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政治心理論文

      政治心理論文范文精選

      前言:在撰寫政治心理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政治心理論文

      民主政治文化

      政治文化是當代西方政治科學發展的產物。然而,政治文化傳入我國,卻在二十幾年的時間里,不但汲取了西方政治文化研究的科學性成份,而且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文化理論體系。政治文化研究在研究對象、方法、范疇、功能、結構等各個方面日益豐滿,生發了人們對民主政治的文化思考。政治文化研究的繁榮體現在研究隊伍的不斷壯大、研究主題的逐漸深入以及研究成果的日益豐富等多個方面,限于篇幅關系,僅作以簡單回顧。

      政治文化研究的隊伍不斷壯大。隨著政治學專業的全面復興,一些大學的政治學系配備了專業的政治文化研究與教學人員,一些學校還設立了研究中心、研究所等機構,如南開大學的政治文化研究中心、天津師范大學的政治文化研究所等。另外,圍繞著政治文化的研究,還形成了一些專業學術研究群體,如以劉澤華為代表的中國政治文化研究群體、以徐大同為代表的西方政治文化研究群體等等。

      有組織的學術交流活動也推動了政治文化研究的發展。學術界先后于1987年和1994年召開了兩次全國性的政治文化研討會,推動了學術交流,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就。另外,一些專注于政治文化研究的網站,如政治文化研究網()等逐漸發展起來,利用現代網絡技術為我國政治文化研究領域內的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方便。

      在短短二十幾年的發展過程中,政治文化研究可謂碩果累累。據不完全統計,自80年代起,學術界先后出版了政治文化研究方面的專著近70余部,發表專業論文近400多篇[①]。一些刊物,如《政治學研究》等圍繞著政治文化發表了大量論文,推動了政治文化研究的深入;由南開大學政治文化研究中心同《天津社會科學》聯合開辦的“政治文化研究”欄目以及由天津師范大學政治文化研究所主辦的《中西政治文化論叢》亦為我國政治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園地。另外,一些期刊如《孝感學院學報》、《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等一些刊物亦為政治文化研究開辟了園地。

      對我國政治文化養成的歷史軌跡加以描述,從對歷史的回顧中生發思考成為我國政治文化研究發展的一條主線。在已經出版或發表的大量專著和論文中,對傳統政治文化的反思占據了主要的方面。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分別于1989年前后和2000年出版的兩套大型政治文化叢書。由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第一套中國政治文化叢書即體現了視野廣闊的特點,分別從地域、民俗、權力、禮樂等方面探討了中國政治文化,計8種之多。由劉澤華主編的第二套中國政治文化叢書匯集一些長期研究中國政治文化的優秀作者,在選題和內容上均有所創新。叢書從政治人格、社會人格的分析以及語言、符號的表達等一些重要的范疇入手,對中國傳統政治文化做了深入而新穎的研究,充分體現了我國政治文化傳統研究的最前沿成果,為新世紀中國政治文化的研究奠定了起點。

      與中國政治文化研究相比,對外國政治文化的研究顯得薄弱,主要體現在對西方政治文化傳統的研究上。另外,在理清西方政治文化發展的模式、跟蹤西方政治文化理論發展等方面亦形成了一些成果。叢日云所著《西方政治文化傳統》從歷史的角度對古代希臘、古代羅馬以及中世紀西方的政治文化傳統作以探討。高毅所著《法蘭西風格》則是我國史學界以政治文化的分析方法進行世界歷史研究的重要貢獻。該書從大革命的時代背景出發分析了法國政治文化的內涵與特征。另外,還有大量的論文不但涉及到西方政治文化的研究,而且對非西方國家政治文化及政治社會化的經驗做了總結。

      點擊閱讀全文

      副教授技術工作年終總結

      本人年12月任副教授職務以來,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遵紀守法,愛崗敬業,教書育人,教學工作量飽滿。在教學和科研工作中不斷進取,年被遴選為馬克思主義中青年專家培養對象,年被遴選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業碩士生導師,年獲得中山大學法學博士學位。任現職5年來,在教學和科研上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績,系統講授6門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課和公共課,學生課評等級均為優秀;在科研上,承擔科研課題12項,其中主持3項,出版了學術專著1部(獨著),發表學術論文18篇,參編教材2部,論文集1部,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人的發展理論與實踐"這個明確而穩定的研究方向。具體總結如下:

      一,具有良好的師風師德,愛崗敬業,優質完成教學任務,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系統講授6門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2門選修課程,學生課評等級均為優秀;主持教育教改課題1項,參加精品課程建設1門,參加新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教改工程課題1項,發表教學研究論文4篇,獲得校級教學軟件比賽三等獎1項,教學成績顯著。

      任現職以來,模范地遵守高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優質完成教學任務,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教學和教研成績。5年來,作為主講教師先后承擔碩士生,本科生和專科生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馬列主義原著選讀》,《自然辯證法》以及博士生的《馬克思主義與現代科技》等6門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的教學工作任務,開設《醫學美學》,《現代西方哲學》等2門選修課程,授課總學時達到1472學時,減去脫產攻讀博士學位的1年,年均學時達到368學時,教學工作量飽滿。本人深深熱愛教育教學工作,堅持學習新的教育教學理論,不斷更新教育教學觀念,努力掌握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積極改革教學方式和方法,積極參加和開展教育教學課題研究,探索提高教學實效的新渠道和新手段。近年來,創造性地把參與性教學方法運用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課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的教學,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學生的人生經驗,課堂體驗和未來生活理想的聯系起來開展教學,促進理論與實踐的滲透和互動,教學效果好,得到督導員和同行的肯定,學生課評的滿意度高,評價等級均為優秀。指導5名本科生的畢業論文選題和寫作,論文的質量較高;負責指導的2名碩士研究生學習刻苦,積極參與課題研究以及撰寫學術研究論文。主持學校教育教學改革課題1項,參加新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教改工程項目1項,作為主要參加者參加的校級精品課程項目"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被推薦為自治區精品課程項目。先后發表《參與性方法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中的運用研究》等教學研究論文4篇,其中《關于"原理"課中人的勞動本質觀的教學邏輯新探》發表在專業核心期刊《思想理論教育導刊》上(年第4期)。主持設計和制作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課多媒體教學軟件獲得醫科大學第四屆教學軟件比賽三等獎,年被推薦參加全區思想政治理論課"精彩一課"講課比賽。

      二,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科研水平不斷提高,科研成績顯著。

      主持科研課題3項,其中:省級課題1項,地廳級課題1項,校級課題1項;作為主要完成人參加科研課題9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課題1項,省部級課題3項,橫向課題3項,校級課題2項。出版學術著作1部(獨著),發表有較高質量和一定創見性的學術論文18篇,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人的發展理論與實踐"這一明確和穩定的主要研究方向。

      點擊閱讀全文

      高素質國際化人才培養適應研究

      [摘要]以促進培養高素質國際化人才、提高教育國際化水平而實施的中外合作辦學已走過30多年的歷程。本文就近年來CNKI收錄的國內關于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學生跨文化適應的論文成果進行深入梳理,探討該研究的發展趨勢、研究主題及存在的問題,并對深化該研究的路徑進行了思考。

      [關鍵詞]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學生跨文化適應;心理適應;社會文化適應

      JohnW.Berry等學者認為,跨文化適應(Cross-culturalAdaptation)主要指個體或群體在重新安排和適應新的文化環境過程中,形成的較為穩定的變化結果。隨著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日益深入和教育對外開放的不斷發展,形式多樣的跨國高等教育模式猶如雨后春筍拔地而起,越來越多的國內學者開始關注參加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或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學生在出國學習前后的跨文化適應問題。本文回顧和評價了近年來中國知網收錄的國內關于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學生跨文化適應的論文成果,提出深化該主題研究的一些新思考,以期為今后的相關研究提供一定參考。

      一、學界關于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學生跨文化適應研究的現狀

      (一)研究趨勢

      筆者以“中外合作辦學”和“學生跨文化適應”為主題,對中國知網收錄的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學生跨文化適應研究類文獻進行檢索,結果顯示,從2011年至2021年,共有19篇相關的碩博論文及一般期刊論文,每年發表的論文數量分別為:1篇、0篇、1篇、2篇、1篇、3篇、2篇、4篇、3篇,1篇,1篇,年均不足2篇。之所以近年來學界開始對該問題加以關注,筆者認為,其原因有二:一是中外合作辦學在經歷了長期的實踐后,其成效日益凸顯,影響不斷擴大;二是在中外合作辦學的背景下,學生的跨文化適應性問題也日益突出,亟待解決,避免影響項目的健康發展。

