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社會經濟研究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近20年來,國內外區域經濟史研究異軍突起,日益受到史學界的關注。特別是區域經濟個案研究成果頗豐,但對于區域經濟史理論規范的探索,還顯得比較薄弱。本文擬以宋代的區域經濟研究為例,對區域經濟史研究的若干理論問題發表一些看法,以求教學術界。
一、研究內容
區域經濟史研究是在一定時空坐標中,描述出一地方的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狀況,并在此基礎上對不同區域的研究結果進行比較、歸納,以使我們對整個社會的經濟史現象有更為深入的了解。
以宋代的區域經濟研究為例,目前學者們對區域經濟研究的內容主要關注在如下幾個方面;(1)經濟中心南移問題。所謂經濟中心南移,是指唐宋以來全國經濟中心自北向南的轉移,使得江南地區成為全國經濟的中心。這個論題最初由張家駒先生在40年代提出,并由他本人在50年代進一步擴充(注:張家駒:1942年,《宋代社會中心南遷史(上)》,商務印書館;1957年,《兩宋經濟重心的南移》,湖北人民出版社。)。70年代末以來,關于這一問題的討論有一定發展,鄭學檬的著作可為代表(注:鄭學檬:1995年,《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經濟研究》,岳麓書社。)。近來有關的研究,已經深入到了諸如經濟中心南移的階段性以及在各方面的具體表現等問題。(2)地區性的個案綜合研究。地區性個案研究自80年代起進入高潮,選題范圍多集中在當時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如楊德泉、荀西平對北宋關中社會經濟的發展有專門論述(注:楊德泉、荀西平:1987年,《北宋關中社會經濟試探》,《宋史研究論文集》,浙江人民出版社。);斯波義信對宋代江南地區的經濟發展,如對高技術與高生產、高技術的傳播對生產的影響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認識(注:斯波義信:1988年,《宋代江南經濟史研究》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中譯本。)。以及對不同經濟部門的個案研究,如關履權的《宋代廣州香藥貿易史述》,指出宋代廣州的香藥貿易作為中國歷史上一種販運性的商業活動,為封建統治者服務,是變態的繁榮(注:關履權:1982年,《宋代廣州香藥貿易述論》,《宋史研究論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龍登高的《宋代東南市場研究》,認為在宋代兩浙區域市場,產業結構中經濟作物與商品生產比重小,區域內的專業分工,更多地以自然地理為基礎,與外地市場的聯系稀疏,缺乏全國性市場的配合(注:龍登高:1988年,《宋代東南市場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吳旭霞的《宋代江西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認為宋代江西農村中農作物大量投入市場,農民與市場聯系加強(注:吳旭霞:《宋代江西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江西社會科學》,1990年第6期。)。韓茂莉的《宋代川峽地區農業生產述論》,通過對宋代川峽地區人口密度和土地墾殖率兩項指標的考察,指出宋代是川峽地區農業生產發展的重要時期(注:韓茂莉:《宋代川峽地區農業生產述論》,《中國史研究》,1992年第4期。)。有關論著數量不少。(3)對全國經濟區域性不平衡現象的分析。80年代,漆俠最早通過對宋代各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考察,得出“北不如南,西不如東”的結論(注:漆俠:1987、1988年,《宋代經濟史》(上、下冊),上海人民出版社。)。程民生的《宋代地域經濟研究》具體闡述了漆俠的這一論述。包偉民的《宋代賦稅征發區域不平衡性略論》則從宋代國家財政制度存在的區域性差異的角度,來分析由此造成的對社會經濟的影響(注:包偉民:2000年,《宋代賦稅征發區域不平衡性略論》,張其凡編等《宋代歷史文化研究》,人民出版社。)。
上述學者都對宋代區域經濟作了相當深入的探討,大大超邁了前人的研究水平,也反映了他們在史識上的獨具慧眼,但也應該看到,在區域經濟史領域仍有一定的學術空間可供拓展。在新世紀之初,對區域經濟史的研究內容進行反思與改進是必要的,盡可能地拓寬區域經濟史研究的領域,是我們目前面臨的任務。
