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心理專業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專業學位研究生心理健康現狀
總體而言,目前我國專業學位研究生心理健康狀況是良好的,多數研究生能夠樂觀、從容地應對各種壓力。但仍有部分研究生表現出逃避、焦慮或抑郁的心理狀態,更有甚者會出現自殺或傷害他人、破壞社會穩定的極端行為。專業學位研究生由于其生源、培養目標、培養模式等的特殊性,其心理健康問題更具多樣性、復雜性,這給廣大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帶來了很大的挑戰。
二、專業學位研究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
(一)生物學因素1.生理年齡。大多數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年齡在20~30歲之間,其人生觀和價值觀已經形成并趨于穩定,自我意識迅速發展并逐步走向成熟。他們在這一年齡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親密感,避免孤獨感。如果其在該階段親密感獲得不足,或者孤獨感明顯增加,則很可能會因為需求得不到滿足而產生心理問題。2.性別因素。受傳統觀念的影響,部分男性研究生認為自己應該追求成功的事業,承擔更多的家庭和社會責任,在遇到困難時,不能輕易地表露出負面情緒,因而,不斷壓抑自己的情緒,難以釋放,最終導致出現心理問題。而女性研究生則更多地承受婚姻、就業的壓力,這種壓力很可能長時間伴隨著她們而得不到舒緩,進而影響其心理健康。
(二)心理因素1.認知偏差。專業學位研究生的社會認可度還不高,很多人認為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不如學術型研究生正規。部分專業學位研究生也存在著這種錯誤的認知,在遇到困難時,其常將原因歸結為自己能力不夠、自己是專業學位研究生等因素,從而選擇退縮、消極對待,最終導致其心理受到影響。2.思維方式與性格特征。部分研究生,特別是理工類研究生,由于長期在校實驗室、企業研發室等環境下進行專業訓練,其思維模式相對單一,性格也較為內向。內向的人不善于表達自己的情感,不善于發泄自己的情緒,與周圍人缺乏有效的溝通,很容易“鉆進死胡同”而無法自拔。已報道的研究生自殺、傷人事件,絕大多數都是性格極為內向的學生所為,這值得引起關注。
(三)社會因素1.學業壓力。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年限大多是2~3年,在此期間,其既要修滿規定學分,又要參與企業實踐,還要完成論文、專利等科研項目,其壓力可想而知。有些培養單位對研究生的科研成果有較高的要求,這使得相當一部分研究生長期處于擔心能否順利畢業的焦慮之中。特別是臨近畢業還未取得科研成果的研究生,更容易出現內心痛苦、失眠、食欲不振等問題,嚴重的還會出現抑郁癥狀。2.經濟、就業壓力。多數研究生沒有經濟來源,需要靠家庭資助和兼職來維持。他們不僅要支付學費,還要應付各種日常開銷,情緒容易受到經濟方面的影響。專業學位研究生雖然屬于高級應用型專門人才,但是,傳統的觀念、社會的偏見在無形中增加了他們就業的壓力。一些用人單位給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工資待遇低于學術型研究生,這無疑給其帶來了不小的心理負擔。3.人際關系壓力。研究生與導師溝通不足,會影響其進步與發展。與舍友的關系處理不好,可能會使其產生心理問題,甚至走向極端,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大多數研究生戀愛時感情投入很深,一旦受到挫折,容易產生負面情緒,焦慮、抑郁、強迫等癥狀也會長時間存在,進而影響其正常的學習、工作和生活。
【摘要】目的了解青島大學醫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方法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對青島大學醫學院2001級和2005級60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被試中至少有1個SCL-90因子的得分大于或等于3分的學生占11.67%,男、女及不同來源的學生間比較,無顯著差異;女生、鄉鎮來源學生、一年級學生的心理問題相對較為突出。結論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不容忽視,應針對不同群體采取不同措施,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高等醫學院校是為國家培養合格人才,造就未來優秀醫務工作者的搖籃和基地。
因此,了解醫學生心理健康狀態,掌握醫學生人格特點、規律及其差異,有助于加深人們對醫學生的了解和認識,改進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預見性,因人施教,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和管理水平。
