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新聞學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摘要:分析了新聞傳播學發展趨勢,闡述了英語新聞傳播學的歷史沿革,研究探討了英語新聞傳播學教學現狀與特點,以期為中國新聞傳播學教育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英國新聞傳播學教育現狀
英國作為主要的西方主要發達國家之一,是現代高等教育發源地之一,新聞學起步較早,在新聞傳播學教育方面具有十分突出的優勢,值得我們進行學習、研究與借鑒。
一、中國新聞傳播學發展趨勢。
隨著新聞裝備、人們思想觀念、計算機網絡技術的不斷提高,新聞傳播學得以飛速發展,并呈現出一些新的趨勢與特點。
(一)、新聞學與傳播學的相互交叉融合。傳統的新聞學研究突出實用性質,淡化理論性。傳播學被引入新聞學界以后,新聞學研究已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研究領域,它包括廣播、電視、網絡媒體等多種傳播媒體或形態,而且涉及了大量的非新聞類的媒體傳播的內容。這種融合不僅是原來兩個學科的融合,而且與傳媒活動相關的各個學科的研究成果,也越來越多地被運用到新聞傳播學的基礎理論研究中。這就要求必須創新現有的課程設置以及教材內容的劃分方式,重新構建一種適合新的環境條件的新聞傳播理論。
傳播學作為一門新興的科學在我國大陸興起的時間并不長,直到現在也還沒有真正獨立,還是一個二級學科。沒有獨立,說明它還稚嫩,還有很好的發展前景。然而,最不湊巧的是,在它還十分稚嫩的時候,碰上新中國歷史上尚未出現過的大學生就業難的時期,因此,對于它的未來,大家都十分關心,特別是學習傳播學的同學特別關心。為此,我談談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參考。我今天要講的主題就是:傳播學的發展趨勢、學科教育與就業問題。
圍繞這個主題,我講四個內容:1、傳播學在中國大陸的現狀;2、未來的發展趨勢;3、傳播學教育的問題與發展方向;4、傳播學與就業。
一、傳播學在中國大陸的現狀
傳播學七十年代傳入我國大陸。那個時候,除了少數學者,一般人都不知道什么是傳播學。進入80年代,更多的中國大陸學者開始對傳播學發生興趣。
198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在北京召開第一次傳播學研討會,有上海復旦大學、人民大學、廈門大學及《新聞戰線》等單位共20多人參加。由于政治因素,在1983年,傳播學被批評為“精神污染”,1989年以后,被批判為“不講階級斗爭”,有人說,中國只能有宣傳學,不能有傳播學。
1992年鄧小平南巡,引發了新一輪改革浪潮,促成了中國大眾傳播媒介的改革,使傳播學再度受到關注。從1993年開始,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與相關新聞院系、研究單位合辦的全國性傳播學研討會,成為每兩年一次的全國會議,至今已開辦了第八次。
傳播學作為一門新興的科學在我國大陸興起的時間并不長,直到現在也還沒有真正獨立,還是一個二級學科。沒有獨立,說明它還稚嫩,還有很好的發展前景。然而,最不湊巧的是,在它還十分稚嫩的時候,碰上新中國歷史上尚未出現過的大學生就業難的時期,因此,對于它的未來,大家都十分關心,特別是學習傳播學的同學特別關心。為此,我談談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參考。我今天要講的主題就是:傳播學的發展趨勢、學科教育與就業問題。
圍繞這個主題,我講四個內容:1、傳播學在中國大陸的現狀;2、未來的發展趨勢;3、傳播學教育的問題與發展方向;4、傳播學與就業。
一、傳播學在中國大陸的現狀
傳播學七十年代傳入我國大陸。那個時候,除了少數學者,一般人都不知道什么是傳播學。進入80年代,更多的中國大陸學者開始對傳播學發生興趣。
198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在北京召開第一次傳播學研討會,有上海復旦大學、人民大學、廈門大學及《新聞戰線》等單位共20多人參加。由于政治因素,在1983年,傳播學被批評為“精神污染”,1989年以后,被批判為“不講階級斗爭”,有人說,中國只能有宣傳學,不能有傳播學。
1992年鄧小平南巡,引發了新一輪改革浪潮,促成了中國大眾傳播媒介的改革,使傳播學再度受到關注。從1993年開始,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與相關新聞院系、研究單位合辦的全國性傳播學研討會,成為每兩年一次的全國會議,至今已開辦了第八次。
“科學,作為服從其他部門的思考,也是可以用來實現特殊目的,作為偶然手段的;在這種場合,就不是從它本身而是從對其他事物的關系得到它的定性。從另一方面看,科學也可以脫離它的從屬地位,上升到自由的獨立的地位,達到真理,在這種地位,它就無所依賴,只實現它自己所特有的目的。”
---黑格爾《美學》
五四新文化運動70年了,中國新聞學的創立也70年了。然而,知道后者的為數很少;知之者中,對此持輕率態度的又居多。理由主要有兩點:第一,那是“照抄西方資產階級的新聞理論”,“是資產階級的新聞思想”;第二,內容“膚淺”、“龐雜”。偏見和麻木使中國的新聞學如此輕視自己的歷史,這在其他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中是少見的。久而久之,年輕一代的新聞學研究者能夠面向世界,卻幾乎忘掉了新聞學在中國的歷史足跡。但是,時間無法消滅過去。處在中國文化氛圍內的新聞學,只有了解自己從何處來,才可能真正知道往何處去,特別在中國實行改革開放的當今,用歷史的觀念觀照新聞學,對以往重新評價,并不是一件沒有意義的工作。