如何劃分區域經濟史的“區域”,進而確定具體的研究范圍,是從事研究不可回避的基本問題。對此,歷史學家、經濟學家、人口學家、地理學家等不同領域的研究者們都分別立足于自己的學科基礎,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提出過各自的劃分標準。歸納而言,經濟史學界曾提出了三種不同意見:(1)傳統上以行政區劃為主要標準,理由主要是“我國現行經濟體制,也是以行政區劃為基礎,便于使研究成果的借鑒作用得到發揮。”(2)按自然經濟條件劃分,“因為經濟的發展往往不是行政命令或者行政區域硬性劃分所能割裂開的”。如冀朝鼎在其著作《中國歷史上的基本經濟區與水利事業的發展》中,依據農業生產條件與運輸設施條件的優劣提出了“基本經濟區”這一重要概念。施堅雅在《中華帝國的城市發展》一文中,按分水嶺將中國劃分為八大地區,頗有見地,但此說的著眼點是市場系統理論(市場系統與河川流域有密切關系),因此對于市場系統相對成熟的清代中國來說,比較適宜,但對于處在10至13世紀的宋代而言,情況就未必如此了。(3)80年代開始,學者們越來越傾向于采取多元標準,既可以按行政區劃,也可以按山脈走向、江河流域、市場網絡和人文風俗的不同來確定(注:以上參見宋元強:《區域社會經濟史研究的新進展》,《歷史研究》,1988年第3期,第159頁。關于冀朝鼎的論述,參見冀朝鼎《中國歷史上的基本經濟區與水利事業的發展》,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10頁;關于施豎雅的論述,參見李伯重《斯波義信“宋代江南經濟史研究”評價》,《中國經濟史研究》,1990年第4期,第148頁。)。如:粟冠昌的《宋代的廣西社會經濟》(注:粟冠昌:《宋代的廣西社會經濟》,《廣西師院學報》,1981年第4期。)、陳偉民的《宋代嶺南主糧與經濟作物的生產經營》(注:陳偉民:《宋代嶺南主糧與經濟作物的生產經營》,《中國農史》,1990年第1期。)、雷家宏的《宋代長江中游沿岸地區的商業貿易》(注:雷家宏:《宋代長江中游沿岸地區的商業貿易》,《宋史研究論文集》,寧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龍登高的《宋代東南市場研究》、程民生的《宋代北方經濟及其地位新探》(注:程民生:《宋代北方經濟及其地位新探》,《中國經濟史研究》,1987年第3期。)等論著,都持這種觀點。另外,80年代末,斯波義信在施堅雅“地文地域”說的基礎上,提出“地文—生態地域”新說,即將生態環境的概念納入中國古代經濟區域劃分工作之中,使之更為全面。當然,區域的劃分也是與不同社會的不同背景相適應的。原始社會以山川自然的形勢進行劃分:夏商周時期,總體上按民族分布和自然區域進行劃分;秦代以后的帝制時期,在中原以郡縣(后為州縣)劃分,并逐漸地推廣到少數民族地區。在這個有序的發展過程中,區域劃分的內容越來越充實。
摘要:人力資本是一個歷史的、社會的范疇,它的出現是和社會經濟結構的變遷相對應的,是一種在以人為主導的經濟形態中的新的資本形式。它是內在本質與外在形式(載體)的統一。它首先表現的是一種社會關系,體現了以人為主導的社會生產關系中更高的資本形式,這是它本質的規定性;人力資本的外在形式為勞動力,以勞動力為載體。兩個方面統一,不可分離,共同構成人力資本范疇的內涵。當今社會經濟結構的變遷孕育著人力資本的產生。
關鍵詞:資本范疇人力資本社會經濟結構變遷
人力資本理論自創立以來,現在已經成為“經濟學中經驗應用最多的理論之一”。該理論被應用到各個應用學科和研究領域,但由于對人力資本的內涵還沒有一個統一的認識,對于人力資本到底是什么,應該怎樣來界定存在很多分歧。那么在相關領域的應用研究上就會對社會產生不良的影響。所以本文將根據馬克思理論研究的基本方法論原則來探討人力資本的內涵,指明人力資本的本質,揭示人力資本出現的社會經濟條件。
一、理論回顧
第一次正式提出“人力資本”這個概念的,是美國經濟學家沃爾什。他于1935年出版了《人力資本觀》一書,在該書中,他從個人教育費用和個人收益相比較來計算教育的經濟效益。真正形成理論始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1957年,明塞爾的博士論文《人力資本投資與個人收入分配》對人力資本投資與個人收入之間存在的必然關系進行了認真研究。1960年,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西奧多•舒爾茨在美國經濟年會上以主席的身份發表了題為《論人力資本投資》的演講,轟動了西方經濟學界。以此為標志,確立了人力資本理論,引起了學界的關注。舒爾茨認為,人力資本(HumanCapital)主要指凝集在勞動者本身的知識、技能及其所表現出來的勞動能力,這是現代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是一種有效率的經濟。1964年,貝克爾發表了《人力資本》,提出了較為系統的人力資本理論框架,進一步發展了人力資本理論,使之成為系統而完整的理論體系。無疑西方學者對人力資本理論做出了開拓性的研究。但是對人力資本的內涵仍然沒有給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自從改理論傳入我國,興起了研究的熱潮,許多學者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國內學者在研究人力資本時,大致有兩派:
摘要: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開展和深入,我國的經濟理論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也引起經濟
學研究方法的變革。
關鍵字:定量分析動態分析系統分析
經濟學作為“社會科學的皇后”,被譽為“經邦濟世”之學,日益成為最耀眼的顯學。正如其它學科一樣,經濟學是理論與實踐的統一,經濟學理論來源于對現實的思索,通過對現實的理性分析指導實際經濟活動。經濟學努力借鑒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已逐步成為近乎自然科學嚴謹邏輯和研究方法的社會科學。
