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學生禮儀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建設多彩校園,營造尚禮氛圍
我們以促進每一個學生發展為宗旨,以“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辦學理念為指導,加強學校文化的內涵建設,把班級、學校還給學生、老師。在充分照顧年級特點,兼顧共性與個性的基礎上,發動全體師生共同參與,鼓勵師生共同設計確立體現各自風格與追求的“班級特色”展示平臺,圍繞文明禮儀教育主題,通過美化、凈化、綠化校園,讓學生置身于整潔、清新、優美又有文化氛圍的環境中,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從而達到凈化心靈的目的。走進云盤小學的校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面面迎風招展的特色彩旗,那可是我們專門設計的彩旗。每面彩旗上都印有精心挑選的關于禮儀教育的格言,如“禮儀是恭謙,行為要規范;禮儀是束縛,日久成習慣”。在和風中時時提醒孩子們做個講禮儀的人。在各樓梯臺階上貼上了醒目的“云盤小學八走禮儀規范”,如“進出教室有序走,出操活動整齊走,課間午間不奔走,上下樓梯靠右走,走廊里面慢慢走”等。這時,只要孩子們抬起頭來,在不經意間就能看見樓層上布置的禮儀警句等,這些無聲的語言,時刻提醒著隊員們要文明行走、以禮待人。走進教學樓,更是充滿著中華禮儀的氣息:過道里懸掛著云盤小學的禮儀歌,孩子們自己創編的禮儀童謠,精選的禮儀格言書法作品,禮儀經典故事等等。學校中央大道兩側,全是孩子們自己創作的禮儀格言,這些格言,成了孩子們快樂成長的座右銘……富有育人氣息的校園環境,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了禮儀教育的熏陶。“潤物細無聲”的育人氛圍,無時無刻不在滋養著、激勵著學校的每一個人員。
二、開辟多種渠道,搭建知禮平臺
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中國傳統禮儀是我們對青少年進行德育教育特有的有利資源。但目前,有關禮儀行為規范教育的局部研究較多,整體探討較少;目前使用的小學教材《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中禮儀教育也存在零散、分散或不全面等因素。為了將禮儀教育內容納入課程體系,讓學校禮儀教育形成一套相對穩定的、科學化、系統化、規范化的操作體系,我們作出了積極的探索。
1.以課題研究為支撐。我校立項了“十二五”課題《小學生禮儀教育實效性研究》,確立了以“禮儀教育”作為學校發展的突破口,實施“小學生禮儀教育”校本化研究,在本校課程的開發和建設上進行了積極的探索,編寫了校本教材———《禮約》,將不同場合的禮儀要求分低、中、高三個年段分解細化。使之成為學校開展禮儀教育的有效載體,使原本零打碎敲的教育內容變得更為科學、系統、規范。實驗證明,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層次性、可讀性和可操作性,符合德育工作的發展趨勢,有效促進學生素質的整體提高,凸顯出我校新時期育人特色。
2.以陣地活動為依托。我們以校本教材《禮約》為載體,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少先隊活動,讓全體師生形成共識,不斷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根據同學們愛聽故事這一特點,德育處收集了大量的禮儀經典故事,要求老師一改以往繁瑣的、空洞的說教,每天利用早會課,為他們生動地講述這些經典故事。以“講禮儀”為主題組織繪畫比賽,讓孩子們用手中的筆描繪身邊講禮儀的畫面,尋找身邊學習的榜樣,時刻提醒自己該怎么做。學校還開辟了禮儀墻不僅把優秀禮儀繪畫作品展出,還直接在墻上作畫,讓學生在美的欣賞中做一個講禮儀的人。在組織學生學習中外名人的禮儀格言的基礎上,發動學生創作自己的禮儀格言,作為自己的座右銘,督促自己時時講禮儀。發動學生設計制作了精美的禮儀書簽,不僅顏色漂亮,而且印有禮儀格言和“云云笑笑”卡通人物形象,共十張為一套。每當學生在有關禮儀活動或比賽中取得優異的成績,都會以此作為獎勵,集滿一套者則被評為“云云笑笑”好少年。學校精心挑選曲子,根據《云盤小學學生禮儀規范要求》填寫歌詞內容,形成富有特色的云盤小學禮儀歌。節奏歡快的旋律,富有內涵的歌詞,深受同學們的喜愛。在創編禮儀歌的基礎上,還做起了禮儀操,把有關禮儀動作規范融入到禮儀操中,作為學生大課間活動的健身操。歡快的樂曲,優美的動作,為校園平添了生機與活力。我們從發動學生設計云盤小學禮儀形象,舉行“我與禮儀有約”的啟動儀式,發出倡議,鄭重簽名開始,號召每個學生從小遵守禮儀規范。圍繞“禮儀教育”這一主題,組織學生開展了一系列的活動,如童謠創編比賽、禮儀繪畫比賽、禮儀歌大家唱等等。每次重大活動,由學生設計的禮儀卡通形象———“云云笑笑”就會出現在同學們中間。可以說,這些給人以“禮”的啟示的故事、童謠、歌曲、格言等激發了孩子們講禮儀的情感。