高等醫學院校學生作為大學生中的一個特殊群體,尤其是隨著我國高校并軌的完成和高校畢業生走向人才市場、雙向選擇就業機制的逐步建立,對醫學生的要求越來越高,在校生面臨著各種壓力,勢必會影響醫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
本文通過分析高等醫學院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特點,為醫學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開展和科學管理提供依據。
1對象和方法
一、本科生導師制與英專畢業論文指導研究概述
導師制是書院教育的精髓,其核心理念是因材施教和個性化培養,一直以來都是歐美諸多一流大學培養學生的重要教育形式。導師制最早源于14世紀英國牛津大學,被譽為“牛津皇冠上的寶石”。本科生導師制指在本科教育階段引入導師制,聘請有經驗的專業教師在大學四年的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思想引導、專業輔導和心理疏導,從而促使教學與教育結合、教育與管理掛鉤,實現教書和育人的有機結合。本科生導師制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理念,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規律,將單純的教學活動提升到教育的高度,這是開展素質教育的新途徑。在本科生導師制的實施過程中,導師需對學生實施教學和思想的教導、學習方法與技巧的引導,并對學生的疑問提供解答。
二、本科生導師介入下的英專畢業論文指導模式探究
1.模式設計和內容。本科生導師制作p為輔導員和專業課任課教師工作的延伸和拓展,重視師生間的人際互動,體現出對學生的人文關懷,注重挖掘學生獨立性和創造性的教育理念,注重對學生實施“個性化培養”,是培養復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徑。在本科生四年的大學生涯里,導師通過跟蹤式的指導方式對學生進行學業、生活和思想等方面的引導,密切了教與學之間的關系,體現了對大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的極大關懷。將本科生導師制融入到英語專業畢業論文指導中,讓本科生導師兼任論文指導教師的職責,使得對學生畢業論文的寫作指導成為本科生導師四年導師生涯中的一個自然終結環節,對提高論文指導成效和提升學生綜合素質有極為重要的實踐應用價值。在具體的教學模式實施環節里,我們擬通過本科生導師介入式的英專畢業論文指導實踐達到如下教學目標:喚醒學生對畢業論文寫作的元認知意識,激發其論文寫作的主觀能動性,根據學生特長、知識面和發展需求,引導學生將論文選題和自身職業發展相結合,增強其創新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通過分步驟、有側重的教學實踐,加深師生間的交流和互動,保障學生畢業論文寫作時間和提高論文的總體質量;通過個性化指導,鍛煉和提高學生的學術規范性、創新意識和思辨能力。
2.模式的教學價值現有本科英語專業畢業論文指導因教學和實踐時間過短、學生對科學研究認知不足、論文指導教師和學生間了解不夠等諸多弊病的影響,存在優質論文“難產”、學生科研動手能力和創新思辨能力難以得到實質性提高等問題。上述本科生導師參與畢業論文指導的應用模式可為解決上述教學問題提供實踐策略,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導師能創造機會讓學生提早體驗科研實踐和畢業論文寫作,增強其對學術研究的認知并為其畢業論文的寫作爭取更多的實踐時間;導師和學生間的人際互動,保障了導師對學生的全面了解和論文指導的針對性;導師采用個性化培養方式,引導學生將畢業論文選題和其今后職業發展相結合,可增強其創業創新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導師分步驟、有側重地因材施教,可在保障學生論文質量的同時,加強其學術規范性,提高其創新思維和科研實踐能力。進一步概括即為,英語專業學生在本科學習階段,畢業論文的撰寫采用本科生導師制兼任論文指導教師的思路,這是緩解當前畢業論文質量普遍偏低、學生學術意識不強、論文指導教學效率不高等教學瓶頸問題的一劑良藥。四、結語本科生導師兼任畢業論文指導教學工作可優化師資配置,在保證對學生實行個性化指導提高其論文寫作質量的同時,還能因材施教地提升學生的科研素養及他們的創新和思辨能力。筆者認為本科生導師制是近年來高校教書育人工作正在探索實踐的一項制度創新,將其應用于英語專業高年級畢業論文教學研究還處于嘗試和建構階段,亟待教學實踐的檢驗和完善。筆者也希望后續能有更多的項目采用問卷調查、教學實踐等多元研究方法,運用定性和定量數據,對本科生導師制在畢業論文教學中的應用效果展開綜合性研究,推動本領域實踐性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作者:吳林單位:湖北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
