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音樂鑒賞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教育專家傾力協作科學構思教學內容
縱觀我們整本高中音樂鑒賞教材不難發現:專家為了實現新課改的各項目標,緊扣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的指導思想,以審美教育為核心,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多角度、多渠道地從各個領域有的放矢地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使學生在聆聽中樹立正確地情感態度價值觀;在實踐中體味音樂鑒賞的過程與方法;在學習中掌握必要的知識與技能。
從教學評價入手―――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的協調發展
首先,在教學內容的設置上,專家們特別注重對學生情感呵護,引導其樹立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學習觀。例如:《音樂與人生》、《京劇大師梅蘭芳》、《貝多芬》等單元側重將音樂和作為音樂活動主體的“人“聯系起來,使音樂學習過程真正成為”人“的活動。一切從“人”的思想、意識、興趣、情感出發。
其次,讓學生通過對不同體裁、形式、風格的音樂作品的聆聽,培養學生分析和評價音樂的能力,引導學生的探究、創造能力,養成良好的音樂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例如:《多彩的民歌》《豐富的民間器樂》等單元是引導學生感受、體驗民族音樂的區域風格特征,認識民族音樂中的體裁,感受傳統民族音樂文化中的精神財富,從而得到文化、精神洗禮的過程。并在此過程中,運用所學的知識去旁及其他地區或國家的民族音樂,從而歸納民族音樂的鑒賞方法。
第三,通過欣賞多種中外音樂作品,認識、了解、掌握音樂要素、音樂流派、代表人物、風格特征、題材文化、流行音樂等方面知識與技能。例如:在《京劇》、《非洲歌舞音樂》、《爵士樂》等單元中,音樂知識與技能學習是必不可少的。因為這些知識與技能恰好是服務于我們的欣賞過程,有利于我們鑒賞音樂的旋律美、和聲美、結構美。例如:京劇單元讓我們知道了人物行當、唱腔、京劇名家、京劇的發生發展歷史等知識;非洲音樂單元則是讓我們了解了非洲樂器、非洲歌舞音樂的特點;爵士樂單元則讓我們學習到了爵士樂的相關知識,了解爵士樂的主要特征和風格特點。
一、利用直觀的音樂形象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音樂形象是通過音響來表現作曲家的藝術構思,塑造藝術形象,從而使欣賞者產生聯想的。在鑒賞教學中,學生可以直接感受到所播放樂曲強、弱、快、慢以及音樂的喜、怒、哀、樂,并能夠想象出音樂表現的情景。若再經過教師的講解,就更能夠正確的體會與理解樂曲所表達的情緒、意境。例如:在欣賞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時,我首先向學生講述了這個幾乎家喻戶曉的民間傳說中的凄美愛情故事,并充分運用大量的圖片資料使學生對整個故事情節充滿好奇,之后欣賞了大型交響樂現場演奏版《梁山伯與祝英臺》c小提琴優美的聲音時而深情,時而歡快,時而激烈,時而如泣如訴,引人入勝。我在教學中又加入了動畫《梁山伯與祝英臺》、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故事情節的影片片段,學生被精彩的故事情節所感染,有的隨著音樂小聲哼起了化蝶的主旋律,有的輕聲吹著口哨隨著音樂走,有的同學做拉提琴狀……充分了解了作品表達的內容后,通過對直觀的音樂形象的感受再引導到對樂曲的感受上,能帶給學生各種不同的感受,這樣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啟發學生想象,同時有利于創造性思維。由于每個人的著眼點與理解能力有很大的區別,聯想出的內容也不會相同,加之想象本身又是一種再創造,對音樂的感受就會千變萬化。這就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道理。教師遇到這種情況應該正確鼓勵和引導學生,盡可能地發揮他們的想象能力來進行創造,利用直觀的音樂形象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音樂鑒賞中的靈感思維是豐富的,有時通過聆聽音樂還會萌發和獲得超越音樂范疇的靈感,給審美主體帶來頓悟。
