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心理調查報告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青少年心理問題成因分析;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對策與建議,對青少年心理調查報告進行講述。其中,主要包括:對“健康”的認識尚不全面、心理承受能力普遍弱化、心理問題普遍困擾青少年、個性成熟程度較低、學習壓力、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實效性幫助青少年正確緩解壓力、構建社會支持網絡,具體材料請詳見:
青少年心理問題早已引起團市委的重視,2000年,團市委成立了哈爾濱市希望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為我市青少年緩解心理壓力、促進青少年心理健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馬家爵事件發生后,大學生乃至整個青少年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愈發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和重視。
為了進一步了解全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2004年11月至12月,團市委成立專門調研組,以問卷與個別訪談相結合的形式,就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調查。課題組首先在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隨機選取了100名在校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并對他們進行了個性成熟度測評。課題組共發放問卷100份、個性成熟度測驗卷100份,回收92份,回收率92%,有效率88%。隨后,又分別對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心理輔導教師、團委書記和哈爾濱市希望青少年心理援助中心主任張大生進行了個別訪談。課題組經過綜合分析調查問卷與個別訪談情況后得出結論:在哈爾濱市青少年當中出現的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正確的疏導和解決,已經成為影響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強勢誘因。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
1、對“健康”的認識尚不全面。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一詞全面含義的詮釋是:“健康不僅僅是沒有身體疾病和癥狀,而是一種個體在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完好狀態”。也就是說,健康不僅是一種身心狀態,也是一種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是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社會適應能力三種因素的統一體,而心理健康是一個人獲得整體健康的核心與支柱。然而,調查顯示,仍有10.9%的被調查者認為“身體健康就是真正全面的健康”(見表1)。
2、心理承受能力普遍弱化。青少年階段是人生心路歷程中最為躁動不安的階段。在這個階段里,青少年無論在生理上或心理發展、社會適應等方面都要經歷巨大的變化,擺在他們面前需要面對的,不僅是學習、交往、發育、升學、就業等自身成長過程中遇到的一系列問題,同時,還有現代化進程中社會轉型給他們造成的巨大心理壓力與考驗。一方面,強烈的自尊心與過高的期望值常常使他們幻想一切順利、事事成功;另一方面,在越來越實際的現實面前,他們又面臨著各種壓力,要承受各種困惑、煩惱、挫折、憂傷乃至不幸。處在這種現實中的青少年,面對挫折和失敗,心理承受能力往往不堪一擊,部分接受調查的大學生承認自己經常伴有焦慮不安、精神抑郁、冷漠、恐懼、易怒、自卑、多疑、逆反心理等癥狀(見表2)。
中學創辦心理咨詢室的調查報告
近年來,心理問題已經成為困擾青少年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由于公眾對心理問題的了解和認識的滯后,許多隱患不能及早發現、治療,心理問題不能得到正確對待和解決,導致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以至悲劇的發生。基于這個現狀,姜堰二中把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擺到一定位置,與學校的其它工作同思考、同部署、同安排本公務員之家支持原創作品,并于2002年創辦心理咨詢室。經過三年的探索和實踐,心理咨詢室已成為同學們心靈溝通的橋梁,心語傾訴的“知心室”,使同學們在關愛中健康成長。
創辦之初衷
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人們在學習、就業和工作等各方面的競爭日趨激烈,心理壓力越來越大。特別是高中生這一群體,面臨著高考這一決定著前途命運的關卡,家長關注、教師關注、社會關注、全民關注,教師、家長對他們的投入最多,期望也最大。然而,長期以來,不少人卻忽略了與他們發展息息相關的心理健康問題。從學校近三年對學生設計的心理調查問卷可以看出,高中生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對挫折承受力差。在高手如林的高中,學習競爭十分激烈,每一次考試,既是對學習知識的檢驗,也是一次心理考驗,不少學生考試緊張,擔心考不好,受到老師、父母的責備,同學的冷眼,產生焦慮。這種現象在高三尤為突出,約占50%左右。
二是人際關系不協調。重點高中的學生絕大多數是初中階段的佼佼者,由于初中學習成績好,常受到老師和家長的贊揚,加之獨生子女在家多受“寵愛”,自我中心意識強,人際關系能力弱,不善于處理與同學、老師、父母的關系,使得人際關系不協調。這部分同學約占20%左右。
學創辦心理咨詢室的調查報告
