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社會主義理論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論文關鍵詞]傳統社會主義唯心主義形而上學
[論文摘要]以斯大林、為代表的傳統社會主義的實踐,對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進行了偉大的嘗試和探索,并取得了巨的大成就,但同時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究其原因,其理論之不足就在于:脫離本國實際并片地面看待社會主義的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建構。
脫離本國國情來看待社會主義和建設社會主義,從而導致理論上的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偏差,可以說是上個世紀80年代社會主義的實踐走向困境的一個根本原因。
一、脫離東方國家國情的唯心主義狂奔
根據馬克思恩格斯之科學設想,社會主義理應是生產力高度發展的必然結果或生產方式矛盾運動的必然結論,但在實踐中,遺憾的是,歷史的進程卻沒有“合乎邏輯”的發展,首先取得社會主義革命成功的國家不僅不是數個國家,而且還是當時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最先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勝利的“蘇聯”在當時是屬于資本主義最薄弱環節。
“二戰”后建立的社會主義國家,除少數國家是資本主義的薄弱環節,包括中國在內的絕大多數社會主義國家,都是建立在前資本主義的自然經濟占很大比重基礎上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史上一個重大的歷史性課題擺到了社會主義者面前,這就是如何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對于此問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創造者,馬克思恩格斯在其晚年曾經以俄國、印度及中國為例作過理論上的探討,這些研究和探討,后人稱之為“東方社會理論”,其主要內容就是研究和探索東方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如何跨越“卡夫丁峽谷”即資本主義社會而走上和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
【內容提要】在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問題上,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由于沒有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只提供了一些認識的原則和方法,而沒有作出具體的闡述;同志結合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實踐,第一次較為系統地論述了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理論,總的來說,他在這個問題上是有得也有失的;鄧小平同志則在總結社會主義事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結合社會主義建設中所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完善和發展了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理論,對科學社會主義作出了重大貢獻。
【摘要題】理論探討
【關鍵詞】鄧小平/主要矛盾/根本任務/貢獻
【正文】
能否正確認識和把握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并以此來確定某一時期的工作重心和根本任務,事關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在這個問題上,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由于沒有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只提供了一些認識的原則和方法;同志結合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實踐,較為系統地論述了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理論,但在實踐中也有較大失誤;鄧小平同志則在總結社會主義事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結合社會主義建設中所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完善和發展了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理論,對科學社會主義作出了重大貢獻。
一、馬恩認識和把握社會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的方法論原則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是總書記十七大報告的主題。而提出并闡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則是十七大報告的一大亮點。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概括與論述,立意高遠,富有創意。那么,應當如何來認識和解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呢,下面談談自己的幾點思考。
一、必須從中國三十年改革開放的進程和實踐來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把握其形成的歷史背景。
1978年,我們黨召開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在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取得了我們這樣一個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擺脫貧困,加快實現現代化,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寶貴經驗,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對這一經驗的概括、總結和提升。事實雄辯地證明,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
二、必須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來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把握其發展進程和內在關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實踐創造和理論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踐創新,它既超越了蘇聯模式,又回應了全球化的挑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理論創新,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篇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凝聚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最可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三、必須從整體上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把握其基本內容和相互貫通。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新形勢下推進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科學指南。做好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全黨的工作,把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提高到新水平,是當前全黨最重要的政治任務。完成這一任務,應著力在“四個結合”上下功夫。
把學習理論與指導實踐結合起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在改革開放偉大實踐中產生的,凝結了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認識。我們既要認真學習這一科學理論體系,又要自覺實踐這一科學理論體系。這就要求我們邊學邊用,在學中用、在用中學,把學習與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只有帶著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實踐目的學習黨的創新理論,才能自覺地把黨的創新理論轉化為推動科學發展的堅強意志、謀劃科學發展的正確思路、領導科學發展的實際能力、促進科學發展的政策措施。當前,對于廣大黨員干部來說,就是要切實轉變與新形勢新任務不符合的思想觀念、工作作風、領導方法,運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所蘊含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深刻分析和研究在改革發展實踐中遇到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并認真加以解決。
把統一思想與解放思想結合起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被實踐證明了的科學理論體系,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新形勢下推進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必須堅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統一思想。同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體系。深入貫徹并不斷發展這一理論體系,需要我們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總結新的實踐經驗,不斷作出新的理論概括。解放思想不是動搖理想信念,而是在堅定理想信念的前提下努力改變那些不適應形勢發展需要的思想觀念,不斷探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思路、新方法、新舉措,其根本目的是為了統一思想,進而在更高的水平上堅定理想信念。只有把統一思想與解放思想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推動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更好地推動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