【摘要】目前由于國內外形勢的變化、市場經濟的沖擊、家庭環境的影響、個人素質修養的差異及學校禮儀教育的不足等因素,出現了某些大學生禮儀行為不文明的現象。加強大學生禮儀教育事不宜遲。學校和有關部門應齊抓共管,通過各種途徑加強大學生禮儀教育,提高大學生的綜合人才素質。
【關鍵詞】大學生;禮儀教育;重要性;途徑
禮儀,是中華傳統美德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精髓。身居禮儀之邦,應為禮儀之民。知書達禮,待人以禮,應當是當代大學生的一個基本素養。但是由于國內外形勢的變化、市場經濟的沖擊、家庭環境的影響、個人素質修養的差異及學校禮儀教育的不足等因素,在大學校園仍有許多不知禮、不守禮、不文明的行為,還有許多與大學生的禮儀修養、與精神文明建設極不和諧的現象。可見,對大學生進行禮儀教育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一、大學生不文明的行為表現急需禮儀教育
許多高校都強調不允許學生穿拖鞋到課堂,但我們在夏天經常可以看到許多同學特別是男同學穿著拖鞋去上課;在衛生間、校園里、教室的墻壁上隨處可見的污言穢語;在圖書館的雜志、圖書上亂涂亂畫,任意損毀;在公共場合勾肩反搭背,大聲喧嘩。上課隨意遲到、早退;摔酒瓶、講粗話、亂扔果屑紙條等。這些不該有的現象,特別是不該在受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身上的東西,卻在校園里時時發生。更令人不安的是,有的大學生把無視校紀校規、行為不羈,只顧自己不顧他人看作是有個性。有的大學生只是強烈地要求別人尊重自己,卻不知道尊重為何物。大學生這種受教育沒有教養,有知識沒有文化的現象,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的整體素質和人才質量。究其原因,盡管是多方面的,但是與大學中的素質教育過大、過空,質量欠佳不無關系,造成學生難以“入耳、入心、入腦”。所以高校應明確認識,把禮儀教育列入素質教育的內容,開設禮儀課,并有的放矢地將現實生活與理論聯系在一起,使學生了解各類型的禮儀規范并在日常生活中嚴格履行,使之成為習慣。
二、大學生禮儀教育是素質教育的必需
【摘要】目的是了解跆拳道禮儀教育在跆拳道教學中的開展情況,探討跆拳道禮儀教育對小學生的影響。通過問卷調查法、訪談法、觀察法等方法,以寶雞市泰格跆拳道俱樂部、金剛跆拳道館、寶雞武館、寶雞武舞門武術俱樂部的小學生、教練員及其學生家長為研究對象,共發放調查問卷85份。結果表明:跆拳道禮儀教育對小學生自我管理的影響為67.1%;對學生處事態度的影響為73.9%;對學生表達能力的影響為70%;對學生自信心的影響為56.7%;對學生體育精神的影響為59.6%。
【關鍵詞】跆拳道;禮儀教育;小學生;影響
中國素來都有“禮儀之邦”的美稱,禮儀對整個國家乃至整個民族的興旺發達有著重要的影響。禮儀,是一個人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養、交際能力的外在表現,是一個國家社會文明程度、道德風尚和習慣風俗的客觀反映。重視、開展禮儀教育已成為當今社會道德實踐的一項重要內容。它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意志力,增強體質,而且可以改變孩子內向的性格,增加自信心,使學生變得更堅強并懂得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體育精神。
一、研究對象
以寶雞市泰格跆拳道俱樂部、金剛跆拳道館、寶雞武館、寶雞武舞門武術俱樂部的小學生、教練員及其學生家長為研究對象,共向家長發放調查問卷85份,訪談教練員15名。
二、研究方法
摘要:高職學生的綜合素質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高職院校在培養學生專業素養的同時,也應注重學生禮儀素養的培養。而禮儀教育本身也是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領域,符合我國經濟發展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客觀需要。分析開展禮儀教育的必要性,以及高職院校學生禮儀素養現狀,剖析存在的各種問題,提出營造良好校園文化氛圍、將禮儀教育納入高職教育課程體系、提高高職院校教師的禮儀素養等一系列提升措施。
關鍵詞:高職院校;禮儀教育;禮儀素養;現狀;提升措施
一、開展禮儀教育的必要性