近年來,心理問題已經成為困擾青少年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由于公眾對心理問題的了解和認識的滯后,許多隱患不能及早發現、治療,心理問題不能得到正確對待和解決,導致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以至悲劇的發生。基于這個現狀,姜堰二中把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擺到一定位置,與學校的其它工作同思考、同部署、同安排公務員之家支持原創作品,并于2002年創辦心理咨詢室。經過三年的探索和實踐,心理咨詢室已成為同學們心靈溝通的橋梁,心語傾訴的“知心室”,使同學們在關愛中健康成長。
創辦之初衷
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人們在學習、就業和工作等各方面的競爭日趨激烈,心理壓力越來越大。特別是高中生這一群體,面臨著高考這一決定著前途命運的關卡,家長關注、教師關注、社會關注、全民關注,教師、家長對他們的投入最多,期望也最大。然而,長期以來,不少人卻忽略了與他們發展息息相關的心理健康問題。從學校近三年對學生設計的心理調查問卷可以看出,高中生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對挫折承受力差。在高手如林的高中,學習競爭十分激烈,每一次考試,既是對學習知識的檢驗,也是一次心理考驗,不少學生考試緊張,擔心考不好,受到老師、父母的責備,同學的冷眼,產生焦慮。這種現象在高三尤為突出,約占50%左右。
二是人際關系不協調。重點高中的學生絕大多數是初中階段的佼佼者,由于初中學習成績好,常受到老師和家長的贊揚,加之獨生子女在家多受“寵愛”,自我中心意識強,人際關系能力弱,不善于處理與同學、老師、父母的關系,使得人際關系不協調。這部分同學約占20%左右。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社會的進步,越來越多的農民流入城市,流動兒童的家庭教育嚴重缺失,帶來了許多社會問題。流動兒童從小就深刻地感受到社會的排斥以及“二等公民”的不公待遇,內心世界對社會差別感受到的強烈不平等,將加深他們的被歧視感和對立感。長期處于社會邊緣,他們可能會趨于“激進”化。如果不對流動兒童進行正規有效的教育,不幫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他們很可能會產生對整個社會的對抗情緒。這個現象引起了大家的關注,采取許多措施幫助他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這是一個長期的問題,不是一時可以解決的,需要我們長期關注。本文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了一些調查,提出了一些建議,希望可以促進外來人口特別是兒童與本地居民的和諧相處,構建和諧社會。
一項對41名打工子弟學生和23名本地學生的心理健康調查顯示,打工子弟學生心理健康總體狀況的問題檢出率為58%,而同期調查的相對應的本地學生的檢出率為26%。調查還表明,打工子弟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在強迫癥狀,情緒不穩定,適應不良與人際關系緊張和敏感等方面,而且在高年級階段表現更為突出。連云港的情況也是這樣。令人深思的是,原創:有一半以上的流動兒童不喜歡甚至討厭城市的孩子,一個需人們警惕的現象是,流動兒童已感覺到了城市孩子與自己的差別。內心世界對社會差別感受到的強烈不平等,將加深他們的被歧視感和對立感。這是一個讓人觸目驚心的問題,這些流動兒童從小就深刻地感受到社會的排斥以及“二等公民”的不公待遇。
其實兒童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中,自我評價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而且他們的自我評價往往受周圍老師、同伴、父母等的影響,所以,周圍的人對他們的身份認同起到了關鍵作用,我們認為他們行,他們會很棒,如果我們認為他們不行,他們就會感到不行。對于打工子弟來說,他們所處的社會地位、經濟地位相對較低,因此,他們會經常得到負面的消極評價,這樣導致他們在心理上會產生更大壓力,由此產生較重的上述癥狀。促進外來人口特別是兒童與本地居民的和諧相處,最好的方法是教育,最好的地方是學校。一起學習,一起生活,成為朋友是保證安定、團結的根本渠道。
一、流動兒童家庭教育狀況
2005年3月,連云港市新浦區延東社區婦聯對10戶外來務工人員家庭就兒童家庭教育方面的問題進行了調查。
1、被調查家庭中父母年齡在30?40歲之間的有6人,占60%,40-50歲的有2人,占20%,20多歲的2人,占20%。從事的職業中:個體戶有8人,占80%;做臨時工的有2人,占20%;家長的文化程度:小學、初中文化的9人,占40%;無文化的1人,占10%。
此次活動以社會學院歷史學生為樣本,進行抽樣調查,以問卷調查為形式,以安徽師范大學學生心理健康情況為調查目的,共發放問卷96份,回收90份,回收率為93.75%,其中有效問卷81份,有效率為90%。報告從有效問卷采取抽樣的方法,選取20份作為樣本進行分析,現將結果公布如下:
一,學習問題
在此次調查中,學習問題是同學最為關心、也是反應最為突出的問題。例如,第33題“將下列幾項所帶來的心理壓力由大到小排序”,其中有44%的同學認為,學業所造成的心理壓力最大。這說明剛剛進入大學生活,有近一半的同學對大學生活不適應,尤其對大學學習方式不適應,感到心理壓力很大。從緊張的高考中走過,許多同學不能適應大學開放寬松的學習方式和生活方式,或過于精神緊張死扣書本,不能從高中應試教育中解脫出來,或感覺生活空虛,整日無所事事,荒廢了學習,虛度了年華。再如第29題“上大學后,你覺得你最大的挫折是什么?”其中33%的同學選擇“學習成績不理想”,由此可見,大一學生在學習上急需得到指導并尋求得到心理上的成就感。
二,業余生活
在所調查的學生中,有45%的同學感覺大學生活自由開放,同學也比較重視學習,學習自覺性較高,其中56%的同學在第3題“你業余時間主要做什么?”中選擇在業余時間上自習或聽課,與此相反,只有10%的同學選擇上網玩游戲或談戀愛。但這也從側面反應了同學心理上的學習壓力依然很大。
三,經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