二、采取創設情境,激發想象的方法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在課堂教學中,情境主要是運用語言、畫面、音樂等手段,根據音樂作品的風格情緒和具體內容創設相應的情境,通過藝術的直觀感知與教師生動的語言描繪。創設一種為教學需求服務、為學生審美服務的生動情境。例如在古曲《春江花月夜》的鑒賞中,我首先讓學生聆聽了古詩《春江花月夜》的配樂詩朗誦。大屏幕上出現的是中國古典的山水畫面,使學生在欣賞音樂之前先感受到了一種如詩如畫的優美意境。之后再讓學生仔細聆聽樂曲,仔細感悟音樂的情感、意境,努力揣摩音樂的內涵。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能感到親切、輕松、愉快,并能用最大的激情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去,變靜態的音樂吸收活動為情感動態的音樂表現行為,有利于他們更好地感知、理解音樂,從而實現音樂教學的情境審美化。
格里格的《培爾,金特》第一組曲中的《晨景》是充分運用配器手法描繪地中海岸的自然風光的。在欣賞之前我做了個嘗試,選擇長笛、雙簧管、單簧管、大管、小號演奏的音樂片段讓學生聽辨樂器色彩及形象,充分激發學生的思維和想象。最后小組討論匯報:小號——金黃色——嘹亮又有貴族氣質或英雄形象:雙簧管——幽雅甜美的淑女形象:大提琴——深沉醇厚的紳士形象:長笛——淡蘭色輕柔透明的:單簧管——清澈輕盈。從而知道不同樂器的音色所塑造出的不同音樂形象。既從理性方面認識了樂器,又從感性方面豐富了對音樂形象的想象。
三、結合藝術實踐的形式引導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內容摘要:我國有一部分普通高校沒有開設音樂鑒賞課,原因是對此課的意義認識不足。我國教育改革的重點是提高素質教育,音樂鑒賞課則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內容。如何在高校開設音樂鑒賞課,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音樂鑒賞意義教學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把《音樂鑒賞》提煉整合為“交響音樂鑒賞”,突出強調了音樂審美課程的核心——“交響樂”。這是一門起點高、立意新的音樂選修課,以體裁和題材為切入點,集知識性、趣味性和廣泛性于一體,以史帶人、以人帶曲,以審美理解、感受和體驗為特征,從編寫大綱到鑒賞內容都與專業音樂院校的教材有所不同。
我們知道,交響樂起源于歐洲,詞出于古希臘文Symphonia,其中的“sym”即“一起”“同時”的意思,而“phonia”則是“鳴響”的意思,合指“數音和鳴”。在中世紀(公元500—1450年)常指“一組協和的音”。這之后,交響樂的屬性含義隨著器樂體裁(種類、樣式)的長足發展而不斷變化,特別是在文藝復興以后,器樂體裁從附屬于聲樂的地位逐漸提升,并在1750年以后超過了聲樂體裁的地位。
音樂學家楊名望先生認為:交響樂(Symphonia)一詞的含義,在18世紀前含混不清,例如意大利的歌劇序曲和某些舞曲前的獨立性序奏,都可以冠上交響樂的名稱。我們現在所說的交響樂或交響音樂,主要是指交響樂隊演奏的多樂章交響曲,還有交響詩、協奏曲、組曲和音樂會序曲等。楊先生的這一觀點也代表了學院派對“交響樂”一詞的界定。其實,交響樂一詞的含義從一開始就有著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交響樂自意大利作曲家加布里埃利(約1553—1612年)首次將其用作帶有樂器伴奏的多聲部《神圣》(1597年)的稱謂之后,才泛指由聲樂和器樂合演的樂曲。狹義的交響樂是德國作曲家、音樂理論家普雷托里烏斯(1571—1621年)在其所著論文集《音樂大全》(1619年)中提出“交響曲為不含任何聲樂聲部的純器樂合奏作品”的觀點以后,才被廣泛用作歌劇或清唱劇的器樂序曲、前奏曲或引子等的稱謂。巴赫所作《三聲部創意曲》,海頓的一些弦樂四重奏等,也曾以交響曲作為曲名。楊名望先生也承認,交響音樂會演奏的曲目常常包括歌劇序曲和舞劇音樂等。
我們認為,維也納古典樂派的海頓(1732—1809年)作為交響曲創作的先驅是無可爭議的。正是由于創作了104部交響曲和83部弦樂四重奏的海頓的探索和努力(這里,還不能忘了柏林樂派和曼海姆樂派的努力),才使得古典奏鳴曲和交響曲套曲的結構形式逐漸完整完美,交響曲成為了橫亙數世紀綿延至今的曲式結構的管弦樂。因此,稱海頓為“交響曲之父”是不為過的,但許多音樂史書或教材稱他為“交響樂之父”,這倒是需要商榷的。我們認為,交響樂是宏觀的,可包羅其所有的內涵及外延,即可指文藝復興后期以來作曲家所創作的一切具有戲劇性發展手法和交響性音響的聲樂和器樂作品;而交響曲是狹義的,僅是交響樂的內涵之一,即指基本規范曲式為:第一樂章為快板奏鳴曲式,第二樂章為慢板的抒情性的三部曲式或變奏曲式,第三樂章為三部曲式的小步舞曲,第四樂章為快速的回旋曲式或奏鳴曲式的管弦樂作品。