      點擊閱讀全文

      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差異探討論文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有著不同的理論基礎和工作側重點,二者既不能互相取代,也不能互相包容,但在教育方法和教育內容上可以相互彌補,互相滲透。正確認識和處理好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之間的關系,把握好二者之間的差異和一致性,實現二者的有機結合,可以更好地推進學素質教育和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我國當前的教育實踐中,人們普遍把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為學校德育的一個組成部分來對待,這雖然體現出了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看到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之間的一致性,但同時也會忽視二者之間的差異性,很大程度上會削弱心本論文由整理提供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應有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正確認識和處理好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之間的關系,實現二者的有機結合,將有助于建立適合我國學校教育實際,符合時展要求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新體系,加深對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內涵的把握。

      1二者之間的一致性

      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有著許多共性的東西,比如說它們的工作對象都是人,工作任務都是要影響人、改變人,工作的形式一般也都借助于語言的影響等等,這使二者之間有著更多的內在聯系,或者說有著某種一致性。

      1.1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在基本目標和任務上是一致的

      它們都服從于社會主義新型學校培養人才的總體目標,為學生的全面和健康成長及發展服務。我國學校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而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從各自的特點出發,行使著自己的職能,擔當著各自的任務,如果說德育側重于學生思想品德的塑造的話,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則主要側重于學生心理品質的塑造。但二者在育人的總目標和總任務下又有機地統一在一起。

      點擊閱讀全文

      公共管理心理學應用

      在西方思想史上,公平和正義問題向來是政治哲學家的工作和思考領地,從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開始,直到羅爾斯和諾齊克,哲學家就社會公正的內涵和標準提出了種種學說。從1960年代起,社會心理學者加入公平和正義問題的探索。林德和泰勒(Lind&Tyler,1988)在他們影響甚大的《程序公平社會心理學》一書中,討論了心理學者和哲學家關注公平和正義問題的不同角度。前者著重于公平和正義的主觀面,而后者關注其客觀面。他們對客觀的程序公平和主觀的程序公平做了如下的區別:“客觀的程序公平所處理的是程序在何種程度上符合公平的規范標準的問題,……主觀的程序公平處理的是程序在何種程度上能提高那些遭遇到這些程序的人們的公平判斷問題”(p.3)。法學和社會心理學都關注分配的公平和程序的公平,但視點不同。分配的公平在社會心理學那里事關人們對法律爭端解決結果的心理反應,而在法學那里,則指有關個人在社會生活中應該如何行為、社會結果應當如何分配以解決爭端懲罰惡行的法規。程序公平在社會心理學那里為個人對程序規則的心理反應。例如,“關于程序公平的判斷,爭端者的滿意感,公民對制度的滿意和贊同,對法規的遵從和服從,所有這一切,都會受到法律決定程序的影響。”程序公平在法學那里表現為程序法,也即法律判決過程必須遵守的規則和規范(p.62-63)。于是,社會心理學的程序公平理論意欲回答的首要問題是:對于社會沖突的解決或集體合作行為,人們從公平的觀點出發所做出的接受或不接受的決定,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他們關于沖突解決、集體合作的結果的認知決定的?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他們對沖突解決、合作進行的程序的認知決定的?西方社會公平心理學的早期研究著重從結果也即分配的公平的觀點研究沖突解決問題(Adams,1963,1965)。其中影響力最大的是亞當斯的均等理論(equitytheory)。根據這個理論,當人們感知到他們在活動中所付出的勞動和收益相稱時,他們就會認定那些活動是公平的。如德奇所言,均等規則指的是“個人受到的獎賞和承擔的成本的結果與他的資產和負債投入或貢獻相對稱”(Deutsch,1975)。亞當斯認為,即便是那些從投入和收益不對等關系中獲益的人,也會因此而經驗心理不適甚至緊張,從而采取行動恢復均等狀態。因此,德奇預測那些獲得超出其投入的人甚至會放棄他們多得的利益,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從20世紀70年代中葉起,西方社會心理學者開始從程序公平的角度來思考人類的行為模式。

