生這個困惑的主要原因是他對社會工作這個概念本身的理解。教科書說社會工作是“以利他主義為指導,以科學的知識為基礎,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的助人服務活動”。這個概念中容易理解的是“利他主義”和“助人服務活動”,但是對于“科學”筆者是這樣理解的,這種科學性和專業性很大程度上源于案主服務的質量和檔案文件的整齊有序,簡單說就是要做好個案管理工作,而一個重要的表征就是個案記錄的完備。比如說拜訪信訪戶,如果為信訪戶建立完善的輔導記錄,這些記錄足以讓其他社工能在恪守保密原則的前提下清楚的閱讀整個輔導過程,一般來說,會這么做的只有專業的社會工作者。社會工作的助人服務活動,主要指的是協助案主處理社會適應問題,而不適的行為主要來自于社會環境的變遷的壓力,或其個人能力無法應付案主自身所處的社會環境的壓力。所以只要是為了處理服務人群的社會環境適應不良的問題,都是專業社會工作者的工作介入點。比如說做拆遷戶的工作,也是社會工作的領域,很顯然拆遷戶面臨重大的社會環境變遷的壓力,他迫切需要得到社會工作者的服務。
二、澄清實習的新角色
為推進全區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試點工作的開展,積極探索在城鄉社區、各類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開發設置社會工作崗位,根據民政部《關于開展第二批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精神,結合我區實際,就社會工作崗位的初步設置制定本意見。
一、社工崗位的設置計劃
1.區人事勞動和社會保障局、區司法局、區衛生局、區教育局、區人口和計生局、區總工會、團區委、區婦聯、區殘聯等部門各設置1個以上社會工作崗位。
2.區兒童福利院至少設置社會工作崗位3個。
3.全區各社區工作站、教體局下屬各學校、衛生局下屬各醫院、衛生院各設置1個以上社會工作崗位。
4.電工廠社區、春龍社區、暨陽社區、一中、歐里敬老院、歐里昌坊村等作為社會工作的試點單位,每個單位各設置2個以上社會工作崗位。
摘要:因為地區經濟落后,民族地區高校社會工作專業雖然經過十幾年的發展,但始終面臨專業發展的困境。本文從我國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發展的背景出發,以內蒙古地區高校為例,通過梳理民族地區高校社工專業人才培養面臨的困境,提出未來社工人才培養的對策。
關鍵詞:民族地區高校;社會工作;人才培養
一、民族地區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的現狀
社會工作(簡稱社工)專業自1986年教育部批準恢復開辦以來,發展的勢頭越來越好,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工作教育近幾年發展迅速。以內蒙古自治區為例,內蒙古從2003開始開辦社工專業,到目前已經有十所大專、本科院校開設社工專業。招生規模,從2003年的年招生60人發展到2015年的年招生1595人,十幾年來,內蒙古高校培養出的數千名社工專業畢業生,已經遍布我區的各行政事業單位及各類企業單位,從學生自己從業的體會及有關行業反饋的信息來看,社工專業學生因為大學期間比同類文科專業有更多的實踐機會,所以社工專業的畢業生在各行業表現普遍非常出色。
二、民族地區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面臨的困境
因為民族地區經濟普遍落后,高校社工專業的辦學條件以及學生的就業機會普遍受到限制,導致社工專業人才培養進展非常緩慢。具體來說,民族地區社工專業人才培養面臨的困境表現為:
摘要:21世紀我國職業道德教育事業發展比較迅速,但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的發展無法滿足現階段社會的需求。高職院校社會工作專業肩負著為社會培養高技術和高素質人才的重大責任,因此,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迫在眉睫。
關鍵詞:職業道德;社會需求;改革;探索
在中國教育文化背景下,人們習慣從社會道德方面對人的行為規范對職業道德下定義和結論,強調職業道德是在職場的一種行動秩序而沒有過多注重學生的心理建設和品格建設。事實上,在高職院校道德教育課程中,他們更迫切需要的是培養學生以靈活的能力應對多變的職場和提高職業道德的素質,培養他們對待職業的正確價值觀和態度。作為一名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不僅要確保我們的專業技能過關,我們還要需要好好規劃即將到來的職業生涯,同時也是學校開展職業道德教育的意義所在。
一、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的初步探索與運用
(一)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的初步探索
為適應我國高職院校社會專業職業道德教育的發展需要,我們將初步探索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方面,首先需理解職業道德教育的意義和概念,明確高職院校培養人才的性質和意義,然后確立這門課程的重要性,最后全體人員為達到最終目標而堅持努力學習。
本文作者:王力平許曉蕓作者單位:內蒙古科技大學文法學院
“政校合作模式”下社會工作實習的實踐類型
社會工作實習是指學校有計劃、有督導地組織學生到機構或社區中接受社會工作實務技能訓練和價值觀培養的過程。[2]社會工作是一個實務性、價值觀極強的專業,要求有充足的實習時間來保證。以筆者所在的社會工作專業為例,包括基礎實踐、專業實踐(習)、社會實踐三個部分的教學實踐環節中,基礎實踐和專業實踐安排共22周時間,其中基礎實踐安排包括公益勞動在第二學期共2周,認識實習在第三學期共2周,社會調查實踐在第五學期共5周,專業實踐(習)安排包括社區實習在第六學期共5周,社會工作實習在第七學期共5周,畢業實習在第八學期共3周,粗略統計一下,總的實習時間也保持在800小時以上。從實習時間來看,學生都有較充分的時間來完成實習任務,但是如此繁多的實習類型是否保證了實習的效果,是否達到了社會工作專業的實習要求卻有待于考證。從實習內容來看,不同類型的實習是否保證了專業性、實務性也有待思考?!罢:献髂J健毕碌纳鐣ぷ鲗嵙暤膶嵺`類型可以歸納為“良性互動型”“、政府安排型”“、機構擺布型”“、學生自主型”。
(一)“良性互動型”
從學生實習的單位或場所來看,社會工作專業學生的實習一般分布在官方機構和半官方機構,如市區兩級民政部門、司法部門、工會、婦聯、共青團、福利院、勞教所、殘聯、社區服務中心等這些機構。應該說今天中國社會工作的發展,尤其是在建設宏大的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的背景下,恰恰是依托于這些機構在逐步逐層的開展,這也正好為社會工作實習教育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和機會,這也是“政校合作模式”形成的優質土壤。學生進入這些機構實習,既能觸摸到中國社會工作開展的現實一線問題,又能服務于社會工作的服務對象或案主,在實習單位和學校有效協調的具體安排下,學生既能運用專業的方法“助人”,又能通過實習加強自身的專業訓練實現“自助”。但凡是在社工專業理念的指導下,在實習機構的有限督導運行下,較為理想地開展的社會工作實習,筆者視其為“良性互動型”。
(二)“政府安排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