[摘要]學生的音樂鑒賞活動是積極參與創造性思維的過程,最重要的是教師要給學生以積極參與的機會,給學生一個積極思維、積極創造的空間。這樣的師生互動活動,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并提高了音樂鑒賞教學的效果。
[關鍵詞]音樂鑒賞審美想象創造性思維
音樂鑒賞是指以具體音樂作品為對象通過聆聽的方式和其他輔助手段來充分體驗和領悟音樂的審美活動。音樂鑒賞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對于學生想象力、聯想力、創造力的培養是任何教育手段都代替不了的。
音樂鑒賞作為一種自由的主體審美活動,具有獨特而復雜的心理活動過程。由于音樂存在著不具象、無語義等美學品格,因此,音樂鑒賞過程中的創造性思維活動占有重要的位置。
一、利用直觀的音樂形象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音樂形象是通過音響來表現作曲家的藝術構思,塑造藝術形象,從而使欣賞者產生聯想的。在鑒賞教學中,學生可以直接感受到所播放樂曲強、弱、快、慢以及音樂的喜、怒、哀、樂,并能夠想象出音樂表現的情景。若再經過教師的講解,就更能夠正確的體會與理解樂曲所表達的情緒、意境。例如:在欣賞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時,我首先向學生講述了這個幾乎家喻戶曉的民間傳說中的凄美愛情故事,并充分運用大量的圖片資料使學生對整個故事情節充滿好奇,之后欣賞了大型交響樂現場演奏版《梁山伯與祝英臺》c小提琴優美的聲音時而深情,時而歡快,時而激烈,時而如泣如訴,引人入勝。我在教學中又加入了動畫《梁山伯與祝英臺》、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故事情節的影片片段,學生被精彩的故事情節所感染,有的隨著音樂小聲哼起了化蝶的主旋律,有的輕聲吹著口哨隨著音樂走,有的同學做拉提琴狀……充分了解了作品表達的內容后,通過對直觀的音樂形象的感受再引導到對樂曲的感受上,能帶給學生各種不同的感受,這樣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啟發學生想象,同時有利于創造性思維。由于每個人的著眼點與理解能力有很大的區別,聯想出的內容也不會相同,加之想象本身又是一種再創造,對音樂的感受就會千變萬化。這就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道理。教師遇到這種情況應該正確鼓勵和引導學生,盡可能地發揮他們的想象能力來進行創造,利用直觀的音樂形象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音樂鑒賞中的靈感思維是豐富的,有時通過聆聽音樂還會萌發和獲得超越音樂范疇的靈感,給審美主體帶來頓悟。
摘要:當下一些高職院校公共音樂鑒賞課存在著教學管理不規范、教研機構不健全、師資力量缺乏、教材無法滿足教學需求、教學方法落后、教育資源匱乏等問題,為此,高職院校應明確公共音樂鑒賞課的定位,選擇合適教材;拓寬課程領域,規范教學管理;提高師資水平,完善教研機構;改革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方法,不斷深化改革,努力提升公共音樂鑒賞課教學質量。
關鍵詞:高職院校;公共音樂鑒賞課;教學改革
目前,公共音樂鑒賞課是高職院校美育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職院校實施美育的重要內容和途徑之一。高職院校應正視自身公共音樂鑒賞課教學存在的問題,采取積極措施,深化公共音樂鑒賞課教學改革,促進公共音樂鑒賞課教學目標的達成。
一、高職院校公共音樂鑒賞課當下普遍存在的問題
(一)公共音樂鑒賞課教學管理不規范
公共音樂鑒賞課的性質和定位不明確,教學內容和課程安排沒有統一標準,主要以推薦為主,只能根據任課教師的教學側重點進行授課,公共音樂鑒賞課教學存在很大的隨意性,致使課程不系統、不完善,教學目標不明確,課程的連貫性不強,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