      具體而言,這一研究傾向是從賽伯特和沃克爾對法律領域的程序安排公平的心理問題開始的。他們提出影響法律公平心理的兩個要素:判決控制(decisioncontrol)和程序控制(processcontrol)。前者指對判決結果的控制力,后者則指當事方在法庭上陳述有利于自己的證據和主張的機會的大小,即當事方在法庭上有多大的“發聲權”(voice)問題。他們的實驗研究發現,當事人即便沒有判決控制的能力,發聲權的存在也使當事人更愿意接受對他們不利的判決。如果決策者(法官等權威)不給當事人發言的機會,這一程序不公平做法將大大降低當事人對判決結果的接受度。如果決策者愿意傾聽,那么,當事人將更傾向于認為判決結果是公正的并加以接受,甚至在判決是不利于當事人利益的情況下也是如此(ThibautandWalker,1975)。社會心理學的程序公平理論的集大成者泰勒指出,程序公平與否對人們的行為影響的關鍵點是:“如果人們覺得一個結果是通過一個公平的過程產生的,則無論結果如何,他們都更愿意接受”(Tyler,2005)。換言之,根據程序公平理論,當人們認為他們所承受的沖突解決或集體合作結果,是以公平的程序產生的,即便在沖突解決或合作結果對他們個人不利的情況下,他們也傾向于認為這些結果是公平的從而是可以接受的。如果沖突解決或集體合作被認為是按不公平的程序進行的,那么,即便產生的結果對當事人是有利的,他們仍舊傾向于據此認為結果是不公平從而不可接受的。賽伯特和沃克爾(ThibautandWalker,1975)之后的程序公平心理學研究朝著兩個方面發展。一是確定除了“發聲權”之外,還有哪些規則可以被認定為程序公平原則;二是把程序公平的心理學研究運用于法律之外的領域。

      雷文沙爾于1980年發表的兩項研究(Leventhal,1980;Leventhaletal.,1980)提出了如下六個程序公平規則:①1.一致性原則:程序規則應當始終如一地適用于所有相關者,適用于所有的時間段。在實踐上,規則適用于所有相關者,使所有的相關方都相信他們在這個程序下具有同等的權利,并得到同樣的待遇。適用于所有時間段要求程序在每一次使用時都必須遵循同樣的規則,并以同樣的方式予以實施。一致性規則的這個側面要求程序的改變必須慎重,且讓所有受其影響的人通曉。2.克服偏見原則:兩類偏見尤其需要克服,一是決策事項涉及決策者私人利益,二是決策者根據某種教條進行決策。前者涉及利益沖突者回避原則,后者要求以開放務實的姿態進行決策。3.信息準確原則:這個原則要求決策是建立在準確的信息和專業的觀點上。反之,如果決策被視為是基于不準確的信息的話,則其程序就會被人認為是不公平的。如果決策過程讓人感到是以全面準確的信息為基礎的話,則人們對決策程序的公平感將顯著提高。4.可糾錯性原則:決策機制中如果含有糾錯設置(如申訴),則其公平度將得到提高。這個程序公平原則的實現,需要其他程序公平規則的作用。申訴程序本身需要符合其他規則設定的標準。5.代表性原則:這個規則“要求決策過程的所有階段。都必須反映受該決策過程影響的所有人群的主要構成次集團的基本利益、價值和觀點”(Leventhal,1980)。這個規則覆蓋了賽伯特和瓦克爾的判決控制和程序控制的基本思想。他們的“發聲權”程序公平原則強調任何決策都應在機制上保證所有的重要的利益相關者的聲音得到表達。6.倫理性原則:程序公平取決于決策過程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人的倫理和道德標準。顯然,當決策過程缺乏糾正、懲罰欺騙、賄賂、侵犯隱私和間諜等行為的機制,或者對之熟視無睹的話,則決策的公平性將大打折扣。雷文沙爾關于程序公平的六個原則,盡管有的給人有點大雜燴的感覺(如代表性原則),但如林德和泰勒(Lind&Tyler,1988)指出的,它們卻構成了眾多關于程序公平的社會心理學研究的基礎。西方學者在探討從司法判決到公共部門和企業管理等領域的程序公平問題時,所使用的程序公平原則大都不出雷文沙爾的程序公平六原則的范圍。作為實證科學,社會心理學注重測量。在眾多關于程序公平和分配公平的測量工具中,以科爾奎特(Colquitt,2001)綜合前人研究提出的量表影響較大(見表1)。