把感情共鳴與思想共識結合起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具有強大的吸引力、感染力、說服力。這一科學理論體系對人們的深刻影響,既源于科學真理內在的邏輯說服力,也源于其在指導實踐中顯示的巨大創造力,還源于其自身蘊含的真摯情感。做好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全黨的工作,應著眼于實現感情共鳴與思想共識的統一。這就要求講清楚理論本身的情與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情與理的高度統一。所謂情,就是對人民群眾的深厚感情,就是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真摯情感;所謂理,就是科學的思想內涵。應善于挖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理論內涵和強烈情感因素,善于結合改革開放以來發生的巨大變化,增強受教育者對這一科學理論體系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自覺投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同時,理論宣傳工作者要以自己對黨的創新理論的真情,促進受教育者真信。實踐表明,理論宣傳工作者對黨的創新理論懷有真情實感,真懂真信,才能有效傳播黨的創新理論。新時期理論宣傳工作者的榜樣方永剛之所以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把對黨的創新理論的理性認識和深厚感情有機地結合起來,在理論宣傳中做到了“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把提高認識與提升道德結合起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科學的理論體系,為人們的思想行動提供了根本的價值遵循。作為科學的理論體系,它是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武器;作為根本的價值遵循,它是我們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的根本依據。做好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全黨的工作,應著眼于兩個提高:一是提高認識水平。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提高全體黨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把黨的理論轉化為全體黨員的共識,把黨的智慧轉化為全體黨員的實踐能力。二是提升道德境界。通過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把黨的理想轉化為全體黨員的自覺追求,轉化為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真摯感情,轉化為注重作風建設、加強黨性修養、提高思想覺悟的自覺行動。提高認識水平和提升道德境界,密切聯系、相互促進。廣大黨員干部應自覺地把二者結合起來,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主觀世界,堅持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努力成為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模范,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科學發展觀的忠實執行者、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自覺實踐者、社會和諧的積極促進者。
黨的十七大是在我國改革發展關鍵階段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從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提供了堅強保證。這次大會在總結改革開放歷史進程和寶貴經驗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并深刻闡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是理論上的一大貢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黨的十七大確立的一系列重大理論觀點、重大戰略思想、重大工作部署,都是在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指導下形成的。全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對于深刻認識黨的十七大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新舉措的正確性和科學性,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的十七大精神上來,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實現黨的十七大確定的各項任務上來,至關重要。同志多次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行了精辟論述,對我們正確理解和全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具有重要指導意義。今天,我主要圍繞學習領會同志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論述,從五個方面談談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學習體會和認識,同大家一起研究討論。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我們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所取得的理論創新成果
同志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總體上屬于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這個重要論斷,從時間和空間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產生和發展作出了科學界定,為我們正確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歷史地位提供了根本依據。
中國共產黨是高度重視理論指導、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善于進行理論創新的黨。這里所說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研究和解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中的實際問題,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就是運用中國人民喜聞樂見的民族語言來闡述馬克思主義理論,揭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規律,使之成為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個科學命題,最早是同志在1938年10月黨的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提出來的。他明確指出,成為偉大中華民族之一部分而與這個民族血肉相聯的共產黨員,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亟須解決的問題。
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把馬克思主義確立為自己的指導思想,之所以還要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任務,從根本上說這是由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所決定的。馬克思、恩格斯多次指出,他們的理論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對他們理論中一般原理的實際運用“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列寧也指出,馬克思的理論“所提供的只是總的指導原理,而這些原理的應用具體地說,在英國不同于法國,在法國不同于德國,在德國又不同于俄國”。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這些論述告訴我們,他們的學說始終嚴格地以客觀事實為根據,而實際生活總是在不停的變動之中。這種變動的劇烈和深刻,近一百多年來達到了前人難以想象的程度。因此,馬克思主義只有與本國國情相結合、與時展同進步、與人民群眾共命運,才能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感召力。
我們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長期實踐中,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了兩次歷史性飛躍。第一次飛躍發生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經過反復探索,在總結成功和失敗經驗的基礎上,找到了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的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并在革命勝利后積極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形成了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思想。第二次飛躍發生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中國共產黨人在總結我國經驗和研究國際形勢的基礎上,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在中國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