中國是禮儀大邦,文明古國。孔子在《論語·堯曰篇第二十》中說:“不學禮,無以立。”荀子在《荀子·修身》中說:“人無禮而不生,事無禮而不淺,國無禮則不寧。”古人從不同角度把做人、做事、權力甚至國運等與禮儀聯系起來,深刻地反映了禮儀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教育部關于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中指出,高職教育應“堅持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實踐能力強、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技能人才”[1]。禮儀教育實質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與人相處的一門學科。人存在于這個社會,就是社會人,要學會與人相處才能在這個社會里生存。而現階段很多高職院校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受到父母及家庭過多的呵護及溺愛,導致他們不會關心人,甚至不會尊重人。高等職業院校開展禮儀課程教育可以有效地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適應這個社會,實現他們的全面發展。要通過禮儀教育使高職院校的學生形體與內在兼修。形象是當今社會研究核心的問題之一,可以說一個人的形象反映了這個人在社會中生存的狀態。良好的形象能給人帶來較好的發展,直接決定能帶來多少效益,甚至是決定財富的多少。高職院校的學生畢業前夕初遇招聘單位,其形象直接關系到是否能被招聘單位聘用。所以高等職業院校應該培養學生樹立良好的形象,而良好的形象取決于良好的禮儀教育。各高等職業院校應盡快將禮儀教育納入教學之中,使學生能養成良好的道德素養、規范的言談舉止,培養優雅的氣質,促進師生以及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形成良好的校園風氣,社會風氣。
二、高職院校學生禮儀素養現狀
(一)高職院校學生禮儀素養較低
隨著城市化建設進程的逐步加速,大量農村青壯年人口向城市涌入,導致農業出現大量的留守兒童,為了解決其教育和生活問題,農村興建了大量寄宿制小學。小學階段是學生養成正確文明禮儀習慣的重要時期,針對寄宿制學校學生的特點,教師要注重文明禮儀養成教育,并且將其落實到教育和生活中,為學生未來發展奠定基礎。在我國經濟發展新形勢下,城市的工作機會明顯增加,大量農村人口向城市涌入,進而產生了留守兒童問題,留守兒童留在農村地區,大多由父輩長輩代為照顧,但是其更加關注孩子的衣食住行,對于教育較為忽視,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寄宿制學校能夠有效避免這一情況,為孩子提供住宿和教育服務,基于農村留守兒童群體的特點,教師不僅僅要關注其學習,還要對孩子的文明禮儀教育給予高度重視,并且將其落實到平時的生活學習中,促使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
1農村寄宿制小學生的主要特點
1.1父母不在身邊
通過相關調查統計顯示,大部分寄宿制小學生為農村地區留守兒童,父母長期在外地務工,平時鮮有時間照料孩子,甚至一些父母在較遠的地方工作,一年之間與孩子見面的次數有限。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父母為了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才將孩子送到寄宿制學校。1.2物質條件優越寄宿制小學生長期在學校生活和學習,周末才能回到家中,而父母又長期不在孩子身邊,父母出于對孩子的虧欠和愧疚,選擇在物質方面給予孩子更多的補償,每月都給孩子大量的零花錢,對于孩子喜歡的事物也盡量滿足,孩子的物質條件過于優越,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1.3心理較為封閉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扮演的角色至關重要,但是由于寄宿制小學生長期父母不在身邊,自身缺乏安全感,在平時生活中不愿意對別人敞開心扉,心理較為封閉。孩子在進入到寄宿制學校后,面對陌生的環境和教師,容易采用心理封閉的方式保護自我,這種下意識的心理防御行為,容易導致孩子出現心理問題。1.4生活習慣懶散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家長的保護和指導,及時糾正孩子在生活中存在的錯誤習慣,進而養成正確的生活習慣,但是寄宿制小學生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一些錯誤的生活習慣沒有人及時糾正,進而養成了較為懶散的生活習慣,例如待人沒有禮貌、不講究個人衛生等,這些錯誤的生活習慣對孩子的一生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2農村寄宿制小學生文明禮儀養成教育的重要性
2.1避免學生形成錯誤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