一、經濟學的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是指運用數學、統計學等科學手段對經濟行為、經濟規律進行數量化描述,以探討經濟變量的變化規律及其之間關系的方法。它可分為兩種形式:一是模型分析法,另一是數據分析法。前者是通過對經濟現象進行綜合和抽象,從而構成經濟模型,并由模型的聯立求解或優化運算,以分析經濟現象之間的數量關系。它往往用于經濟預測或測算包括生產、投資、消費、財政、金融、外資等在內的社會供需平衡狀況,也可用于對經濟環境的分析等等。而后者是通過簡單的數學方法和統計手段,直觀地表達經濟變量的變化規律及其幾個變量之間的關系。它主要運用于具體經擠問題的有關細節或過程。
論文摘要:在分析水循環經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回顧國內外水循環經濟與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歷史演進和研究進程的基礎上,陳述了可持續發展理論、物質代謝理論和產業生態學理論是水循環經濟研究的三大新理論支柱。從現代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研究必須從系統定量的角度研究水資源系統與水社會經濟系統的整體行為、演化規律及其相互作用的角度,指出了物質流分析技術(MFA)與投入產出分析技術(I/O)是水循環經濟研究的主流方法。分別闡明了水循環經濟理論體系構建的研究、水循環經濟技術創新問題的研究、水循環經濟發展模式選擇問題的研究、水循環經濟管理體制及經濟機制問題的研究是當前水循環經濟研究的四項重點內容。
關鍵詞:水循環經濟;開發利用;可持續發展;發展模式
水是重要的自然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社會發展的必要資源。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危機”日益顯現,人們對于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研究也經歷了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過程。起初人們對水資源的研究僅僅局限于對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研究水資源的時空分布規律和運動規律,即著重于水資源自然屬性的研究。隨著人類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特別是現代科技革命,使人們對水資源的研究產生了一個質的飛躍,逐步從水資源自然屬性的研究過渡到水資源的社會經濟屬性研究,從社會經濟系統的角度廣泛開展對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研究,這些研究領域包括水資源與經濟發展關系的研究、水環境安全的研究、水權水價的研究、水資源管理體制的研究等。隨著水資源的日益短缺,以水資源的節約使用、清潔生產、水循環利用、污水資源化為核心的水循環經濟理論與發展模式的研究逐漸成為當今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研究的最新方向。
1水循環經濟的概念與特征
1.1水循環經濟的概念
關于水循環經濟的概念,到目前為止學術界并未明確提出,大多數是在循環經濟的概念基礎上,從城市或產業的角度提出了一些近似的概念。
1區域生態經濟研究的意義
生態系統功能是地球生命系統的支持系統,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區域生態系統是區域社會經濟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素。然而在人類對自然利用和改造過程中,往往只注重視自然資源的直接消
費價值,而忽略了生態系統的生態功能服務效益價值。人們在資源開發和社會發展過程中有過無數次的深刻教訓,人類或一個國家及地區能否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最終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們對生態價值
的正確認識。在目前關于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問題上,存在著幾種不同的觀點,其一是經濟樂觀論,這種觀點認為社會首先必須發展經濟,才有能力負擔對環境的投資建設和治理。認為環境問題
可以在其發生后通過開發新的技術來加以解決;其二是環境悲觀論,這種觀點認為人類社會對自然界的破壞已經達到或超過自然界的承載能力,為防止生態系統的繼續惡化,控制人類活動是根本措施。這兩
種觀點都注意到了人類面臨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但是其觀點都帶有片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