新聞學從啟蒙到創立
在中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上,自公元前841年至清末,只有太史采風、兼聽天下、通達民隱、教化蟻民等等一整套輿論控制的觀念體系,以及使國人引以自豪的古老的邸報。16世紀以來的現代新聞學觀念,對封閉的中國來說,是海外妖言。邸報的欽定性質,使任何讀者都必須把它視為神圣和永遠沒有錯誤。因而,馬克思在他的第一篇政論(1842年)中就不無諷刺地說:“請給我們一種完善的報刊,這種報刊的原型好幾個世紀以來就一直在中國存在了。”(1)同樣基于這種對中國“報刊”性質的準確認識,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1748年)中,把褻瀆邸報列入了“大逆罪”。
顯然,現代新聞學在中國傳統的學術研究領域,是沒有任何根基的。新聞學在中國的啟蒙和創立,從邏輯上看,是純粹的“西化”過程。但在強大的中國輿論控制的觀念體系面前,這個過程的開始,卻幾乎表現為“東化”。這種“東化”,從最早的幾家外國傳教士辦的中文期刊的發刊詞(上個世紀10--30年代)中,可以明顯地感覺到。傳教士們諳練孔孟之道,滿口“湯之盤銘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致明明德,窮至事物之理焉”;“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2),等等,而所要宣達的西方新聞學觀念,則淹沒在這類中國傳統的說教里了。這個時期,中國依然被怡然自得的天朝心態籠罩著,統治者對幾本期刊在大陸的傳播,雖不以為然,卻也不以為意。
一、緩慢發展中前進
1982年開始,藉由施拉姆先生訪華帶來的研究熱潮,新聞傳播學科快速發展起來,召開全國性的傳播學研討會,大眾傳播研究占據傳播學研究的主流。1986年,量化分析在我國新聞傳播學界已經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運用。陳力丹1986年在《新聞理論研究的現狀及歷史的探討》中總結1979年來,我國新聞傳播學科發展中的40個研究話題時,有13個話題涉及到量化分析方法的應用。1987年,《新聞學論集》第11輯發表祝建華的文章《傳播學定量研究方法的科學來源》,這可能是目前可以追溯到的我國新聞傳播學范圍內較早的、鮮明的以“科學方法論”為論證對象的文章。逐漸的,在傳播學界,量化研究不再飽受質疑,而是作為一種新的研究思路和工具運用起來。同時,也不僅僅局限于頻率統計一類較為基礎的數學和統計學手段,更多樣的分析手段被引入學科研究中。例如岳南在1987年第3期《新聞學刊》上刊登了《新聞價值及其數學描述》一文,文中使用數學模型(二元一次方程)構建新聞價值這一因變量與讀者需求、信息量這兩個變量之間的函數關系。在這之后,在新聞傳播研究過程中,數學模型的應用逐漸多了起來。如《新聞學刊》1987年第4期刊登的洪穎的文章《深度報道——黨報報道結構的再次調整》,運用了模糊數學中的“隸屬度”概念。在這一時期,我國新聞傳播學研究人員的眼界開闊了,研究也邁向了新的、更高的臺階。上世紀90年代中末期,傳播學量化研究趨于多樣化和多元化的發展態勢。這其中,也不乏優秀的研究調查,如柯惠新、陳崇山、喻國明等人進行的亞運宣傳效果調查研究。在研究中,不僅對數據進行了頻率統計處理,更對數據間的相關系數、顯著性進行了考量。通過路徑分析和多元回歸分析的方式處理數據,避免了以往采取推斷式的研究方式可能產生的誤差,以科學的方法對受眾態度成因進行測度。這在我國新聞傳播學研究中,是比較新穎的研究方式。在這一階段中,新聞傳播學的研究課題更加豐富和廣泛,但大都停留在理論的引用和單純借鑒上。原創性的理論體系和研究方法比較少。如張瑩、申凡等對1994年至2003年10年間《現代傳播-北京廣播學院學報》上發表的學術論文的研究方法進行了統計,發現在這十年研究中,定量研究相較于定性研究方法而言,數量很少,依賴性較強,創造性不足。
二、高速發展時期
邁入新世紀的新聞傳播學本身,迎來了自學科引入國內后最蓬勃發展的一段時期。依據王海龍,沈翠婷的《我國新聞學與傳播學研究的量化分析》對我國2000—2009年間,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的統計顯示:這10年間,新聞傳播學科立項數量增長幅度達到了驚人的331%。在這一形勢下,量化研究方法在新聞傳播學中的運用也變得更加的普遍和廣泛。2004年,有學者以上海和昆明市民對于四種報紙的閱讀情況考察為基礎,考察了受眾對于議程設置的敏感程度。這是一次將統計學中顯著性水平測定在新聞傳播領域中的成功運用。譚天對2007—2009年間,刊載在《新聞與傳播研究》、《國際新聞界》、《現代傳播》這三本核心期刊上學術論文的研究方法進行統計分析。最終得出結論,這三本期刊上,采用量化研究的論文數占實證研究總論文數的比例分別達到45.8%、43.6%和60.6%,量化方法呈現出單調遞增的趨勢。說明量化研究,在新聞傳播中越來越受到大多數研究學者們的青睞和信任。
三、展望與未來
其實,早在20世紀20年代,源于西方的社會調查和統計的思想就已經傳入我國。隨著這么多年社會學科和新聞傳播學自身的發展,量化分析的研究方法已經得到了研究者們的普遍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