一、關于音樂教育心理專題
上海音樂學院的張暉介紹了法國的音樂認知教育體系,她建議音樂認知體系的培養要先于樂器的學習,音樂認知能力的培養應該貫穿始終并與演奏緊密結合。她指出法國音樂認知教育在理論上欠缺以及我國的音樂基礎教育和專業教育的銜接上的不足。在認知方面,她認為法國是“知”多過“認”,而我國則相反,因此我國在互補過程中還有大量工作要做。北京師范大學的李紅菊博士基于“莫扎特效應”的研究,介紹了音樂教育對人的智力發展的影響。李紅菊認為,學習的興趣會影響學習的效果,甚至影響智力的發展,由于學業的壓力、家長和老師的逼迫,學生在本身并不感興趣的基礎上學習課外特長,機械地投入,可能會降低認知能力的發展。青島大學的韓忠玲指出在大部分高校中,有關音樂教育的課程存在音樂多、教育少,中小學工作的音樂教師對理論性知識的匱缺這一現狀,因此,音樂教育方面的專業性課程應包含《音樂教育學》、《音樂教學法》、《音樂教育心理學》、《音樂教師技能》這四門必不可少的課程。
二、關于音樂治療專題
北京市東城區特殊教育學校的陳碩的《“兒歌—節奏”訓練對改善聽障兒童言語障礙的實驗研究》論文中,從聽障兒童的言語問題入手,通過他們用骨傳導的方式感知節奏的特性,同時借鑒了奧爾夫的節奏朗誦訓練,采用邊打鼓邊念兒歌的方式加以訓練。經過一個月的實驗,發現被試的語言節奏水平均有所提高,言語障礙和緊張、焦慮的心理得到一定改善。陳碩在另一篇論文《一例孤獨癥兒童鋼琴學習方法與效用的分析》中,針對一例孤獨癥兒童的具體情況制定了治療目標和治療方法,通過對這名孤獨癥兒童進行鋼琴訓練,提高了患兒的注意力,加強了與他人合作與溝通的能力,同時在舒緩緊張情緒和自信心的增強方面均有改善。
三、關于音樂表演心理專題
西南大學音樂學院的鄭茂平教授在論文《音樂表演“七因素”心理模型探討———音樂表演偏離理論與實踐研究之一》中指出音樂表演的學科理論與具有科學意義的實踐研究相對滯后,特別是與表演心理學理論與實踐研究尤為缺失這一現狀,并總結與分析了影響和制約表演行為反應形態和特征的七種心理因素。天津音樂學院藝術心理研究室主任謝鴻雁在《專家和新手鋼琴演奏者樂譜閱讀的眼動研究》論文研究中,采用眼動記錄儀記錄被試閱讀簡單和復雜五線譜時的眼動數據,考察了不同演奏經驗的被試閱讀不同復雜程度的單聲部和多聲部鋼琴樂譜的規律和特點。此外,在聲樂心理學方面,四川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的徐行效介紹了中國“聲樂心理學”和對研究生培養的基本情況,提出用交叉學科思想指引聲樂理論創新、宣傳“部編教材”、開設“聲樂心理學”課程和培訓班等措施來擴大學科影響。
日來,記者對太原太原師范學院、太原理工大學、重機學院三所高校的采訪調查中,發現畢業論文注水現象多出現在中文、歷史、哲學、經濟等文科專業,畢業論文的出爐方式五花八門,其精髓是綜合應用了復制、粘貼手段,大量拼湊、抄襲而成。理工科的許多專業因為需要編程序或畫構造圖,從一定程度上杜絕了抄襲現象。
2004年初夏,在這個大學生即將畢業的季節里,除了找工作、實習之外,必然伴隨著寫畢業論文的過程。作為大學生涯交的最后一份、也是最重要的一份作業,按理說每個學生都應該認真對待。大多數學生采取東拼西湊、網絡幫忙、代勞、舊物利用四種方式來完成論文。畢業論文寫作與審核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實際問題,如論文選題的廣泛、寫作時間安排的不合理、審核機制的不嚴格……都為學生應付畢業論文寫作提供了客觀條件。考慮到撰寫畢業論文的難度,學校一般都會給學生安排半個學期左右的時間,并配備相應的指導老師。但恰好大四這一年正是畢業生找工作的關鍵時刻,學生們忙著聯系用人單位、筆試、面試、實習……畢業論文只好讓路。一些學生認為論文寫得再好,也不會增加找工作的砝碼,于是只在“拿來”上做文章。
注水論文能從老師的手下通過,也讓一些學生產生了僥幸心理。寫畢業論文,對于學生來說是展示四年學習成果的極好機會,即使對一些基礎知識掌握不牢的學生,也逼著他在最后階段“沖刺”了一回,同時對查閱文獻、科研、獨立工作等各項能力,也是一種鍛煉,對于畢業論文不要輕言“放棄”。已有許多高校老師為此憂心忡忡,他們呼吁,重視畢業論文注水現象。
在學生中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必須注意到論文“抄襲”是個嚴重的道德問題。論文打假要多管齊下,首先要鏟除論文造假的土壤,扭轉審核不嚴的局面。指導老師要加強對學生畢業論文全過程的檢查工作,對論文選題、內容、質量嚴格把關;其次,形成規范化的激勵和制約措施,對優秀論文要激勵,對注水論文要嚴懲。上海師范大學的一些學院就構建了“畢業論文質量跟蹤和監控體系”,師生相互評分,老師指導學生論文次數和學生論文寫作的優缺點、創見等都寫在了評分表上,促進了師生之間的雙向監督。
一篇優秀的畢業論文能為大學生涯畫下圓滿的句號。從中體現的,不僅是知識的掌握與能力的培養,還在于對人格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