      程序公平的社會心理學實證研究運用的領域極其之多。換言之,人類社會中幾乎所有的沖突解決和集體合作行為,都涉及到程序公平的問題。本節將就程序公平社會心理學運用于法律、政治和公共管理部門的一些研究成果做一評述。這三個領域都直接關系到政治權威及其與社會和民眾的關系。法律領域法律和司法是程序公平社會心理學運用研究成果出現得最早、影響最大的領域。其理由如林德和泰勒所言:“關于程序公平的第一個系統的心理學研究涉及到心理學方法和知識之運用于法律問題,這絕非偶然:在對程序和規則的強調上,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中首推法律”(Lind&Tyler,1988)。泰勒于1990年出版、2006年再版的專著《人為什么守法》是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之一。該書以社會心理學的方法論證,傳統的威懾理論不足以使人服從法律,或者至少不是使人服從法律的最佳手段;建立在程序公平之上的合法性才是使人服從法律的根本。這一論點得到了大量的公眾關于警察執法、法院審判和法律一般認知的經驗研究的支持(有關警察的研究,例如Casper,1988;Sun-shineandTyler,2003;Tankebe,2008,2009;Wells,2007;有關法院的研究,Machura,2003;Ramirez,2008;Tyler&Rasinski,1991;有關一般法律的研究,Tyler,1988,1997a,1997b,1998,2000,2001,2003;Tyler&Huo,2002)。這里,我們以泰勒和他的合作者的論文《程序公平和合法性在塑造公眾對警察的支持的作用》來演示程序公平社會心理學理論于法律領域的運用。該文認為,在解釋民眾為什么服從警察這個問題上,有工具主義和程序公平兩個不同的模型。在前者那里,“警察之被接受,是因為在公眾看來,警察(1)具有對違法者施加懲罰威懾力是可信的(風險),(2)能夠有效地控制犯罪等非法行為(績效),(3)公平地在人群和社區之間配置警察服務(分配的公平)”。在后者那里,“警察的合法性是同公眾對警察做決定行使權力的過程的公平性相連的。如果公眾判斷警察使用公平的程序行使其權力的話,……他們就將視警察為合法的,并配合警察的行動。然而,權力行使不公平將導致公眾疏遠、反抗和不合作”(SunshineandTyler,2003)。作者通過在“9•11”恐怖襲擊前后兩次對紐約市民的隨機問卷調查,對兩個模型進行了經驗檢驗。問卷通過詢問受訪者如下的問題,以“幾乎總是”到“幾乎從不”六級里克特量表,來測量他們對紐約市警察執法程序的公平程度評價。

      點擊閱讀全文
      国产精品亚洲а∨无码播放不卡 | 亚洲国产精品视频| 午夜在线a亚洲v天堂网2019 | 亚洲日本韩国在线| 亚洲第一区精品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午夜电影| 午夜亚洲福利在线老司机| 亚洲Aⅴ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软件 亚洲AⅤ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欧美在线x视频| 精品国产日韩亚洲一区91| 国产亚洲精彩视频|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一级无码鲁丝片| 中文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网站色欲色欲| 亚洲欧洲精品无码AV|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 亚洲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美女人黄网成人女| 亚洲六月丁香六月婷婷色伊人| 亚洲国产成a人v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激情五月丁香六月| 亚洲国产综合AV在线观看| 亚洲AV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xvideos亚洲永久网址|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123区| 亚洲人色婷婷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卡√|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古装片|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亚洲国产美女视频| 亚洲熟妇av午夜无码不卡| 色五月五月丁香亚洲综合网|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堂网| 亚洲va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不卡| 亚洲视频在线播放| 久久乐国产综合亚洲精品| 国产亚洲高清在线精品不卡| 色噜噜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爱情岛论坛永久| 亚洲不卡1卡2卡三卡2021麻豆|